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访谈了许多基金经理,大部分完全依靠自下而上做个股选择的,也有一些专注在消费、医药、科技、制造等几个好赛道、还有一些从中观出发做行业轮动的。然而,把自上而下宏观策略和自下而上选股结合好的基金经理,少之又少。长信基金的许望伟,就是市场上为数不多具有宏观策略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相结合做投资的基金经理。
这个投资体系的构成,和许望伟的从业经历有关。他在金融股ROE的最高点入行看金融,之后看到的是大金融ROE一路下行,作为一名金融研究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货币政策。之后,许望伟也看过周期行业,做过宏观策略研究,并且先从管理绝对收益产品开始,一步步成为长信的中生代公募基金经理。今年以来,许望伟管理的长信银利表现突出,排名市场前5%分位(数据截止:2021年10月11日)。优异业绩的背后,来自许望伟在年初的一个动作:重仓周期股。
今天,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并不偏好周期股,认为只有波动,没有长期价值。为什么许望伟愿意重仓周期股呢?在今天的访谈中,他通过供需基本面的变化、全球货币政策、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盈利中枢的变化等等多个角度,为我们一层层剖析了为什么这一轮周期股的牛市能持续较长时间。许望伟对于全球经济也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美国或许会走入类似70年代的大通胀甚至滞胀。如果交易通胀,那么资源品的弹性是最大的,而且经历了十几年的熊市,许多产能在短期内根本无法释放。
在许望伟的组合中,沿着两条主线构建:新能源的上游+传统周期的上游,前者处于很高的景气度,后者供需缺口难以弥合。他又从自下而上的盈利出发,认为不应该简单看着商品价格来炒周期股,而是要看盈利的变化。许望伟判断,周期股较高的盈利能力,能持续比市场预期更长的时间。他的投资体系即便有自上而下视角,但最终要落地到自下而上的企业盈利能力。
没有永恒的赛道,只有永恒的周期,是许望伟看待投资的“世界观”。而“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是许望伟眼中的周期股状态,也是他认为自己的状态。作为认识许望伟10年时间的好友,我能感受到过去10年他不断在默默理解和学习投资。即便作为一名管理公募基金产品不到一年的基金经理,许望伟并不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新人,他入行的前十年基本上都在积累对市场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理解。
此次的访谈比较特别,我们围绕着许望伟对周期股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为大家一层层展现他的投资体系和框架。作为市场上极少数看好周期股的基金经理,也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认知。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许望伟的投资“金句”:
1. 供需缺口的持续性是全球周期品走牛的基础。或者说,长周期衰退中叠加一个中周期的繁荣,就容易形成大宗商品牛市,直到这个繁荣终结
2. 如果疫情管控常态化,那么通胀也可能常态化(中枢系统性提升),周期品价格有可能很长时间都处在相较于历史经验来看比较高位的区间
3. 如果是交易通胀,那么最受益的就是资源品,能享受到较大的价格弹性甚至估值弹性
4. 从三季度开始,我看好新能源的上游+传统周期的上游两大主线
5. 通胀预期,会让大家抱团买好赛道,只要空间足够大、确定性足够强。这也加剧了过去几年结构性行情的演绎
6. 大家特别喜欢说,今年像历史上的某个年份,其实市场很聪明,可能把好几年浓缩在一年内轮动
7. 过去这几年,美元的信用体系收到了冲击,扰乱了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这几年一次次的大类资产异动,无论是黄金、还是大宗商品,都出现过传统属性的异化
8. 我觉得周期股的后市并不悲观,市场会出现一次提升认知的过程
9. 我投资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公司的盈利。我不会因为自上而下认为这个公司要涨,即便盈利不好,也不管
周期品的供需缺口,会持续很长时间
朱昂:你之前是做绝对收益投资的,今年是第一年管理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产品,一开局就取得了还不错的业绩,能谈谈背后的原因吗?
