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真的“转鹰”了吗?市场或许恐慌过头了

鲍威尔的表态,或是在给自己争取政策喘息的空间。接下来的两件大事才会对Taper进程有明确影响:本周五发布的美国就业报告与11月美国CPI数据。

在获得美联储主席连任提名一周后,鲍威尔似乎变得令人陌生,但也有分析指出,市场的反应过头了。

在11月30日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季度听证会时,鲍威尔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鹰派表态,认为是时候放弃通胀“暂时”这个词了,可能加速完成taper。这表明,加息的到来或比市场预期的更早。

受“新鹰派”鲍威尔与“新变异病毒”Omicron的双重夹击,市场被吓崩了,避险情绪升温:欧美股市齐跌、Moderna跌超4%、原油创20个月最大月跌幅;2年期美债收益率盘中转升、3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至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基准10年期欧洲国债周二价格重启涨势。

众多分析师对鲍威尔这一表态也感到出乎意料。

Evercore ISI 全球政策和央行战略主管 Krishna Guha 在周一表示:

“这是美联储非常突然的转变,这加剧一种感觉,美联储改变其利率政策的步伐将比以往快得多。”

通胀已成为更大的担忧

自大流行开始以来,鲍威尔就表示,与价格稳定问题相比,美联储更关心的是其双重使命的充分就业问题。然而,周二鲍威尔表示,通胀已成为更大的担忧。

听证会上鲍威尔认为,是时候取消他和许多其他官员长期以来用来描述不断上升的通胀的“暂时性”一词,他表示:

“现在是时候放弃关于通胀‘暂时性’这个词了。”

听证会的问答环节,他还表示,通胀进一步上升的风险增加,通胀持续高企的威胁也在增加,物价上涨与新冠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有关

“我们此前在通胀问题上忽视了供给侧问题的严重性。”

在美国CPI、PCE双双刷新30余年新高的背景下,数月以来,一些策略师一直在猜测,如果鲍威尔被选中再连任四年,他将不会那么拘谨。相反,他可能会立即对比央行官员预测的更热、更持久的通胀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市场反应过头了?

华尔街见闻提及,若美联储开始加息步伐加快,参考2017年底开始的上一轮美国经济复苏过程,美联储加息导致远期利率预估和融资成本上升,在利率冲击下资产价格踩踏式暴跌的风险值得投资者注意。

不过,也有分析师认为,昨日市场的反应似乎显得有些过头。

据巴伦周刊,若从联邦基金期货角度上看,在 Omicron 的担忧上周五冲击市场之前,市场实际上已经消化了2022年6月的加息预期。周五,由于变异病毒来袭,预期被推倒,升息预期推迟到了9月,因为市场认为新的病毒将阻碍复苏并给美联储带来新的压力。周二,在鲍威尔讲话后,联邦基金期货显示加息预期重新回到了明年6月,也才不过是已恢复到 Omicron 来袭之前的水平。 

因此,Cornerstone Macro 全球政策主管 Roberto Perli 就表示:

“我不会(将这)解释为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我认为市场对他的话解读的太多了,即使在今天之后,市场也没有预期在6月之前加息。”

进一步,Perli 认为周二并不一定代表着美联储政策的转折点。他认为,在通胀已经成为美国上至华尔街,下至大街小巷普通百姓的普遍担忧后,如今鲍威尔选择放弃通胀“暂时性”这一做法,不仅有道理,而且是一项明智且无成本的政治举措:

“鲍威尔今天的听众是一群政客。”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的研究主管 Tom Lee 也表达了对后市相对乐观的看法。他认为:

“鲍威尔的言论让通胀风险降温。我认为,如果通胀在2022年不再是一个问题,那(鲍威尔的表态)对市场来说实际是件好事。”

此外,市场上有分析师认为,鲍威尔此举很有可能另有深意,目的是给自己争取到政策喘息的空间

鲍威尔一方面表示,官员们将在12月14日至15日的会议上讨论加快缩减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称,专家们告诉美联储,了解奥密克戎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Perli 认为,鲍威尔这番表态可能是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对于上述表态的一种解读方法是,在12月中旬的会议上加速削减债券购买,还为时过早。

智堡Wisburg认为,今天鲍威尔轻描淡写的两句话或有其他微妙用意——在通胀问题上认怂并不意味着联储将就此大步流星地迈向政策紧缩,反而更有可能是通过压缩Taper周期的举动来表达自身对通胀风险的视角产生了实质性转变,在“货币政策无力应对供给问题”的前提之下,鲍威尔此举很有可能给自己争取到了政策喘息的空间。

据巴伦周刊,接下来的两件大事才会对Taper进程和结果有明确影响:

1. 将于本周五发布的美国就业报告。

考虑到鲍威尔此前表示过,美联储更关心的是其双重使命的充分就业问题,劳动力参与率是否上升以及工资通胀是否放缓将切实影响Taper的进程。

2. 11月美国CPI数据。

若11月CPI数据再次大幅上升,则会使得美联储内部提前完成Taper的呼声加剧。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