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推倒了这轮光伏周期第一块骨牌

老白的金手指
在发展初期,狼性是第一性;但在行业成熟后,过分的狼性与内卷会毁了行业本身。

其实这个硅片降价的问题,最近征兆已经比较明显了。

小带大的倒逼降价趋势,小厂先降,隆基这种行业龙头随后杀到。

像爱旭这种小硅片制造商今年已经开始大举扩张产能,赌明年扩产了,今年很多长单都是爱旭签的,比如跟广东高景、跟上机数控、跟双良节能、跟江苏美科等,借壳上市的三年来,爱旭从来没像今年一样,疯狂签硅片的长单。

从硅片设备来看,最近也看出,明年硅片环节将迎来大战,还原炉的双良节能、做拉棒设备的京运通、切片设备的上机数控等,都先后和下游签订了大金额的硅片长期供应合同。

总结一下:硅片上游大佬隆基、中环到时降价抢份额,小公司扩产能抢份额,总之硅片大概率降价。

到时候硅片的蛋糕虽然肯定变大,但相关公司还能不能实现业绩高景气增长,还要看明年相关公司内卷卷到什么程度。

如果明年光伏需求超预期拉货,那硅片的内卷会好些;如果明年光伏需求没有那么快出来,那这些组件行业内卷就容易卷死自己。

不要觉得硅片降的多了,组件降价了,下游需求就被重新刺激起来了,这样刻舟没有意义。

问题1:光伏硅片价格战开始后,最利好哪些环节?

除了设备股、逆变器是竞争格局好的“铲子”环节之外,我觉得也可以看看最下游的光伏电站。

之前也跟大家大概聊过以晶科科技为代表的光伏电站公司,它们不卷,主要成本是组件和逆变器,组件价格已经从2元降低到了1.9元,市场预期到1.8左右时,下游的装机热情会大大提高。

强调一点,2022年还是光伏大年,因为原材料降价下,光伏降本增效的逻辑得益延续。

“量增”成为明年光伏行业的重中之重。

今年三季报,虽然因为硅料涨价,隆基的毛利率有所下降,但营收还是同比增长了54%,就是组件销售带动的。

这里面除了有海外需求拉动的原因,组件企业有海外需求,国内电站嫌贵,可以卖给海外。海外电价高,对组件的价格容忍度也高。

另外下游电站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即将有大量电站项目进入“可装机”的成本区间,预计激发年底的强壮需求,利好逆变器环节及下游电站。

如果光伏电站公司做的是集中式电站(发电之后直接卖给电网),它们会面临巨量的应收款,也就是财政给电费的补贴,他们的下游要么是大型发电厂,要么是电网,集中度都很高。

这导致的问题是,他们需要借钱去拓展项目,几家典型的公司利息费用都跟利润一样多了。

反之如果做的是分布式电站(自用为主,余量上网),财务就好看很多,

因为分布式大多以工商业企业为主,工商业电价高,工商业企业有动力去降低成本,而且对于电站企业不会有大量应收款的问题。

而且这类企业大多既有老的需要补贴的电站,也会有新的平价上网的电站,他们的做法是卖掉老电站,类似于甩包袱,保留平价的电站。

这类业务非常赚钱,毛利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净利率好的能有20%+,而且市场空间还广阔。

据说,集中式光伏项目利润率能有8~10%,分布式光伏8~25%,波动就取决于前期成本和光电价格。

看吧,利润率也不算低,而且还稳定,就是开始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建好以后,每天就晒晒太阳、发电入网,就能纵享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了。成长很确定,盈利很稳定。

让电站有钱赚,电站就会让整个行业都有钱赚,电站装机需求提高了,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蓄电池、支架等其他配套环节,开工率也就会比今年强,也都有放量的可能。

由此延伸一下,做BIPV的公司,也就是做光伏屋顶支架、钢结构等的公司,也值得看看。

问题2:光伏硅片降价对182和210阵营竞争关系的影响

这个事情传导到场外,场外有场外的看法,目前场外对于硅片环节的担忧是因为上周182降价幅度较大,现在普遍预期硅片价格还会剧烈波动,叠加硅料产能释放,部分企业库行高企,所以目前对硅片端不看好。

全行业182的降价,自然也会影响到其他企业210的价格,因为在当前硅料价格下,182目前与210的非硅成本差距不大,182的大幅下降会导致210维持平衡,到时也会因保持市场竞争力而降价。

今年210硅片这一块,除了中环独家可以量产,还未出现第二家量产供货(目前中环没有210降价的消息,开工率80-85%)。

迫于成本压力,年初口号喊得震天响,巨资投入的210硅片企业 (例如上机、通威等)全部降维生产182去了,降维生产,除了效率下降,210的折旧分摊到182,人为拔高固定成本。

硅材料降价,势必要导致下游的产品降价,而很多企业不是一直在等硅降价了才开始做产品的,更多的是迫于无奈在硅材料一直涨价的时候就签合同的,这些合同动辄几个亿的,这意味着现在大部分公司目前库存的产品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大降价,下游的企业也会损失惨重。

这样这些硅片厂短期就没啥能力高价去抢硅料,硅料短期需求将突然大幅下滑,也可能倒逼硅料厂提前降价。

所以,隆基这次硅片降价,对于二三线硅片厂,以及其它有硅片产能组件厂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整个产业链的重塑,是非常有正面作用的。

问题3:比光伏“滋润”太多的锂电有哪些看点?