许望伟:我在接管产品的时候,就在一直关注核心资产在各个层次上的变化。当时,我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的结合,让我对周期板块的投资机会有很强的信心。我分别阐述一下这三个视角:
第一部分,微观结构的变化。我发现市场的微观交易结构是比较拥挤的,在经历了过去两年核心资产的牛市后,这一批股票的估值并不低,而且机构投资者在里面有的抱团现象。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核心资产的微观结构进一步变化,同时有不少公司出现了景气度靠近阶段性高点的情况。这些公司的绝对估值还不能说有很大泡沫,但相比其他低估值而业绩回升的品种,性价比一般。这时候,市场抱团的核心资产,可能处在景气度和估值双高的位置。
第二部分,宏观环境的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觉,认为周期股会有非常大的一次机会。市场对周期股的交易,通常来自两个方面:1)交易经济的复苏;2)交易通胀。这两种交易,对应到股市上有一定的区别。
当经济开始从疫情的挖坑慢慢走出来的时候,市场主要是交易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复苏。慢慢我们发现,商品价格涨了很多,背后的原因是,疫情的出现加速了全球通胀中枢从过去几十年的低位向未来可能所处的更高水平的抬升。第一,疫情对生产的中断和恢复,加大了周期品的供需缺口。需求处在正常复苏的过程中,而供给由于之前十几年的上游资本开支不断减少,无法快速释放,甚至供给对需求产生了约束;这样的供需缺口导致的是,只要需求正常复苏,就能对周期品带来很大的价格弹性。供需缺口的持续性是全球周期品走牛的基础。或者说,长周期衰退中叠加一个中周期的繁荣,就容易形成大宗商品牛市,直到这个繁荣终结。第二,疫情的突发带来各国刺激政策的变化,也使得长期供给要素逆转的潜在力量开始加速显现。
那么供需缺口要完全弥合,重新回到平衡,无外乎两个条件:要么需求有特别大的收窄,要么供给有特别强的释放。在去年的下半年,我就判断这一轮周期延续的时间,可能会比大家想象得更长。
朱昂:为什么你认为这一轮周期品延续时间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
许望伟:我对周期品牛市的判断,从宏观层面看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们对疫情的认知和控制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如果疫情管控常态化,那么通胀也可能常态化(中枢系统性提升),周期品价格有可能很长时间都处在相较于历史经验来看比较高位的区间。过去几个月,我们也看到了疫情在不断变异,导致全球各地的复工节奏不一。
由于全球经济并没有真正完全复苏,但上游的价格处在高位,会对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程度的障碍,形成了一种互相强化的负反馈机制。从这个角度看,大家交易经济复苏的时间周期,会比预想得更长。越往后,对于周期品的逻辑也会从之前交易全球经济复苏,转向交易全球的高通胀。我们看到,海外的通胀已经处在比较高的位置,后面可能很难往下回落,未来市场对周期品的交易逻辑会开始转变。
交易复苏和交易通胀是有区别的。如果是交易经济复苏,那么所有顺周期的行业,都可以去配置;但如果是交易通胀,那么最受益的就是资源品,能享受到较大的价格弹性甚至估值弹性。
相比海外,国内的情况要好很多。经济复苏比海外更早,疫情的管控也更好,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不是那么强烈。政策上一直有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调控,平抑了经济的周期性,我们发现国内的经济波动周期变短,一系列的对冲措施是相机抉择的。
其次,我认为大家对宏观的判断,离不开货币政策的预期,而目前全球的货币政策体系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家都是用货币政策联动的框架进行分析,比如说海外一降息、我们也会降息。但今天,中美货币政策方向已经分化,这是博弈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碳中和、碳达峰的框架和目标的提出,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我们也看到,碳中和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国内定价的周期股进入主升浪,原因是碳中和的执行力度越来越大。碳中和从一个主题投资,变成了实实在在影响了很多行业的生产,压缩了大量的周期品供给,带来了更大的价格弹性。周期品既有短期碳中和带来的催化剂,又有长期传统行业不再投入资本开支的逻辑,推动了价格的加速上涨。
第三,投周期股也面临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周期股的波动较大,波动大是因为“敌人比朋友多”。
第二个问题是,市场通常是看着商品价格炒股票。商品价格涨,周期股就能涨;商品价格跌,周期股也要跟着跌。但我们做投资,一定是赚盈利的钱,买的股票最终要体现在盈利的增长上。我从客观的数字中看到,今年周期股的表观盈利增长非常好。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赚商品价格波动的钱,那么就会看得太短,抓不住企业盈利爆发的这一段。我的判断是,周期品价格处在高位的时间,可能会比大家想象得更长,企业的盈利中枢是抬升的。我对周期股阶段性的涨跌有一定容忍度,但对其基本面尤其盈利的确定性要求很高,因为今年以来我预期周期品的盈利会比较好,只要大家看到盈利一直很好,股价一定会上涨的。即便走到现在,我认为未来至少一到两个季度,周期股的盈利还是会非常好的。
我们也看到,今年下半年市场对周期股的关注度,是有所增加的。市场交易层面的微观结构在发生变化。由于之前热门资产的景气度和友好度发生变化,市场自然会对一个容量比较大的冷门板块产生更多兴趣。
这几点,就是微观交易结构和宏观层面配合,发生的变化。
投资两条主线:新能源上游+传统周期上游
朱昂:说完了微观和宏观视角,你还有一个中观视角没有提到,能否也谈谈?
