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亦庄和上海嘉定,经常能看到不同公司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或者同样顶着激光雷达全家桶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在路上并行或擦肩而过的场景。
在城市道路上面向公众开放的Robotaxi已经不算新事物,从2019年开始,每年都有自动驾驶公司加入其中。时近2021年末,Robotaxi赛道再次热闹起来。
12月8日,由上汽乘用车、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Momenta、享道出行合作的享道Robotaxi在上海嘉定启动运营。首批部署20台运营车辆,用户可通过享道出行APP一键呼叫,年内车队规模将增至40台,并在苏州上线20台运营车辆。2022年,享道Robotaxi计划登陆深圳,实现整体200台的运营车队规模。
此次Robotaxi运营与之前同类项目最大的不同在于“智造+AI+运营”的三位一体模式:首批运营车辆采用智能电动SUV飞凡MARVEL R车型,由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乘用车技术中心、联创汽车电子等上汽集团旗下公司提供原厂级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整合,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与Momenta合作提供软硬一体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享道出行则作为运营平台,为享道用户在运营区域内增加一种打车选择和体验。
不到半个月前的11月25日,北京迈出了更激进的一步,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并宣布配套管理政策——《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同步出台。
当天,百度Apollo和小马智行取得商业化服务试点许可,100辆运营车辆可以在北京亦庄运营区域内向公众提供Robotaxi并收取费用。
目前百度萝卜快跑实际收费约为计价费用的5%,小马智行统一定价每单4.9元。亦庄亦城文园小区门口,当地居民段先生对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说:“我坐这个车2个多月了,起码十几次了吧,啥事没有,很安全,昨晚9点多还坐过。之前都是免费,昨晚安全员跟我说从今天开始要收费了,一趟2块钱左右,也不贵啊多合算,坐地铁多少人,这就拉你一个人。”
对很多亦庄居民来说,对之前免费运行了几个月的这种驾驶位坐着安全员但是不负责开车的Robotaxi已经见怪不怪,之前因为免费,很多人打车时会先试试它们。
段先生对这种车还有两个印象,一是开得太谨慎,离前车距离比较远,当地很多司机摸透了情况,看到这种车经常会去加塞。还有就是这种车更注重安全,前面有行人横穿的话它不会变个道从行人后面开过去,而是停下来等行人完全走过以后再启动。
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称,百度萝卜快跑从2020年开始在亦庄载人测试运行,一年时间累积注册用户超过10万,月活用户2.9万,月活用户中每周都会下单的占40%以上。
这些数据说明,一部分消费者已经接受了Robotaxi的存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沧州等城市,百度、小马智行、享道、滴滴、AutoX、文远知行等公司超过500辆Robotaxi跑在马路上,AutoX在深圳的运营甚至去掉了安全员,真正无人驾驶。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会不会与电动车一样,中国的自动驾驶先从运营车辆开始培育和渗透市场?
现阶段价值
目前运营Robotaxi的意义有多大,在业内一直有争议。
比如今年4月,时任华为智能汽车BU 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的苏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打死都不会做Robotaxi,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Robotaxi是结果而不是商业目标,中国市场打车体验已经很好,自动驾驶并不会让这个体验更好。”
不幸的是,苏箐后来因一些言论被调离岗位。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曾询问过另一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创始人,为什么这么多公司热衷于Robotaxi,对方直言“我也搞不懂,我能想到的就是给投资人信心、给公众信心。”
还有人不相信终极自动驾驶能实现,Robotaxi自然就成了无本之木。
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公司加入Robotaxi赛道,先前是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然后是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从享道Robotaxi开始,上汽这样的主机厂也开始染指。11月,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Q3电话会议中透露,小鹏汽车也将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探索Robotaxi业务。
Momenta公司CEO曹旭东在12月8日接受采访时解释,为什么Robotaxi看起来很遥远但现在还是要做,原因是很多人工智能产品都有一个特点,从开始到接近人类水平的周期非常漫长,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如果不考虑深度学习技术突破,可能研发时间需要几十年。
“但是有了深度学习技术,人脸识别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做到接近人类,到2016年超过人类,2016年到2020年一下子超过人类水平100万倍,可以在10亿人里面找到目标。”
