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上浮的影响有多大?

国君宏观董琦团队
国君宏观研究团队认为,电价上涨对PPI的冲击最大,对CPI的影响较弱。电价上浮会加速利润分化格局翻转,重点关注成本传导能力逐步加强的中游设备和高技术行业。

本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工业部门中间产品、居民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最终产品四个列向量所反映的消费和产出结构作为各部门权重,分别模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GDP平减指数的变动(林伯强和王锋,2009):能耗“双控”和冬季电力保供背景下,电价上浮机制已经打开。在基准假设下,市场电价上涨10%导致PPI和CPI分别上升0.59%和0.19%。我们认为,电价上浮会加速利润分化格局反转,重点关注成本传导能力逐步加强的中游设备和高技术行业。

结合国内外的电价政策,如何看待电价与通胀的关系? 

1)我国电价以管制为主,历年通胀往往不是电价上涨的结果。回溯我国过去十年的三个通胀周期,随着电改深化,电价已具备一定的传导能力,但由于上浮限制,通胀后期电价传导能力逐渐减弱;

2)欧美发展清洁能源初期电价上涨大幅推升通胀。欧盟和美国在21世纪初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电力体制,在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初期,电力系统成本提升,在成熟的市场化电力体制下,电价出现了大幅提升,从而推升通胀中枢。

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电价上浮对我国通胀和利润格局影响几何? 

1)在能耗“双控”和电力保供背景下,发改委日前发布文件,要求电力上浮阀门打开,浮动范围扩大,市场化程度提升,同时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基于此,我们对下述两个关键指标分别设定三种情形:市场电量占比(40%;50%;60%)、市场电价涨幅(5%;10%;20%);

2)电价上涨对于PPI的冲击最大,对CPI的影响较弱:首先,限产政策叠加市场电价上浮10%将推动10月PPI进一步冲高(电价贡献在0.6%),未来涨电价将承担压降高耗能行业的任务,电价对于PPI支撑面临逐渐加强(11、12月分别贡献1.0%和1.4%);其次,电价上涨下,成本上升幅度按行业排序:原材料、采掘业(约0.40%)>装备制造、建筑、传统制造(约0.27%)>新经济制造业(约0.22%)>农业、服务业(约0.11%)。

3)电价上涨加速利润分配格局反转,成本传导视角下高技术和中游设备偏受益:首先,随着通胀到达高位,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边际趋缓,成本传导能力逐渐减弱的部分高耗能行业利润将受到侵蚀。具体包括:有色采矿、非金属采矿、橡胶塑料、非金属矿制品、黑色冶炼;其次,受益于出口景气以及成本传导能力逐渐提升的装备制造和新经济制造业能够将电价向下游传递,同时获得超额利润。具体包括:出口导向的传统制造、装备制造、新经济制造;此外,电力行业利润也将改善。

目录

正文

如何看待电价与通胀的关系?——基于国内外电价政策的复盘

1.1 我国电价以管制为主,历年通胀往往不是电价上涨的结果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目前市场化程度已不低,但是上浮空间未打开制约电价上涨。

1)我国于2002年提出“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这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开端;2015年我国确立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市场化原则,至此拉开了新一轮电改帷幕,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

2)在电改过程中,我国逐渐摸索出一种市场化的稳电价方式:基准电价+浮动机制,并于2020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这样既能够保证电价信号的顺利发出,又可以避免电价的大幅波动。这种市场化的电价政策是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的重要基础,但为防止我国工商业用电成本过高,因而暂不上浮。

3)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后,全社会用电量市场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近40%,但我国在2015年以后电力PPI增速中枢基本维持在负值区间,上浮空间未打开制约电价上涨。

