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悲观声中三天翻倍!商汤发生了什么?

有投资者质疑,商汤当前上涨主要由流动性因素驱动,而非基本面因素。而申万宏源刘洋团队认为,当前商汤的上涨与当前AI行业、元宇宙热度的居高不下脱不开干系。

2022年1月4日,港股商汤继续逆市大涨,上市之后四连涨。截至发稿,商汤涨幅达10.97%,延续了此前股价三天翻倍的神迹。同时,商汤的优异表现也激励了A股的“AI兄弟”,虹软科技、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大华股份等一众“AI概念股”早盘纷纷高开。

然而,叠加了元宇宙概念、“AI第一股”名号的商汤,在股价光鲜的背后,却是坎坷的上市历程。上个月,商汤更是因诸多外部不利消息导致上市计划一度搁浅。

好在,商汤顶住了压力,到12月20日便已迅速完成了一系列复杂手续,重新调整股份结构,并再次刊发《招股章程》,宣布于12月30日上市,且发行规模和定价区间不变。

这时,已有投资者注意到,商汤的基石投资者名单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Pleiad、WT、Focustar Capital、Focustar Fund 和 Hel Ved 等外资基石投资者已相继退出。

此后,大量质疑声四起。

对于基本面,有投资者在读完招股书后发现,商汤的单个客户占比过高以及存量客户延续性不高,对于商汤收入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发出质疑;也有投资者认为商汤的定制业务占比过高,对商汤业务的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起疑,担心规模扩增却无法降成本,导致“经营杠杆”变成“经营负杠杆”,使得公司无法盈利。

在股价上看,有投资者担心,外部不利因素会导致大量外资投资者流失,同时业务增长前景会受到影响,导致当前的基石投资者在锁定期后退出意愿强烈,导致股价的长期不稳。

此外,在流动性方面,还有投资者担心由于基石投资者占大部分份额,会使得公司股价虽在短期稳健趋势强劲,但长期流动性堪忧。

然而,上市后的商汤走出了超过多数投资者预期的走势。那么,为何商汤能在一片悲观声中股价气势如虹?

对此,有投资者继续保持了怀疑的态度,认为商汤当前上涨主要由流动性因素驱动,而非基本面因素。投资者 IPO_Metaverse 表示:

复盘来说,商汤的发行模式跟微创机器人非常类似。通过低发行比例,以及控制流通盘规模,实现奇货可居的局面(更容易进行市值管理)。

具体来看,商汤本次发行规模是15亿股,绿鞋是2.25亿股(目前看大概率会实现超额配售),合计发行规模是17.25亿股(占总股数大概5.1%左右)。这其中基石投资人锁定了股数10.33亿,剩余可流通6.92亿股。6.92亿股中,散户持股1.5亿股,国配机构持股5.42亿股。而国配中老股东上海国际又拿走约2.36亿股,其他股东拿走0.86亿股。假定这些老股东持股不动,真正流通的股数可能在3.7亿股左右(占总股数1%左右)。基于此,再看看目前的交易量,每天接近100%的换手率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 scale-squeeze deal。

而申万宏源刘洋团队认为,商汤当前超过较多投资者预期的走势,与目前投资者们更关心股票是否与AI行业有关,是否与元宇宙热点有关的大环境脱不开干系。该团队提及:

根据商汤招股说明书,指出“我们已构建用于赋能IoT设备及驱动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层基础设施,以提升终端使用者体验”,“2016年,……,多年来已为超过450百万部智能手机及超过200个手机应用程序赋能,并成为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之一”)

复盘过去一年AI公司从遭遇上市挫折,到目前可以亏损上市的历程,申万宏源刘洋团队总结到,虽行业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全球科技和资本市场格局变了。以后,科创板/港股/北交所将承担更多科技力量。

同时,该团队认为,商汤当下超众多投资者预期的走势,可以给投资者带来以下两点启发。

1. 2022年AI落地加速的三种机遇

AI的碎片化场景落地,使得领军公司分为两种路径,以海康大华为代表的“更低的成本”和商汤、旷视为代表的“更大的模型”。具体来说,商汤、旷视等AI企业选择自研深度学习训练平台,搭建了“大装置”底座——即包含算力、算法、平台和底层训练推理框架完全自研的AI基础设施。

首先,在对这两种AI路径进行分析后,申万宏源刘洋团队认为:

  • 智慧城市/安防/智能制造环节,仍将是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路径的优势行业;
  • 手机、医疗等可能商汤、旷视科技的大模型努力尝试的领域,目前AI渗透有待提升的物流、汽车行业则仍需要更多时间验证。

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在2022年的前景,申万宏源刘洋团队认为,AI产业将迎来落地加速的三重机遇:1)成熟的应用场景涌现;2)十四五政策密集催化;3)AI 独角兽上市潮开启。

1)机遇一:成熟的应用场景涌现

申万宏源刘洋团队认为,当下智能制造、智慧仓储物流、智慧金融、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成熟的AI应用场景正在涌现,领军AI 公司已有大量标杆案例。

同时,从ROI(投资回报率)上分析,该团队认为,AI行业的高回报可以加速AI产业的普及:

以海康威视官方公众号提供的AI案例为计算依据,我们计算客户采购后ROI大多为50%-150%,投资回收期仅为1-2年;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结果,50%的企业AI项目回报周期在1~3年,36%的企业回报周期在0.5~1年。高ROI催化了AI赋能加速普及。

2)机遇二:十四五政策密集催化

近期,工信部官网密集刊登智能化、信息化相关产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对人工智能产业提出了多层次发展目标。申万宏源刘洋团队认为:

  • 在To G端,十四五规划中包含大量提高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的要求,预计将在2022年加快落地;
  • AI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如下表所示:

3)机遇三:AI 独角兽上市潮开启

在商汤之后,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云天励飞、格灵深瞳等AI公司拟于2022年在科创板完成上市;第四范式、创新奇智等AI新锐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积极推进上市进程。在此背景下,申万宏源刘洋团队预期,AI独角兽上市潮有望为AI板块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估值锚。

此外,该团队认为:

后人口红利时代,AI有望成为十年以上的高景气赛道;需求爆发增长的条件已经具备,现阶段瓶颈可能在于供给端;行业将获得AI赋能成功案例大量示范效应、十四五大量政策催化、AI独角兽上市潮等三重机遇;重点关注AI企业的落地能力。

2. 港股TMT,认知的再评估

申万宏源刘洋团队认为,全球科技和资本市场格局的变化,港股可能被低估,未来,港股有望成为科技新的全球资本化港湾

该团队总结到:

1)投资者认为香港市场/中国大陆市场不同的投资者成分、估值体系,是阻碍港股科技表现的因素。

2)硬科技已A股上市,且属于世界一流。软科技曾经青睐海外上市,因其成长经常并非线性。

3)预计未来,商业模式属于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伴随海外上市环境变化,会更多选择港股IPO。

4)TMT的“软硬科技”存在产业链联动和传导,“硬科技“的成熟,导致“软科技”产业更成熟。而从国内的视角:便于投资的港股比投向欧美容易。因此,国内投资者去港股投资“软科技“的估值体系,我们预计会和以前不同(之前欧美投资者居多,但港股不是其最优选择)。

5)当前商汤的2020年静态PS约61倍,高于恒生科技指数/A股AI,有示范效应,且这种“示范效应”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主要来源:申万宏源刘洋团队《新年寄语:商汤走势的两种启发?——计算机行业周报20211227-20211231》。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