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音未来到柳夜熙,虚拟人会是元宇宙第一张船票吗?

近段时间,虚拟人有点儿火。

国外,英伟达近期推出了能承载“元宇宙”愿景的虚拟化身平台“OmniverseAvatar”,并推出了3个虚拟人形象。

国内方面,上月底抖音“一个会捉妖的虚拟美妆达人”博主柳夜熙发布了自己的首个短视频,结果一夜爆火,截至目前,柳夜熙抖音粉丝量已经飙升到495万。

A股中,芒果超媒/湖南卫视数字主持人“小漾”正式官宣,采用了人工智能、动作捕捉等技术,有望加入《快乐大本营》,15日公司股价大涨。

一时间,虚拟人引发大家热烈讨论。

概念其实并不新鲜

事实上,虚拟人的概念在国内并不新鲜。2018年,就有黄子韬、迪丽热巴等明星的虚拟人形象官宣。这些虚拟人通过内容和产品衍生,为粉丝增强了偶像的陪伴感。

2020年底,虚拟人“集原美”入驻小红书,跟品牌方开始了一波代言推广,随后“LING翎”代言口红、“AYAYI”与Bose合作等案例纷纷出现,掀起了一波写实虚拟人出镜热。

另外,也有一部分写实虚拟人是由媒体、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出,大多以“虚拟主持人”的身份出现,例如媒体的AI虚拟主播、中国空间站数字航天员小诤、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等等。

而虚拟主播在新闻播报等领域应用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今年10月广电总局就提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但却是元宇宙场景重要入口

与市场热衷的VR设备不同,国泰君安认为,如果将元宇宙比作驶向未来的飞船,那么虚拟人是第一张船票。虚拟人

是任何人进入虚拟世界的必要化身,按照定位可划分为数字替身(自用)、虚拟偶像(商用)两类,其中数字替身是用户为自己创造的化身,虚拟偶像是实现类人活动创造商业价值的架空形象。

不过由于缺乏具体应用场景,数字替身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最新一次出现爆款还是在英伟达GTC大会上,CEO黄仁勋以数字替身形象出场14秒,首次向世人展示1:1高仿真替身,且价格十分昂贵。

相比之下虚拟偶像的发展更为成熟,现已成为承接现实、启示元宇宙的重要角色。

所以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谈谈虚拟偶像。

虚拟偶像,是指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在网络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演艺活动,但本身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

虚拟偶像始于初音未来——以语音合成技术为基础开发的2D平面形象,此后随着3D建模、AI、动作捕捉、全息投影等技术进步,虚拟偶像的设计逐步向3D乃至超写实方向发展。

历经十余年发展后,虚拟偶像在大型演出、品牌活动、内容社区、短视频平台中的现身越发频繁,已成为穿梭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的重要角色。

千亿市场,大厂相继入局

西南证券研报数据,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68.8%,2017-2020年市场核心产业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62%;预计2021年将达到66.5亿元。

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虚拟偶像带动周边市场规模为645.6亿元,预计2021年为1074.9亿元,相比2017年的80.9亿元翻了13倍。

目前互联网大厂均已“身在其中”,比如比较知名的包括阿里旗下的AYAYI,另外网易投资的北京次世文化今年完成了两轮融资,该公司曾在2020年推出过超写实虚拟KOL“翎Ling”;曾经由腾讯投资过的虚拟影业今年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该公司也推出过虚拟人“鹤追”;

6月份时,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北京游逸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乐华娱乐旗下虚拟偶像女团A-SOUL美术著作权所属公司的实控人,持股100%;7月份,乐华娱乐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出现了阿里影业、字节跳动的身影,有报道称,该融资主要用于虚拟偶像领域。

产业链方面,虚拟偶像上游主体为设备、软件等供应商,主要产出头显、全息屏、OLE D透明屏、动作捕捉、面部捕捉等硬件设备。中游主要为虚拟偶像运营商,包括个人与企业。下游主要涉及虚拟偶像后续各类商业变现及落地场景,例如演唱会、广告、直播带货、周边衍生品、音乐创作等商业变现路径。

行业预期

国泰君安认为,元宇宙或将以虚拟人物为切入点,在AI语音助手积累的数据基础上,向具象化发展。

西南证券认为,虚拟偶像以商业、文化等需求制作培养,目前已进入发展期,伴随着产业链愈发成熟,偶像文化日益大众化,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有望进一步显现;另外在时代加速更迭、热点交替的背景下,虚拟偶像具备吸引不同受众群体并获取流量的潜力,伴随着上游各环节技术逐渐成熟,下游商业变现渠道不断拓宽,未来想象空间值得期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