回溯我国过去十年的三个通胀周期,随着电改深化,电价已具备一定的传导能力,但由于上浮限制,通胀后期电价传导能力逐渐减弱。

1)在过去,由于电价受政府管制,电价的传导存在时滞和阻滞,因而在通胀阶段,电力部门的成本上升往往很难反映到价格上面。例如,在2009年7月~2010年4月的高通胀阶段,电价在2009年12月才出现上行的趋势,这中间存在5个月的时滞,同时由于电价的传导存在阻滞,因此其上升幅度也非常微弱(不到2%);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轮的通胀(2020年5月开始),电价的传导时滞已经彻底消除,传导阻滞虽有所降低,但依然存在。

2)我们在报告《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推进节奏猜想》中测算了本轮通胀期间电价传导能力,结果表明:电力部门的成本传导能力从2020年9月份的0.78下降至2021年4月份的0.34,说明在通胀初期电价的传导能力不弱,但随着通胀的势头逐渐加强,一方面,电价由于存在上浮限制,其成本传导能力受到约束,另一方面,政府会开始干预,防止电价过高影响工商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1.2  欧美发展清洁能源初期电价上涨大幅推升通胀

欧盟和美国的电力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早,在21世纪初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电力体制。

1)欧盟电力市场化改革始于1990年,其目的在于消除各成员国之间的壁垒,建立跨国电力企业和实现跨国电力供应,建立欧盟电力市场,确立欧盟范围内统一的竞争氛围。到2007年7月,除极少数国家外,欧盟各成员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电力市场,对所有终端用户开放了购电选择权,各国电力实现了优势互补,跨国电力投资和兼并活跃。

2)在运输、能源、通信、金融等行业放松管制的大背景下,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能源法案》,要求输电网开放,鼓励各类发电企业竞争上网,拉开了美国电力改革的序幕。2002年,美国提出标准电力市场的设计SMD,分离输电公司的发电和售电业务,成立独立的输电服务商ITP,无歧视开放输电网,提供标准化服务,标志着美国电力市场框架基本成熟。

在美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初期,电力系统成本提升,在成熟的市场化电力体制下,美欧的电价出现了大幅提升,从而推升通胀。

1)美国也是煤炭生产大国,在2005年8月美国出台《国家能源政策法案》之后,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电力系统供需矛盾激化的情况,随后美国电价出现了大幅上行的趋势,在2005~2008年这三年间电价从8.1美分/千瓦时上升至9.8美分/千瓦时,年均上涨6.5%,从而带动PPI不断走高,2008年7月达到历史新高12%;

2)欧盟碳市场(EU-ETS)于2005年正式实施,在实施的初期,电力价格出现了阶段性大幅上行,在这一阶段整体的PPI上行的动能相对较弱,主要依靠电力价格的支撑;从2008年开始市场进入深化阶段,免费配额比例缩减至90%,自此碳交易开始产生碳排成本,电力价格大幅上涨将碳价成本向下游传导,从而进一步推升本轮的通胀,2008年4月欧盟PPI达到了历史高点11.1%。

电价上浮对我国通胀和利润格局影响几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算

2.1  “电荒”加快电力市场化节奏,电价上浮空间全面打开

由于今年多个省份出现大规模的电荒,因而各地7月开始陆续出台政策允许电价向上浮动,从而限制高耗能行业用电。

1)7月内蒙古工信厅、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明确蒙西地区电力交易市场价格浮动上限并调整部分行业市场交易政策相关事宜的通知》,允许蒙西地区电力交易市场价格在基准价的基础上可以上浮不超过10%。

2)随后,云南、宁夏、上海等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9月1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本市非电网直供电价格行为工作指引》的通知提出,取消燃煤标杆上网电价“暂不上浮”的规定,非电网直供电终端用户用电价格按照“基准电价+上浮幅度”确定,最大上浮幅度不得超过10%。

随着冬季电力保供的问题逐渐严峻,发改委于10月11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电价上浮阀门全面打开。

1)电力上浮阀门打开,浮动范围扩大,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文件要求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

