投资小米,关键在“看三年“还是“看十年”

财经琦观
小米主营业务刚刚经历过低谷,眼下都处于回升期,预期稳定,但市场本身竞争激烈,且红海趋势明显(广告、手机硬件);关于其未来布局的价值评估,市场的态度一开始是“看不懂”,后来是“不相信”,现在是“不确定”,但由于其糟糕历史的锚定效应,市场统一采取的态度就是最为稳妥的“不承认”,每当资本市场在评估此类股票时,总是倾向于给出最保守的估值方式。

2018年7月8日,刚过晚饭的香港开始下雨。

那是小米正式上市的前一天。

暗盘交易中时有打折出售的消息,破发的预兆在乌云低沉的港岛中环弥漫。

时运又一次抛弃了雷军和小米。

在那之前,雷军刚刚完成了18个月的亲自带队,拖着小米从2016年的“至暗时刻”重新爬起。

媒体开始喜气洋洋地讨论小米的千亿市值和雷军首富,同期,A股关于独角兽回归的绿灯也开始亮起。

那时候的小米,已经无限接近于CDR首发。

但紧接着,中美贸易摩擦走向进一步恶化,A股千股跌停,面对体量预期硕大的小米,证监会抛出了《84问小米CDR》。

一鼓没有作气,再便而衰。

随后的整整一年多时间,小米的股价跌跌不休,直到腰斩。

对比2014年,纽交所迎接阿里巴巴时一片橙色的盛况,小米与资本市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无疑是沉闷的。

这种沉闷,将小米锚定在了一个“不吉利”的点上,每当投资者想买入这支股票时,记忆的阴影就会涌上心头。

01 低估是常态 

在资本市场上,小米与百度有诸多相似之处。

主营业务都刚刚经历过低谷,眼下都处于回升期,预期稳定,但市场本身竞争激烈,且红海趋势明显(广告、手机硬件);

都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第二增长曲线,在业务上,都对“下一个时代”做了充分的投入和准备(AI、造车、AIoT);

关于其未来布局的价值评估,市场的态度一开始是“看不懂”,后来是“不相信”,现在是“不确定”,但由于其糟糕历史的锚定效应,市场统一采取的态度就是最为稳妥的“不承认”;

具体区别在于,2019年,小米正好撞上了华为被制裁之前的困兽之斗,包括小米在内的所有的从业者都难以招架。

百度则是经历了最为惊艳的开局和2011年的巅峰时刻(全球范围内仅次于谷歌、亚马逊),随后从过高的位置摔下,极强的势能所产生的超跌效应。

巨大的心理震慑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每当资本市场在评估此类股票时,总是倾向于给出最保守的估值方式。

倘若没有肉眼可见的质变发生,那么所谓的“低估现象”,也一定会是一个常态化的存在。

额外说一句,沿循此逻辑,快手也很可能在未来中长期内,被摁在“低估”区间里。

这就好比一个渣过你的前男友,就算他反复强调自己已经改了,而且各种迹象表明他好像真的改了。

但聪明的女(zi)生(ben)对此一定是将信将疑的,她们会一边睁大眼睛充分考察甚至疑罪从有,同时做好随时可以抽身跑路的一切准备。

8月25日,小米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汹涌的“爱意”让投资者感到头晕目眩。

在本文撰写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各种肉麻的词汇不断冲刷着我。

“财报好到逆天!”

 “史上最强财报!”

 “腾飞起点!”

掐着人中看完具体数据后,我个人感觉是:“跟Q1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Q1也是很不错的。

先来看两个最主要的数据,Q2营收8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净利润达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4%,均创历史新高。

回顾Q1,营收769亿元,同比增长54.7%。净利润60.69亿元,同比增长163.8%,也是在当季创下了单季度历史新高。

关于此,我们在《小米的Q1业务,并不像财报那样美丽》已经详细解释过了,随着华为的败退,一大片市场被空了出来,其余智能手机企业都有着不同比例的上涨,也纷纷拿下了自己的历史新高。

因此上涨不是关键,关键是“抢肉”过程中,谁抢到的最多。

02 加“量”不加“价” 

就抢肉这件事,在Q1季度中,小米尚没有非常突出。

国内市场,Q1苹果得利最多。

海外市场各方增长相对平均,小米、OPPO增速最快,苹果次之,三星表现则非常平庸。

再来看Q2季度,首先一个大前提是“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在缩水。

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的月度市场数据Market Pulse显示,2021年Q2中国的智能手机销量环比下降13%至7500万部。

相比去年,销量也同比下降了6%,要知道,去年可是疫情正猖獗的时候。

就国内而言,2021年Q2度的销量为2012年以来季度最低。

全球市场也有这一趋势,这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 3.16 亿部,环比下降了 9%。主要的手机品牌在这一期间努力囤货,保证零部件不会出现短缺的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表现优异。

国内市场,小米增幅一骑绝尘。

全球市场方面,小米更是在几乎所有同行都在环比下滑的情况下保持了正增长,进而拿到了全球第二,且同比增幅最快的成绩。

但与出货量节节攀升相比,小米的“高端化之路”却走的不算顺畅。

IDC数据显示,在第一季度,苹果在中国800美元以上的市场份额来到了72%,而华为则下降到了24%。加起来就96%了。

可见包括小米在内的其他玩家,压根很难谈到说“高端化的突破”。

同期,全球市场800美元以上的机型中,TOP20是三星7款,苹果6款,华为5款,一加、OPPO各1款。

还是没有小米。

总结来看,在决定性因素“高端化”方面,小米手机目前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

在销量方面,小米手机上半年表现整体优异,其中Q1还与ov处于混战态势,Q2则脱颖而出。

唯一值得顾虑的是,我们目前依然无法判断其零部件在未来能不能继续保持这样的足量供给。

同时考虑到苹果新机发布周期问题,这一优势的可持续无法得到印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三星(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的高端机型壁垒稳健,但在市场营销以及出货量方面,该企业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若小米(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可以保持当下势头,出货量登顶世界第一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由于高端机型的缺位,利润率方面,小米手机短期难有提升的可能。

