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赞」将私有化,子公司转港股主板独立IPO,最大客户快手已出走 | IPO见闻

作为建立在流量平台之上的国内最大第三方SaaS商业服务商,下一步怎么走?

今年2月28日,已经在港股创业板上市了近10年的中国有赞宣布即将私有化,同时宣布的还有建议其控股公司有赞科技有限公司(Youzan Technology Inc.简称:有赞科技)采用介绍方式上市。

介绍上市,即不通过发行新股来筹资,其股本主要来自于原有集团/证券交易场所内部。该方式在港交所上市主要包括双重上市(比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转板上市、分拆上市(近年来的地产物业股)以及换股上市四种方式。

8月30日,中国有赞公告显示,其已将有赞科技的上市方式改为发售新股上市(即传统的IPO),将发行不超过5%的股本于主板上市。同日港交所网站显示有赞科技已递交招股书。

IPO前,有赞科技的控股股东为中国有赞(08083.HK),持有前者51.90%的股份。同时,有赞科技创始人、中国有赞董事会主席白鸦(原名朱宁)通过Whitecrow Investment持股14.23%,联合创始人、CTO崔玉松持股1.55%。

云服务市场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中国云端商业服务市场规模前进巨大,日益增长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快速发展的线上零售市场和中国居民的强大消费力等因素都在驱动着中国云端商业服务市场不断增长。

招股书上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0年收入来算,有赞科技为中国最大的云端商业服务提供商,占有6.9%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有赞所处的云市场高度分散,意味着未来整合与市场空间也更加充分。

有赞科技的主要云端商业服务包括:

订阅解决方案:一系列SaaS产品,例如有赞微商城、有赞零售、有赞连锁、有赞美业及有赞教育。此外,凭借有赞云及PaaS能力,公司亦为商家提供SaaS定制服务,并在有赞应用市场上提供第三方开发者的应用程序。

商家解决方案:为解决商家的线上及、或线下营运需求的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商品采购及分销、消费者保护及线上流量变现。商家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有赞分销、有赞担保及有赞客。

有赞科技于2013年推出首款SaaS产品,使商家可透过覆盖线上店铺搭建、产品展示及订单履行、多渠道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会员计划管理以及业务分析及报告的一个后台,数字化及智能化地管理其业务运营,使商家实现业务流程时闭环控制。

2017年,有赞科技推出PaaS(平台即服务)有赞云。借助有赞云,可为商家提供标准化SaaS产品的定制插件、性能及功能,使公司的SaaS产品能够根据商家不断变动的需求及特殊要求而改进。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强大的开店工具,让商家同时拥有自己的线上商城、小程序和品牌官网。搭载近百种营销玩法,对接多种经营渠道,帮商家拉新客、促活跃、提客单、带留存, 打造基于消费大数据的“在线营销平台”。

有赞科技在招股书中称,其通过订阅解决方案及商家解决方案连接商家、消费者、社交媒体平台、渠道伙伴、第三方开发者、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其他参与者,构成了一个活跃生态系统。

业绩连续亏损

招股书显示,有赞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5.57亿元、9.98亿元、15.76亿元。2021年上半年,有赞科技的营收为6.69亿元,而2020年同期为7.12亿元。

2018年、2019年、2020年12月31日及2021年6月30日止,有赞科技的毛利分别为2.24亿元、5.49亿元、10.47亿元及4.64亿元,分别亏损为7.14亿元、5.04亿元、3.33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亏损达2.9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9亿元,同比增长100.67%。

不断增长的销售开支也是蚕食其毛利的原因之一,有赞科技2018至2020年销售开支分别为2.11亿元、5.42亿元、7.78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个月,销售开支达4.3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48亿元,同比增长25.57%。

然而,其用户粘性却不是很强,2018至2020年,有赞科技的付费商家流失率分别为52.2%、52.6%、54.8%。同期,新付费商家转化率分别达6%、5.4%、6.2%。

红利流失后的转型

快手作为中国有赞GMV(成交总额)占比最大的收入来源,可以说是有赞的第一增长引擎。2018年6月,有赞、快手宣布达成合作,推出“短视频电商导购”解决方法。2019年快手平台为中国有赞贡献的GMV一度占据其总体GMV的40%。

然而,随着快手组建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并持续推广“快手联盟”,开拓商家入驻快手小店,使得有赞产生于快手的交易额持续下滑。

有赞CFO俞韬在年中业绩会上的发言称:“今年上半年,我们观察到快手在尝试发展自己的电商交易闭环,因此,我们来自快手产生的交易额在持续收缩。”

中国有赞私有化退市,聚焦SaaS业务的有赞科技转战港股主板。有赞科技将不包含支付业务,上市公司主体的业务结构得以简化。由于公司以SaaS业务总资产创造远远多于以支付及其他业务总资产所产生收益的能力,聚焦SaaS业务有利于公司更好的利用、管理其财务资源,未来公司的业绩、估值将完全由SaaS业务驱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