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收购富力物业,杨小姐的野心超越了父辈

以父之名:碧桂园杨惠妍的千亿资本征途

100亿真金白银,在房地产哀鸿遍野的当下,能够轻易拿出的人,都是真大佬。

最近豪掷百亿收并购的,是碧桂园联席主席、碧桂园服务主席,杨惠妍;她瞄准的标的,是叔叔辈们的资产,富力物业。

同为华南五虎,张力和李思廉肯定没想到有一天,因为缺钱要把自己的资产卖给小辈们;而杨二小姐,还曾率队去和恒大物业接洽过。

这个2007年就享有“女首富”之名的地产二代,已经在新的赛道中真正做主,超越自己的父辈,玩得风生水起。

年初,碧桂园服务市值一度高达人民币2270多亿,超过了碧桂园,人们不禁感叹,“宇宙第一物企”的诞生,以及地产黄金时代的逝去。

当下地产行业正面临窘境:“并购王”孙宏斌都张口闭口要安全、并购市场已经不存在,物管领域里,并购的金额、规模却在指数级上升,并购的标的,逐渐覆盖至TOP50、30房企旗下的物企。

杨惠妍执掌的碧桂园服务,是这场并购大戏里的领军者。除了富力物业,上半年她还收了蓝光嘉宝服务。和她父亲一样,父女俩对规模的渴望、对老大的角逐,昭然若揭。

一场龙头宝座之争已然从地产延续到了物管当中,碧桂园服务提出了“五年营收千亿”的目标,但对物业并购的收益与风险、当老大的责任和挑战,杨惠妍清楚并准备好了吗?

新“并购王”

曾经,孙宏斌是地产界知名的并购王,如今,这一名号要让给杨惠妍了。

碧桂园服务,是过去两年中毫无异议的新“并购王”,并购金额已超过200亿元,在上半年49亿吃下蓝光旗下物业后,市场猜测谁会是她的下一个目标,一场颇为意外的交易发生了。

9月20日,富力地产两个老板张力和李思廉,宣布将富力物业打包卖给了碧桂园服务,对价近100亿。

说来有趣,富力物业本身处上市公司富力地产中,但在去年,张力和李思廉以仅仅3亿、PE6倍的代价,就将这块资产私有化,变成他们两个人所有(各持股50%),这在当时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投资者认为他们有掏上市公司资产之嫌。

而现在,短短一年半过去,他们两人就将这块资产转手卖出了近百亿,溢价高达3233%。

100亿,不是一个小数字,在当前的房地产并购市场中非常刺眼,没有人会轻易拿出百亿去收购地产资产,除了年初孙宏斌90多亿买了彰泰;而把这么多的资金用来收购完全轻资产的物业,更是绝无仅有。

杨惠妍一出手,就如此豪气,震惊业界。

事实上,今年碧桂园服务已经发了多起收购,两起都是针对千亿级房企旗下物业的收购,一是年初49.64亿收购蓝光嘉宝服务65.04%股权,一是这笔百亿收购。

与碧桂园服务的豪气相比,今年其他的三笔物企交易明显小了很多。合景悠活13.2亿元收购雪松智联、恒大物业15亿元收购宁波亚太酒店物业以及龙湖物业12.7亿元收购亿达服务。

与两三年前相比,碧桂园的并购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上市初期,并购只是小打小闹, 2018年收购了五家公司的股权,总代价仅在6.83亿左右。

在去年提出2025年实现千亿营收目标后,碧桂园服务再出手时已毫不手软,通过并购迅速扩张规模。

以至于市场上哪家房企出现困难、准备出售旗下物管企业时,它总是会和万科、中海等手握重金的企业一道,成为并购的“绯闻”对象。

华尔街见闻获悉,在恒大物业刚说要卖时,杨惠妍迅速率队与恒大物业接触,但双方因价格等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苏宁旗下的物业板块,也是碧桂园的收购标的之一。

抄底还是冤大头?

百亿收购备受瞩目,争议也相伴而生。

众所周知,物业板块是这两三年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估值远高于地产股,一众物业股的市值都超越了地产母公司、兄弟公司,碧桂园服务更曾跃上2270亿,目前仍有1433亿。

但估值毕竟是虚的,把这估值转化成真金白银并付出,碧桂园服务却真的去做了。对张力和李思廉而言,他们出手物业资产有无奈之意,因为富力地产已深陷流动性危机,迫切需要救命钱。在一些股东的授意下,半强半推进行了这笔交易。

而对碧桂园服务和杨惠妍而言,百亿收购没有任何实物资产、预期净利润只有5亿的富力物业,到底是抄底还是当了冤大头?