许望伟:我可以从自己对中观行业变化的看法谈起。上半年我看好周期+金融,尤其看好通过金融股的稳定性,对冲周期股的高波动。但是从三季度开始,市场出现了一条明确的主线:新能源等高景气行业占据市场主线。
从中观去理解新能源赛道为什么那么热,这个行情到底是主题投资,还是能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我发现新能源汽车的下游渗透率加速和中游排产周期,处在一个很繁荣的阶段,带动了整个新能源车上游和中游的旺盛需求。这里面一些品种的弹性很大,而且这一部分周期品公司是具备成长性的,市场又给了成长股的估值,比其他传统周期股享受到了更高的估值弹性。
回到大的宏观视角去看,全球经济都处在一个增长放缓的长周期中,各国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中国来说,也处在一个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过去的出口、基建和房地产三驾马车,开始转向内需和科技产业。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个主导行业。比如说,我们的新能源车电池制造龙头,在不断释放巨大的需求,背后可能是希望通过这个周期,扩大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从中观视角看,新能源车有潜在泡沫化的可能性,但我认为目前还没有到泡沫化的阶段。新能源车要泡沫化,在我的框架中有两个必要条件:1)渗透率在10%-30%之间,这个阶段中行业景气度会非常好,会有一段加速;2)市场整体的流动性环境配合。
显然,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和景气加速目前看下来没有问题,我们再看整个流动性环境。央行对流动性的表述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我觉得这句表述非常精准,代表央行不会大放水,也不会紧缩流动性。这样的流动性环境,能够支持结构性的牛市。
交易复苏到通胀的中周期,我认为可以围绕最好的行业主线进行配置。碳中和带来了供给的进一步压缩,叠加比较大的预期差和持续增加的关注度,周期品会有一个持续时间更长的脉冲式行情。
现在大家发现,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从中下游转向了上游,一旦市场慢慢都意识到这个现象,就会有更多人去买上游的资源品,对中下游企业进行回避。当然,市场整体并不希望钱都被上游赚走了,所以在某些程度上又会开始担心需求塌陷。这也是为什么周期股的敌人比朋友多。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就是目前周期股的状态。
周期品的潜在行情可能仍在持续
朱昂:你认为周期股的行情,远远没有到结束?
许望伟:周期股的波动很大,我也是正常人,内心也会受到组合波动的影响。市场上也经常会出现各种周期股的负面新闻,比如说对周期品价格是否会有调控等等。所以,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去甄别这一轮周期股的牛市,是否会延续。
我觉得海外经济体,有出现通胀的可能。从金融周期看,海外经济体从80年代初就开始放水,货币政策的放水已经持续了40年,金融的决策体系一直沿着放水的思路不断运转。即便中间出现过2008年金融危机,实际上也只是一个扰动,后面继续通过释放更多流动性来解决金融危机。包括此次疫情出现后,海外央行都释放了天量的流动性。这样一个流动性释放的循环,一定有终结的一天。
事实上美联储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如果研究美国的经济、政治、金融体系,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美联储有很强的预期管理能力,通过语言的艺术来管理预期。目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叫做平均通胀目标制。也就是说,阶段性的平均通胀不能超过2%,这就大大提高了对通胀的容忍度,实际上是在默许结构性通胀。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是欢迎通胀的,能够解决就业。问题是,在这个位置能否把通胀控制好。美联储想通过Taper和加息把流动性收回去,是非常困难的。有一句话叫“覆水难收”,放出来那么多的钱,要最终收回去,需要很高超的技巧和运气,那么大概率看,海外出现通胀甚至滞胀的可能性很高。
一旦出现滞胀,很多行业会杀一波,对于资源品就会更加收益。当然,最终看,没有任何资产可以逃过滞胀的伤害。
朱昂:你认为事实上,美联储早就把对通胀的容忍度提高了?