2)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文件要求各地有序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按照市场价格购电,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居民、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各地要优先将低价电源用于保障居民、农业用电。

该文件是电力市场化的里程碑,其核心指向两个问题:一是今年四季度的电力保供问题;二是今年的能耗“双控”指标。通过涨电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发电厂将煤价向下游传导,从而提升其发电意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高耗能行业进行约束,纠正一刀切的低效限产模式。因此,在四季度电力保供和能耗“双控”双重压力下,电力价格上涨的空间还是相对较大的。

2.2  电价推升高耗能行业的PPI,对于CPI的影响较弱

考察电价对于我国通胀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市场电量占比和市场电价涨幅两个关键变量进行假设。目前我国市场电占比约40%,根据上述文件的表述,发改委将对市场电进行扩容,大工业用电基本纳入电力市场,有序推动一般工商业尽快进入市场,因此我们对四季度的市场电量占比作出三种假设:保守(40%)、中性(50%)、极端(60%);此外,针对市场电的上涨幅度,文件里面要求上浮不超过20%,高耗能行业不受限,因此我们极端情况假定一浮到顶(即上涨20%),三种假设分别为:保守(5%)、中性(10%)、极端(20%)。具体假设见下表:

电价上涨对于PPI的冲击最大,对CPI的影响较弱,四季度的PPI可能进一步冲高。

1)电价提升将导致其下游行业成本上升,从而也会做出相应的价格调整,进而导致生产领域中一系列的价格连锁反应。我们首先采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出分行业的价格变动,然后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计算一般价格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

2)根据测算结果,电价对于PPI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基准假设下(电价上涨5%),PPI大幅提升0.59%,对于CPI的影响相对较弱,仅0.19%。从10月中旬开始,已有多个省份开始落实电价上浮的政策,随着电价上浮的空间逐步打开,预计四季度电价将逐步上行,具体来看,限产政策叠加市场电价上浮10%将推动10月PPI攀升至13.4%左右的高点(电价贡献0.6%),后续限产的力度边际趋缓,而涨电价则将承担起压降高耗能行业的任务,因此电价对于PPI的支撑逐渐加强,在11月和12月分别达到1.0%和1.4%。

从结构的视角来看,电价上涨对于高耗能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制造业成本冲击较大,对于农业和服务业的影响较为微弱,从细分行业来看,化工、钢铁、有色、建材产业链受到的成本冲击较为显著。受到冲击的幅度按照部门大类排序为:原材料、采掘业(约0.40%)>装备制造、建筑、传统制造(约0.27%)>新经济制造业(约0.22%)>农业、服务业(约0.11%)。

2.3  电价加速利润分配格局反转,成本传导视角下中游设备迎新机

年初至今,利润在行业间分配的格局分化加剧,但目前已有边际趋缓的迹象。供给端,由于碳中和去产能、双控限产等措施,上游采掘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价格上涨导致其利润率大幅提升;需求端,中游设备制造业虽然受益于出口高景气,但是成本端压力一直存在,下游消费品则由于疫情的反弹,需求一直较为低迷;电力行业则受到煤炭价格上涨的压制,利润率几乎降至历史低点。但随着四季度限产边际趋缓,叠加出口动能持续、煤炭价格调控等因素,后续利润分配格局有望出现反转。

那么,电价上涨将如何影响未来利润分配的格局?加剧分化,还是加速反转?核心需要看电价上涨对于各行业的成本冲击程度以及其成本传导能力。

1)在通胀阶段,各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CTC)=实际价格涨幅/理论价格涨幅(成本冲击)。为了测算目前我国的电价实际传导能力,我们采用这一轮通胀周期(2020Q3~2021Q3)作为观察样本,测算每个季度的实际价格涨幅与其在这过程中受到的成本冲击的比值。

