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千亿黑马,艰难求存

生存是第一位的。

上个月,杭州一场退地纠纷,让低调的浙系房企祥生站在了聚光灯下。
 
从洽谈合作到对簿公堂,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残酷变化:行业生存大考之下,拿错一块地就是生与死。尤其是祥生这类尾部千亿房企。
 
去年11月,祥生赴港上市,成为最后一个上市的前30强千亿房企,也被称为“最后的黑马”。

过去几年,通过杠杆撬动规模,祥生完成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但根基并不稳固,面临增长乏力、盈利较差的现实生存问题。
 
上半年,祥生实现权益销售金额497亿元,同比增加30.4%;营业收入159亿元,同比增加19.6%;毛利润29亿元,同比增加19.3%;净利润9.7亿元,同比增加135.6%;归母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加49%。
 
净利润的大涨,主要是因去年同期基数太低,以及合联营结算。截至2021年中期,祥生合联营公司贡献的利润达到2.4亿,而去年同期亏损0.32亿。
 
细看之下,祥生的盈利质量较差。上半年,祥生毛利率18%,净利率6.1%,远低于亿翰智库统计的50家典型上市房企平均毛利率22.8%、平均净利率10.9%。
 
并且,与上半年利润率突然大跌的房企不同,祥生的盈利水平一直保持低位。这家全口径销售金额突破千亿的房企,缺乏的是内生增长动力。
 
规模狂奔的那些年,祥生将高周转用到极致,但并未积累足够多的优质资源来支持未来的发展。最直观的就是土储不足。
 
截至2021年中期,祥生总土地储备2295万平方米,较去年年末2333万平方米有所下降。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仅支持2-3年的去化需求。
 
不仅数量不足,祥生现有土储的结构也很难支撑其实现高质量增长。
 
祥生大多数土储位于长三角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克而瑞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祥生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仅3成左右。
 
业绩会上,首席财务官谈铭恒表示,祥生会积极提高在一二城市的土储占比,上半年还在杭州拿了两块地。
 
与之对应的是,土地成本明显升高,上半年新增土地成本6120元/平方米,去年新增土储为4837元/平方米。
 
谈铭恒乐观认为,未来销售单价的提升幅度,总能超过土地成本,带来毛利润的提升。

但事实上,祥生深耕的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既是头部房企的重仓之地,也是调控高压地区,拿地不易,盈利更不易。
 
更何况,祥生还踩着一条红线。截至2021年6月底,祥生现金短债比1.2;净负债率96.6%,较年初下降40个百分点;剔除预售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79.4%,较年初下降3个百分点。
 
谈铭恒透露,净负债率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上半年加大股权合作,引入合作放款资金29亿。这不是持续降低负债的长久之计。
 
未来,放眼全行业,仅凭高周转就能实现规模、利润双丰收的增长逻辑,已经彻底改变了。
 
当万科、龙湖等龙头房企寻找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时,尾部千亿房企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没有足够多的土储,没有多元业务支撑,如何“活下去”?
 
祥生集团行政总裁陈弘倪给出的答案是,加大合作开发。去年祥生权益销售占比达到80%左右,未来可以通过开放合作,将比例适度下降到60%-70%。
 
合作开发不是一个新鲜词,尤其是在调控趋严的当下,许多房企都选择“抱团取暖”。问题是,如何吸引合作?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关键要具备两点,一是拥有土地、资金或品牌等优质资源;二是掌握产品、营销、管理等操盘能力。
 
后起之秀祥生,显然不是掌握主导权的一方。
 
无论怎么选,对于祥生来说,合作开发都是一把双刃剑,是压力之下,牺牲一部分控制权来换取生存空间,有增长的天花板,也有合作的下限。
 
但它别无选择。当房地产行业进入洗牌新阶段,头部房企地位稳固,小型房企命运昭然,赶上千亿末班车的中型房企,成为不确定性最大的群体,未来的每一步都充满考验。

看到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祥生在宋都股份退地罗生门里的决绝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