“Robotaxi看起来周期很长,但是如果现在不做,等到接近人的时候,超过人类水平的窗口也就是3、4年的时间。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Robotaxi技术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许多公司都在现在的时间节点对于Robotaxi有战略性的布局。”
上汽AI实验室主任项党站在主机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Robotaxi运营的目的是什么?两个目的,第一是得到数据。数据让我们的车更聪明、更像老司机、更安全。现在说到Robotaxi所处的阶段,我认为是成长阶段,还没到成熟的阶段,他需要更多的数据去成长。”
“第二,这个运营的平台和谁打交道?是和用户打交道。这个运营平台是拉近了车厂跟用户直接的关系,让我们更多知道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是怎么画用户画像,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用户的体验是什么,这个用户反馈方面的数据是很难得到的。”项党说。
从行业整体来看,虽然有争议,但像苏箐那样对Robotaxi持悲观态度的是少数。百度、Momenta这样的公司对其前景非常看好。
曹旭东就认为,Robotaxi盈利可能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难,可以去掉车的安全员,用云驾驶监控和接管,一开始可能一个人负责3辆车,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可能一个人负责10辆车、100辆车,人工成本大大缩减,是有盈利空间的。
魏东则强调,Robotaxi实现后还能把人类驾驶带来的事故降下去、把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消除掉,让整个交通体系实现自动化。
至于拿掉安全员,车辆真正自动驾驶、自动接单的Robotaxi,这些公司的规划进度也超过常人想象。Momenta规划2023年实现,百度希望是2022年。
“政府会有机会明年允许我们做无人的载人测试,我们在亦庄已经有了无人的测试牌照,可以在公开道路上跑但是不可以面向公众开放,只能是工程师去测,我们在亦庄有无人路测的资质。明年我们希望能够允许开放给公众,当然这个前提是我跑了足够多公里数,安全性能可靠,认为成熟了可以让老百姓来体验。”魏东说。
实战中完善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12月8日试乘了享道Robotaxi。与曾经试乘过的大多数L4级自动驾驶类似,车辆控制得合理而娴熟,在一些细节上已经非常接近人类驾驶。
比如在一个红灯路口前。左道排队车辆较多,一辆卡车停得不太规范,右侧压线,侵入了Robotaxi车辆所在的车道,相当于车道变窄。Robotaxi车辆并没有停在卡车右后方等待,而是向右打轮,贴着右侧车道线绕过卡车,紧跟在了本车道的队尾。这个操作有点超出试乘者的意料,也超过了多数人类新手司机的水平。
这个细节大概能代表目前非量产车的自动驾驶水平。而Robotaxi的价值之一就是在实战中完善自动驾驶。
享道Robotaxi项目中值得注意一个合作方是近两年表现强劲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Momenta。
这家公司上一次出现在新闻头条只是一个月前。11月4日,Momenta宣布完成C+轮超过5亿美元融资,加上3月宣布的5亿美元,本轮累计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这个融资数额正好等于造车新势力一哥蔚来2018年赴美IPO的融资额。
更惊人的是投资阵容。参与C+轮领投的有中国战略投资方上汽集团,国际战略投资方通用汽车、丰田、博世,还有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和云锋基金。参与C轮融资的其他投资方包括梅赛德斯-奔驰、IDG资本、GGV纪源资本、顺为资本、腾讯和凯辉基金等。
如果只看产业投资方,上汽、通用、丰田、博世、奔驰分别是中国、美国、全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世界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商和最大豪华车制造商,这些车企用真金白银为Momenta的技术做了最专业的鉴定书。
此次Robotaxi落地,在曹旭东看来是公司在L4技术商业化落地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在发布会上说:“享道Robotaxi是‘成熟出行运营经验’与‘领先自动驾驶技术’的有机结合,相信这也将成为自动驾驶公司与领先车企、运营平台深度合作的行业标杆。这次合作标志着Momenta‘飞轮式L4’技术的再一次商业化落地,我们相信可规模化的无人驾驶未来可期。”
在享道Robotaxi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中,全面应用了Momenta的“飞轮式L4“技术,以提升Robotaxi的持续进化能力,打造更可规模化的无人驾驶:通过Momenta全流程“数据驱动”的算法,相比于常规“规则驱动”,实现各模块性能跨数量级提升;通过Momenta Framework,可打通数据流与技术流,为L4技术提供“海量数据”支持;通过Momenta高效的“闭环自动化”工具链,可进行黄金数据高度自动化挖掘和高度自动化标注,实现对海量数据处理的高效自动化迭代。
Momenta合伙人、研发总监夏炎也出席了12月8日的发布。发布会结束后,她边向外走边跟同事说也要体验一下这个车。同事听后说那很简单,给你安排一辆。
夏炎忽然非常严厉地跟同事说不要安排的,她要像普通消费者一样站在路边用App轿车,就是要体验这个全过程。
同事赶紧解释,刚才说安排车是因为今天媒体记者都要体验,车比较紧张,可能会久等。夏炎回答,打不到久等也是一种体验。
那位同事告诉汽车商业评论,Momenta有个口号叫“飞轮转转,上车看看”,公司为所有与研发、产品、项目有关的岗位包括高管规定了每年上车试乘测试车的时间,从700小时到两三千小时不等,要求每个人长时间将自己置身于消费者的使用场景中,去发现产品的问题、寻找体验的不足。
或许Robotaxi绕过大卡车的那个细节,就来自某一次体验后的改进。
本文作者: 刘宝华,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原文标题:《马路上还没有L3,但会有越来越多的Robota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