许望伟:是的,你研究美国经济会发现,通胀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如果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物价的自然趋势是下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美国物价出现下行,实际上就是在默默承受通胀。我们看到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交互关系的变化等,本应让物价出现下行,实际上却没有。而如今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结构的演变方向都发生变化,反过来会继续推升通胀。
大家传统的思维是,避险资产就是持有现金或者买黄金。但是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都有一定的收益率要求。如果宏观经济在变差,避险资产并不一定是大家认为的那些资产,而是有很多人会把钱投入到他们觉得最有回报率的资产上。这就是美股一直在走牛的原因。买美股的ROE比买其他资产都要高。
通胀预期,会让大家抱团买好赛道,只要空间足够大、确定性足够强。这也加剧了过去几年结构性行情的演绎。我们不能简单认为通胀无牛市,今天的市场不像过去那样简单粗暴判断牛熊市。市场不缺机会,而是要找到机会存在于哪里。
朱昂:你的重要假设是大通胀,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会不会反而出现日本那样的通缩?
许望伟:中国的劳动力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深度嵌套,但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全球开始出现去全球化的思考,以及中国跨过“刘易斯拐点”之后,这种嵌套出现回摆,这也意味着生产函数中最长期的劳动力供给要素变量开始生变,这是全球通胀中枢系统性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日本的情况和当前的中国,无论是规模还是背景,还是参与世界发展的方式,实际上都并不可比。
本质上,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希望陷入通缩,会尽量避免这个情况的出现。我认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决策者中,有那么多聪明人,大概率会避免全球性的通缩出现
反过来说,高通胀大概率会长期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会被包装成不同的形式。
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大于风险。过去几年,中国已经做了去杠杆、防风险的工作。在美国不断加杠杆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跟随他们加杠杆。所以我更多时间会思考,未来哪些产业和行业会受益于新的经济增长范式。
我也确实担心危机的出现,但海外的风险远比国内大。即便国内有一个预期滞胀而短期杀跌的过程,再往后走,大概率是一个长期牛市。
朱昂:你认为周期股还继续存在机会?
许望伟:在这个时间点,我认为周期股见顶的概率存在,继续向上冲的概率更大。
大家特别喜欢说,今年像历史上的某个年份,其实市场很聪明,可能把好几年浓缩在一年内轮动。市场上的有一部分观点会将其类比成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但是较少有观点提及2000到2010年的商品大牛市,以及上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在那一轮大通胀的起源到终结,经历了三位美联储的主席。我并不认为这一轮经济周期,就是历史上的某个年份,但市场很多对周期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在去年底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这一轮周期股的弹性至少超过供给侧改革的那个高点,目前才刚刚到供给侧改革的高点,后面有多大级别的行情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当然,这也只是我作为一个基金经理的个人看法。
投资本来就是在大概率的地方下注,我的持仓,也按照自己认为最大概率的方向投资。但我不会过于固执己见。如果市场出现另一个方向,我也会做相对应的策略,这个并不矛盾。
美元的信用体系可能面临历史性拐点
朱昂:你认为市场用过于传统的眼光在看这一轮周期?