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表示,与富力见面谈的时间并不短,整体比较合适。通过对富力物业的并购,可以弥补碧桂园服务在商管业务上的短板。

但有地产分析师直言,百亿的价格并不便宜。首先富力物业的业绩很不稳定。去年富力地产还说物业“不确定能否继续盈利”而被私有化,到了今年提交IPO申请时突然利润大爆发。

招股书显示,2019年时富力物业净利润扭亏转盈,至6380万元,但毛利率也仅在17.9%的水平。到了2020年,其净利润大幅增长2.8倍至2.4亿元,毛利率也提升至24.8%;今年则预期净利润再翻倍至5亿元。

其次物业的估值正在回归。他分析,第一阶段碧桂园要先付70亿,对应的是富力物业需要在2021年净利润翻倍至5亿元, 也就是说交易的价格是14倍PE来算的,略高于并购蓝光嘉宝的13PE。

而横向对比同行业今年以来的PE,与富力物业规模和利润差不多的佳兆业美好,PE堪堪过8。

上述分析师说,物业股今年热度已降,分化加剧,中小物企的估值大幅下滑。

此外,他认为,富力物业和碧桂园服务两家公司之间的净利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目前碧桂园服务在18%左右,而富力物业则在不到10%的水平,短期内这个差距很难抹平,对其业绩也会造成明显影响。

也有分析师指出,当下行业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公司盈利能力并不是并购考虑的关键因素。而富力物业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以及商管上的优势,是碧桂园服务愿意给出较高溢价的考量。

杨惠妍显然也考虑到高溢价收购的风险。按照双方的交易合约,付款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付70亿,业绩承诺是营收增长62.73%、净利润翻倍,完不成业绩承诺会倒扣,

第二阶段的30亿元则是对未来0.66亿平方米在管面积合约的承诺——每个月盘点一次付一次款,直到承诺的面积实现。

显然,第二阶段的不超过30亿元并不好拿。

从行业来看,同样是并购千亿房企旗下的物业,万科旗下万物云的做法就和碧桂园服务不一样。万物云的模式更轻,对阳光城旗下阳光智博的并购,是通过增发4.8%的股份进行换股完成的,没有花一分钱,而碧桂园服务则是用的真金白银。

一位知名地产分析师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物业股的估值存在泡沫,碧桂园服务是真的按照市场估值去做收并购,把估值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收益都是自己的,风险也都自己承担;而万科通过交换股权,是让对方搭车,一起做大预期和估值,也一起承担风险。

“老大”之重

当了多年老大,碧桂园杨老板的风格,就是雷厉风行,萌生想法后就立马去做,不管是组织变革还是发展机器人,皆是如此。

杨二小姐显然继承了这种风格,碧桂园服务上市三年来的并购标的的变化、交易进行的推进等都能体现。尤其是在“五年千亿营收”目标提出后,几笔大额并购一笔比一笔大。

她和父亲一样热衷于成为“老大”。李长江嘴上说着,“自己的对手就是自己”。言外之意,则是碧桂园服务的行业地位也要和碧桂园一样——只有自己是自己的对手。

确实,从行业来看,能被碧桂园服务瞧上的对手已经不多了。上市物管企业中,恒大物业已然被摆上案板,仅剩还没上市的万物云是其最有力的对手。

在近期接连将阳光城、三盛物业板块并入万物云体系之后,粗略计算,万物云的在管面积已上升至7亿平方米左右。

碧桂园物业截至中报时,并表蓝光嘉宝的1.3亿平方米在管后,其服务收费在管面积约6.45亿平方米,算上这次对富力物业的并购,其总体在管面积将会在年底超过7.3亿平方米,再次重回在管面积行业第一之位。

一场龙头老大之争,就这样在两者各具特点的“圈地战”中打响。

然而当“老大”从来都不是一场轻松的游戏。

表面看,杨惠妍超百亿真金白银的并购,来自于“有钱”的底气。中报显示,碧桂园服务银行存款和现金总额有约219.38亿元,较去年底增加43%,远超同行。

只不过细看报表,碧桂园服务的现金流主要是融资获得的,而非经营,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仅为12亿元,远低于融资活动。

上市三年,碧桂园服务在资本市场上融得的资金总额为290.85亿港元,大部分是在近一年里募得的。从去年12月份77.5亿港元配股,到今年5月通过配售股份和发行可换股债券募得155.26亿港元。

几乎每一次募集资金前后,碧桂园服务都进行过或拟进行大型并购活动,也就是说靠着不断融资,才能撬动更多的收并购。

尽管碧桂园服务自身经营资金流为正,但能够提供的弹药确实有限,要想继续保持规模的高速增长,继续向资本市场伸手要钱的动作今后也少不了。

万物云CEO朱保全对资金并购始终心存警惕。他认为,在规模扩张的路上狂奔时,做大并不一定能带来品牌积淀,而不谈品牌的服务业并购更是个伪命题。

而通过收并购,物业服务的经营和业绩增长也并不那么可靠。因为收购来的,本质上仅仅是一些几年的物业合同。

即使收购来的物业合同稳定,其本身的物业费增长也很困难,龙湖董事长吴亚军说,传统物业人工成本占到了75%,每年都在上涨,但物业费的收入却具有非常大的刚性,很多项目七八年物业费都涨不了一成。

而被物企们寄予厚望的所谓增值业务,社区服务的收入,比如卖酒等,也是杯水车薪,现在没有谁找到了突破口。

这种缺乏内生性支撑的增长,是否能hold得住近2000亿的市值?物业的资本泡沫什么时候会破?通过融资收并购而来的资产,是否会面临风险?物业的生意模式,是否具备真正的长周期、稳现金流价值?

这都是杨惠妍和李长江更应该去深思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执迷于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