但考虑到小米“硬件引流+互联网业务盈利”的业务模式,随着出货量的持续提升,该企业的成长性也确实会迎来进一步发展。

03 十年逻辑 

以上,就是小米集团的“三年逻辑”。

在资本市场上,一家公司可以“看三年”,还是“看十年”,不同的情绪认知所对应的股价市值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去年的造车新势力,在过热的市场情绪下,市值一度超越了福特、上汽、奔驰等一众老牌车企。

关于此,蔚来创始人李斌有个很贴切的比喻:

我们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家把博士毕业的工资提前预支给我们了。

 

从现在到将来,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要去完成学业,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次考砸了,我觉得评论就会出现另外的反转。

给小学生发博士工资,这就是“看十年”的逻辑。

但真实的市场一定是混杂的。

既有人抱定长期主义要“看十年”,也有人只抓消息面,来回冲杀短线博弈,这些投资者以不同的比例混杂在一起,共同给出一个市场定价。

就小米而言,“看十年”有三件事必须考虑。

首先是主业部分,智能手机市场,到底是不是红海?

就增长情况来看,近三年增速放缓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但今年“上游芯片短缺”这一意外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判断。

考虑到这一变量,实际的市场情况,一定比数据呈现出来的要相对乐观。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中国作为全球智能手机最大消费市场,且竞争最激烈的厂商都来自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智能手机市场是高度内卷的。

在行业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北欧市场的手机做工及品质,差不多落后国内手机市场一到两年。

更不提还有非洲市场,南美市场等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地区。

同时本次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总裁王翔明确表示:“在海外市场我们还没有开始进行变现,主要任务还是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西欧市场。”

因此在全球范围来看,智能手机市场的红海可能比我们想象,或感受到的,要晚一点。

这一条雪坡,依然是相对长且厚。

04 信念是唯一依仗 

其次再来看两个增量。

AIoT(物联网)方面,小米布局深远,这次财报中也说了许多数据,比如小爱同学月活过亿,AIoT平台已连接3.47亿台设备什么的。

关于此,我建议大家听听就好了,不需要太过当真。

首先就智能音箱而言,小爱同学和天猫精灵相比,市占率仍有不小差距。

至于其AI属性,小度,华为乃至科大讯飞、云知声等企业,都有着不小优势,真正的战斗尚未到来。

就AIot赛道,无论是其现有的直营产品,还是生态链护城河,看起来都很强大,但实践起来,其实都是在原来集中度不高,低水平竞争的赛道里做降维打击(如电视,扫地机器人,马桶,淋浴套装等)。

一旦有巨头(比如华为)冲入赛道且抗住了小米前三板斧的价格战,后续依靠着在研发和渠道上的积累,就很快能把战场拖入拉锯战,乃至反杀。

另一边就是造车情况。

据公开信息披露,雷军在今年3月份就已经将自身的工作重心转向造车,目前主要还是在搜罗人才以及获取供应链的支持。

具体人员配置上,初步确定有小米原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和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参与筹备。

今年 5 月初,雷军前往广汽埃安调研考察时,便有此二人陪同。

相比Q1季度只有一句“小米造车也许需要三年的时间”,本次财报终于也有了进一步阐述。

在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王翔介绍道,目前小米造车是在做这么三件事:

“招人”,“定地方(合作的地方政府)”,“定义产品”。

其中“定义产品”的意思是去探讨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是怎样的群体,可以看出时隔半年,依然是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对此,你可以理解为低效,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理解为扎实,越是前期的工作,越应当谨慎才是。

此外在资本布局方面,本次财报重点披露了对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的股份购买协议。

对此,有媒体解读为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将坚定走“视觉路线”。

我个人认为这种解读是偏武断的,今年6月,小米集团还投资了禾赛科技,这是一家专精于激光雷达的企业。

家大业大,且刚刚入局,犯不上在这么早的时候孤注一掷。

此外,6月份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还领投了纵目科技,该企业专利布局主要聚焦于摄像头、车载终端、图形用户界面、辅助地图等技术领域。

8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又领投了自动驾驶公司几何伙伴。

据小米CFO林世伟介绍:“我们在寻找和培养核心的团队,也不排斥吸引一些比较专业的团队,我们的重点是吸引和保留那些专家以及人才。”

通过资本控制的方式,既有利于快速搭建团队结构,也可以成批网罗市面上的成熟英才。

总体而言,这一业务仍处于“彩票”阶段,相关信息极少,各位投资者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信念。

老实说,同等地位中,几乎找不到比雷军人缘更好的企业家了。

无论是行业口碑,大哥地位,还是媒体好感度,乃至普通网民心中的亲切感,雷军都配得上一句尊重。

在民意汹涌的当下,雷军的这一特质显得更为宝贵。

与此同时,赚外汇,搞科技,连续两季度投入30亿以上做研发,在让资本市场最为担忧的2G领域,工商联副主席雷军和他的小米也稳健无比。

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服我。

真正让我感到踏实的,是雷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1995年盘古,2007年转身,2016年至暗。

他穿过那些沙尘暴,千万把剃刀锋利地割裂他的血肉之躯。

他双手接血。那既是他的血,又是别人的血。

而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他恐怕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中穿过而得以逃生的。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他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他。

这就是经历巨大失败的意义。

本文作者:贾琦,来源:财经琦观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