许望伟:全球的货币体系管理方式,基本上都是学美国的,出发点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西方经济学有其瓶颈,70年代之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了主流。但是过去的时代从来没有经历过今天这样的全球化社会,也没有经历过那么发达的技术手段。全球化和科技创新,影响了许多行业的模式,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分化,民粹主义的崛起,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分化。在新的时期,面临新的矛盾,我们要思考会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认为美国的法定货币体系可能站在又一次历史性的拐点。从最早的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带来了美元本位。过去那么多年,美元都是全球货币体系中最大的锚,属于最稳定的“法币”。过去这几年,美元的信用体系收到了冲击,扰乱了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这几年一次次的大类资产异动,无论是黄金、还是大宗商品,都出现过传统属性的异化。这种货币秩序的重构也伴生了一些有意思的市场现象,比如大家今年开始发现的“新旧能源”同涨。
人民币在这个位置,可能会面临短周期的波动,但是中长期看,人民币升值,能化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这也会导致低估值板块的韧性有可能更强。
说到底,周期股的敌人还是比朋友多。在这个位置上,资源品涨了那么多,出现一些调整也很正常。我觉得周期股的后市并不悲观,市场会出现一次提升认知的过程。
我觉得市场年内的走势,可能还是以电动车和传统周期两条主线轮动的节奏演绎下去。而像消费和医药板块,需要关注景气度的回升和支持。
朱昂:你觉得市场未来还有什么重要的变数?
许望伟:我一直在关注流动性环境的变化,先说海外流动性,美联储在一个很狭窄的操作空间运作,需要很强的技术和运气,才能解决政府债务问题。一个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用大规模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同时配合低利率环境提供融资,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消化掉目前过高的政府债务。这是对美联储比较理想的状态,需要看各国之间的博弈能否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
今年3月份出现过一波美债收益率的快速上升,导致风险资产大跌。我觉得之后也会看到美债收益率的趋势性上行,一旦这个信号出现,我个人会更看好低估值属性的资产。
再往后走,中美都可能会用财政政策来刺激基建,去给经济托底。那么对于周期品的需求,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在这个过程确认之前,周期品可能会有一个需求证伪的过程。只要供给逻辑没有发生变化,需求还不错的情况下,盈利中枢就会上移,能够支撑现在的估值水平。
朱昂:现在上游资源品的价格很高,未来供给是否会释放呢?
许望伟:万物皆周期,供给端的产能必然有一天会释放,这些周期品的价格也会出现高位的回落。但要释放产能需要时间,从想建产能,到产能释放出来,需要好几个步骤。这些企业可能最初是没有动机去建产能的。即便中下游逼着企业去建产能,这个产能要释放,也要比较长的时间。也有一些行业长期会维持一个紧平衡,释放过多产能会导致大家都不赚钱,那么上游会保持一种需求增长快于产能释放的节奏。
我会根据供给释放的时间和速度,来判断不同细分子行业的景气能维持多久。当然,周期股的股价大概率先于盈利和景气之前见顶。目前,我没有看到股价的泡沫化,也没有看到景气度的见顶。
朱昂:关于泡沫化,许多人认为电动车板块已经有一定的泡沫化了,你怎么看这个赛道的泡沫化?
许望伟:我仅仅从自身的两个视角出发,不单纯去评价是否泡沫化。
首先,我们要用一个大格局的视角去看公司的市值。最终一个企业并不是单纯去和国内企业公司比市值,而是放在全球制造业的角度出发,拥有多少市场份额。
其次,泡沫化通常对应很夸张的盈利预测。我们看市场对某公司的盈利预测,整体还是很克制的。优质公司的发展终局和模式是很难短时间就能完整预测,甚至有时候我们可能对下一年年的盈利预测也难以精准测算。当从电动车行业整体的渗透率起来后,这类公司的业务不是只有电池那么简单,会有很强的延展性。
朱昂:如果察觉到市场和自己预判的逻辑有趋势上的差异,能否谈谈具体怎么应对呢?
许望伟:我前面讲了那么多宏观、中观、微观的投资逻辑,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企业的盈利增长。我会看企业的ROE是什么水平,盈利增速是多少,对应多少的合理估值。我投资的排序中,优先选择盈利增长最好,估值合理或低估的品种。如果企业的估值变高了,或者盈利变差了,我就会卖出。
还有一种是,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不符合我的逻辑,风格出现了切换,那么我就要去看切换的原因是什么,客观看待自己能换什么品种,不是为了切换而切换。我会去找业绩增速和估值匹配的行业或个股做切换。
即便周期,也是赚业绩增长的钱
朱昂:许多人说,周期股的投资一定是估值最低的时候卖(对应景气度最高),你怎么看周期股的估值?