2)成本传导能力强,说明该行业能够在通胀期间将价格传导给下游的同时获得超额利润;成本传导能力弱,说明该行业在通胀期间易受到上游涨价导致的利润挤压。

测算结果表明,电价上涨将加速利润格局的反转。其中,成本传导能力逐渐减弱的部分高耗能行业利润受到侵蚀;而受益于出口高景气,成本传导能力逐渐提升的装备制造和新经济制造业能够将电价顺利向下游传递,同时获得超额利润。

1)首先,横向对比各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上游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制造业成本传导能力相对较强;而中下游的设备和消费品制造业的成本传导能力相对偏弱,电力受到煤炭涨价和电价上浮限制的影响,成本传导能力一直偏弱。这三类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差异也进一步解释了我国上半年利润结构分化的现象;

2)其次,纵向观察各行业成本传导能力的走势,发现原材料制造业的成本传导能力逐渐弱化,而中游装备制造业的成本传导能力逐渐增强。说明随着PPI通胀到达高位,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边际趋缓,中游设备制造在出口动能的支撑下,逐渐将原材料成本向下游传导,未来的利润分配格局需要重点关注成本传导能力的动态演化趋势;

结合各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以及受到电价上涨的成本冲击,来判断电价对于利润分配格局的影响。我们重点讨论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受益的行业——电力行业。今年在缺电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出力不足,对于火电的依赖程度大幅提升,从而推升了煤炭价格,但由于电价上浮限制,导致电力行业的利润不断被侵蚀,目前已接近历史底部。随着政府对于煤价开始管控,电力上浮的阀门也全面打开,电力在成本端和收入端迎来双重利好,利润预计触底回升,尤其考虑到四季度能耗“双控”形式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涨电价也将成为压降高耗能行业的主要方式,预计上游原材料的利润部分流向电力行业;

二是间接受益的行业——出口导向的传统制造、装备制造、新经济制造,这类行业特征是成本传导能力将逐渐增强,且受到的成本冲击较弱。具体包括:后续支撑中游设备需求端动能的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在海外生产复苏和朱格拉周期的拉动下,机械和运输设备仍将继续支撑中国出口强韧性;其次,随着碳中和“1+N”顶层设计的陆续出台,低碳设备的投资端动能逐渐清晰,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达到3000千瓦以上,到2030年新增风电、光伏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此外碳监测等一系列低碳设备也将扩大资本开支,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投资动能将有持续支撑;最后,今年年初以来,缺芯对于我国汽车制造和电子通信的制约一直存在,目前缺芯问题边际缓解迹象已有,未来汽车和电子通信的需求端动能将加速上行,带动其将上游原材料成本向下游传递。

三是利润受损最严重的行业——部分采掘业和原材料制造业,这类行业特征是成本传导能力将逐渐减弱,且受到的成本冲击较为严重。具体包括:有色采矿、非金属采矿、橡胶塑料、非金属矿制品、黑色冶炼;此外,煤炭开采由于受到稳价保供政策的影响,预计短期内利润有所回落。

附录

(1)投入产出价格模型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价格模型用来测算某个行业由于主动提价或者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被动提价对于其他行业价格的传导效应。投入产出表的列向平衡很好地刻画了各部门之间的成本关系,因此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建立的价格方程能够测度由于复杂的生产关联某个部门价格变动所引致的价格传导效应:

                                                            ∆p=L'

其中,p为各部门产品价格列向量;v为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率列向量,表示单位总产品的增加值;L是列昂惕夫逆阵,它的元素lij表示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总产品的需求量;“ ”表示转置。

(2)一般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本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工业部门中间产品、居民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最终产品四个列向量所反映的消费和产出结构作为各部门权重,分别模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GDP平减指数的变动(林伯强和王锋,2009):

风险提示

“双控”政策的推进不及预期、出口动能持续性低于预期

本文作者:国君宏观董琦团队,来源:国君宏观团队,原文标题:【国君宏观】电价上浮的影响有多大?——能源与能耗观察系列之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