车的下游to C,跟光伏下游 to B是不同的逻辑。

To B的一个问题就是东西越做越好,但价格却越来越便宜,这就是摩尔定律,To C的品牌溢价。

所以,光伏产业链内价格博弈严重;锂电池产业链则显的相对“和气”了。

光伏因为有个平价“红线”在,所以对价格更敏感,今年也确实因为价格压力分歧挺大的。

碳酸锂成交量有所上升,目前主流成交价区间位于19.8至20.2万元/吨左右,少部分高位成交价达到20.5万至22.5万元/吨,部分冶炼厂报价上涨至23万元/吨。2022年春节较为提前,部分下游企业对春节备货提前进行,年前有望维持紧张态势。

由于今年电池原料上涨较多,据传明年整电池厂商有望提价2成。

10月13日,鹏辉能源传出一份涨价函,决定所有新订单将执行大宗联动定价,上调幅度视各产品材料占比及涨幅而定;

10月25日,比亚迪电池价格上调联络函在市场中公开,表示电池产品含税价格上调不低于 20%,并自11月1日起所有新订单将执行新价格。另外,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也在考虑涨价事宜。机构调研显示,宁德时代对海外动力电池客户提价5%,国内层面尚未开启涨价,但市场预期可能在明年执行新价格,调价幅度在3%-10%之间。

相较于普通原材料容易产能过剩,由于整电池拼的是技术并且具备高集中度,因此一线厂商大概率能够顺利提价。

新能源汽车板块,短期比较强势的主要有三个方向,除了上游的碳酸锂,中游的负极和磷酸铁锂。

中游的负极材料最近比较强势,主要原因是石墨化耗能比较高,未来扩产难度比较大,明年负极材料供需依然偏紧,材料价格可能会上涨。

根据鑫椤锂电,中小电芯厂接到新的负极报价涨幅高达20%以上,大厂也开始陆续接受涨价。

石墨化是高耗能的核心环节,在负极成本中占比达到55%左右,其电费在成本中占比约28%。从艾奇逊到箱式到连续炉的工艺创新,表现出负极厂商对能耗的敏感。

磷酸铁锂的主要逻辑是需求高速增长的逻辑,未来几年,磷酸铁锂板块依然是新能源材料领域增长最快的环节。

最近磷酸铁锂领域又出了一个磷酸锰铁锂的技术,如果未来能够普及,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会进一步提升,会进一步替代中镍三元的市场份额。

三元电池PVDF涨了10万/吨,最新均价67万/吨;磷酸铁锂电池PVDF上涨6.5万/吨,最新均价48.5万/吨。

在正极粘结剂领域,PVDF在耐高电压性、粘附力、稳定性上与其它材料相比优势显著,很难现替代品。隔膜涂覆领域目前被部分材料替代,但替代的份额很小,对PVDF的总需求影响非常有限。

2022年PVDF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2022年年底才会有新产能出现,PVDF环节的供需逻辑没有改变,2022年依然紧张。

原本今年磷酸铁锂产业链是紧缺的,通过扩产后,明年将会变为正常,甚至是充裕。在特斯拉进一步确认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后,明年磷酸铁锂产业链也将维持紧平衡,要到2023年才有可能变为正常。

目前根据最新产业链调研,明年第一季度磷酸铁锂将会紧缺,继续看好有技术优势有产能优势的头部企业。

结语:

最后我想说,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最后比的不是谁更狼性,更内卷。

在发展初期,狼性是第一性;但在行业成熟后,过分的狼性与内卷会毁了行业本身。

我们在考察锂电光伏某些环节的龙头公司时,对于毛利率和量价之间的关系,需要摒弃过去的那种大宗商品思维。

面对三五年的长需求时,龙头公司不追求过分的利润率,而是培养靠谱的供应商,进行利益分享和技术共研,才是关键。

比如宁德时代,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大规模扩产,迅速降低成本,电池不涨价甚至跌价的情况下,还保持了20%+的毛利率。

恩捷股份也是不涨价压低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使得新对手无法进入,自身又能降本,来保证利润率。

隆基老板有句话说得好,凡是人能制造出来的东西,大概率最终都会过剩。

在当下光伏的中游大跌之后,这种产业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性看待一家企业。

换句话说,大跌之后的部分中游龙头公司,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作者:老白的金饭碗,来源:老白的金手指,原文标题:《隆基推倒了这轮光伏周期第一块骨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