许望伟:我并没有想着去赚周期股估值抬升的钱,只是去赚盈利中枢改善的钱。况且,周期股也不是不能提估值,这里面有许多龙头公司,无论是自身竞争力、管理能力、经营实力、资源禀赋等,都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这么好的公司为什么估值很低?就是因为行业不好,波动太大,比如说海运中的一些龙头企业。
中国有不少这样优秀的低估值企业,无数人辛辛苦苦在里面干活,勤勤恳恳创造利润,只是资本市场没有给这些企业高估值而已。这些传统行业也不是没有增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维持长期的成长。我认为有许多较少受到关注的行业和公司,都是在创造价值。
我对周期股的估值判断是中性的,如果行业走到泡沫化的过程,会有人给高估值。
朱昂:如果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的共振出现了分歧,你会如何操作?
许望伟:我投资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公司的盈利。我不会因为自上而下认为这个公司要涨,即便盈利不好,也不管。我的落脚点还是企业基本面,如果公司盈利很好,我就继续研究。反之,如果盈利不好,我就换一个公司研究。我不是一个完全的自上而下选手,拉长看只依靠自上而下的话,可能今年看对,明年看错。我是自上而下要落脚到自下而上的公司变化。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朱昂:能否谈谈你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出这一套带有自上而下贝塔思维的投资框架?
许望伟:我入行是看银行的,当时银行研究员也算半个策略分析师。事实上,我入行的时候,银行处在景气的最高点,我的精力主要是研究货币政策、跟踪金融体系的变化,感受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亲身感受着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基金行业的产品创新、以及大量的国际比较。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周期思维,有个前辈说过一句话: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赛道,只有周期思维是永恒的赛道,这句话我很赞同。
我作为金融研究员出身,也研究了资产管理行业,这些年基金经理的投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最早基金经理普遍是做均衡的组合配置,但近几年聚焦某些行业或者赛道的风格越来越多了。产品结构的演变,和市场发展的规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作为从业人员,也要感受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
我一直认为资产管理行业有很大的市场,主动投资在中国还是有空间的,但需要基金经理具备的能力越来越丰富。一个是资产配置的能力,另一个是多品种、多策略、多工具的能力。你大概知道,各类资产的变化,对市场的微观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每一个基金经理的行业出身不同,也需要不断拓展能力圈。拓展了能力圈,才能判断哪些行业高估了,哪些行业低估了。
由于我自己是看金融出身,后面也研究了一些周期类行业,也看过宏观策略,那么从“基因”的层面出发,我本能的认为许多行业不能给很高估值,大部分行业都有周期性。我并不是每年都会有一个宏观上很鲜明的线索。有些年份的宏观也很平淡,那么就通过自下而上那套方法去挑选公司。
回到我们买的每一个公司,要知道自己赚的是什么钱,是业绩增长、还是渗透率提升、还是优秀的管理层等等。我买公司之前,就比较清楚自己赚什么钱,什么机会要把握,什么机会不把握,宏观最终只是一个辅助。
朱昂:你之前是做绝对收益的,这对你构建投资框架有什么影响吗?
许望伟:长信基金一直有“绝对收益之心”。我们公司买股票,出发点都是追求绝对收益的,而不是别人在买这个股票,我也买一些。长信基金的投研文化,都是按照绝对收益目标来做的,这也适合我自己的投资经历。
因为我是做绝对收益出身,投资上并没有追求过高的收益,总是把风险和回撤控制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我的行业配置和选股,都会从衡量性价比角度出发。
朱昂:在你的投资生涯中,有什么飞跃点或者突变点吗?
许望伟: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也是我自己的状态。前面的十年是比较沉默的,慢慢在观察和积累,形成自己对投资的想法。我觉得自己的投资生涯并没有飞跃点,也没有达到过很高的成就,只是慢慢在走,但我会不断保持学习的热情。
朱昂:你很爱看书,能否推荐几本书?
许望伟: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即将上线的长信长读的品牌视频,我自己也录制了其中一期访谈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推介了一本有关投资的经典读物。这个视频系列,会有大量我们投研人员的读书和思考的内容分享,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点拾投资,原文标题:《长信基金许望伟:周期股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