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冠军机构鸣石掀“控制权大战”:大股东、二股东隔空“对刚”,谁才是公司之主?

郑孝杰
为何可共患难却难共富贵

百亿级量化私募的冠军机构鸣石投资,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私募圈内的头条事件。公司大股东李硕与另一创始人兼公司策略负责人袁宇矛盾激化,并迅速传播到公司外部。

10月13日早间,一张对话截图流传至网上揭开了这个事情的帷幕

10月13日晚间,鸣石投资官方公众号发布相关“说明”,把这件事情推向了高潮。

两篇内容各自代表一方。

公司创始人袁宇在对话截图中表示,对李总宣布解除他职务表示“震惊”。但仍坚持要在未来把“鸣石投资带到更高高度”等。

而晚间发布的公司声明则明显站在大股东李硕一边。说明除确认袁宇策略技术部负责人的职务已被暂停之外,还特别强调:鸣石投资自成立以来一直是由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李硕控制,股权结构稳定清晰,从未发生变化。

曾经密切合作的两人,为何会就此走上纠纷之路,获得了大发展机遇的鸣石投资要如何拨去公司路上的阴云?

这一连串问号都一下子冒了出来。

两个核心人物

鸣石投资成立于2010年,属于中国第一代量化私募,且一直相当低调。不过年内鸣石投资的业绩非常优秀,公司的管理规模也早已超过百亿元。

公司官网资料显示,鸣石投资核心团队成员有较深渊源,由来自沃顿商学院的教授Robert Stambaugh及其同事共同创立,因此主要成员来自沃顿商学院

这其中袁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根据公司官方资料显示,袁宇是公司联合创始人、策略负责人。他于200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

相关资料还显示,袁宇作为策略负责人,负责管理公司的投研团队。

不过公司在协会的备案资料显示,公司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李硕。

在基金业协会系统中,他是鸣石投资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董事。

李硕与鸣石投资官网宣称的学院派有着迥然不同的从业背景。虽然李硕2010年起就担任鸣石投资总经理,但2007年-2017年他还在吉林市中信出国服务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历史上,代表鸣石投资出来接受访问的人物也主要是袁宇和李硕两人,其中袁宇一度以CEO头衔,李硕则是以公司负责人身份出场。

矛盾捅破

10月13日,社交媒体流传一张图片,图片中内容后来被证实为袁宇所发。

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证实他(袁宇)与李总(李硕)之间存在公司控制权的纠纷;

其二、震惊的得知李总解除了他在公司的职位以及他对策略组的管理,认为这打破了两人之间的默契;

其三、认为该做法损害了鸣石的利益,也触发了“关键人条款”,“接下来我们鸣石恐将面临大额赎回”

其四、文中表态不放弃对鸣石控制权的要求,“将会更加兢兢业业、反省自己、一定会把我们鸣石带到更高的高度”。

强势回应

而到了晚间,一纸更加强硬的“说明”出现在公司公众号等渠道上。这张“说明”盖着公司公章

相关“说明”重点强调几点:

其一、强调公司不依靠一两个核心人物进行研发,且“一直淡化核心人物在整个投资策略的影响”;

其二、鸣石投资自成立以来一直是由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李硕控制,股权结构稳定清晰,从未发生变化。

其三、确认暂停了袁宇的策略技术部负责人职务,原因是他“在策略技术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公司长久发展的举措。”

其四、公司旗下产品自10月14日起暂停申购

分歧何在

总体来说,上下两篇内容几乎“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如果这两篇内容真能分别代表袁宇和李硕的意思的话,可见双方主要的分歧所在:

第一个、公司控制权该归谁?

公司“说明”反复强调李硕为公司单一大股东,而“上午的内容”显然认为袁宇也是“关键人”。

第二个、投资策略是谁在主导?

“上午的内容”显然肯定了袁宇对策略的主导作用,并且强调袁宇主管策略组是双方的“默契”,解除这个职务可能引发大量赎回。

而公司“说明”则称公司讲投研分为5个环节,且“一直淡化核心人物在整个投资策略的影响”,后者所指非常明显。

第三个、袁宇为何被暂停职务?

关于这个关键原因,双方都语焉不详,但立场显然完全对立。

公司“说明”称,袁宇“在策略技术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公司长久发展的举措。”但并未披露具体举措是什么。

“上午的内容”则表示“之前管理过于简单粗暴”,但并不认可调整策略负责人的做法,认为会损害鸣石的利益,引发大量赎回。

而后者似乎已经开始得到验证,一些渠道流传出的信息显示,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宣布鸣石旗下产品的募集,因为该公司存在“潜在风险信息”。“技术”与“股权”之争?

鸣石投资的目前进展看,结局尚难预料。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手握公司50%以上股权的李硕,确实似乎得到了更多的公司层面的支持。

相关工商资料(天眼查)也显示,李硕是鸣石投资最大股东,最终收益股份比例超过53%。而袁宇只是通过上海松盟投资,间接持有鸣石不到26%的股份。

从穿透后的持股比例看,李硕和袁宇分别是鸣石投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

 

但在对投资策略的了解程度和影响看,则可能是袁宇占了上风,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此前鸣石投资多数是袁宇出场的原因。

相关资料显示,袁宇曾担任公司CEO和策略负责人。他是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同时担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2009年至今担任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顾问。

渠道资料对袁宇的学术背景个有诸多描述,比如:研究行为金融学及资产错误定价领域;再如:国际三大顶级金融期刊中10%-15%的有关投资者情绪的文章均出自等等。

而李硕则多数时候隐身在公司宣传之外,他的从业经历在鸣石之前主要是一些留学或信息咨询公司的管理工作。

为何难以共富贵?

一个可能被人忽略的信息是,在袁宇被停职前,鸣石投资已有一位策略研发负责人离职,并加盟了其它量化私募机构。

这位负责人也曾在鸣石投资拥有合伙人身份,具有沃顿商学院金融博士学位。

这或许表明,鸣石投资内部关于激励、关于技术和资本、关于控制权的讨论与争议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而作为一家量化私募机构,该以怎样的股权和治理结构,持续推动公司股东、公司从业人员和持有人利益的一致,也会成为许多业内机构和销售渠道要去思考的事。

今日相关信息披露后,已经有几家渠道和客户开始对鸣石投资的产品表示关注,也有机构表示内部暂停募集的情况。

量化机构如何“长跑”,如何打造“共富贵”的机制,应该成为整个行业去思考的话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