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天26个涨停,“跨年大妖股”是怎么炼成的

E药经理人
1月14日,10倍妖股九安医疗再发利好,公告其美国子公司和美国ACC签订《采购合同》,向其销售iHealth试剂盒产品,合同价税合计金额为12.75亿美元(约81.02亿元)。不过,若疫情褪去,十倍产能何处能承接?

我们的医药医疗板块有多需要一剂鸡血,看看九安医疗的K线图就能知道。

作为A股最受关注的“跨年大妖”,九安医疗凭借一张美国市场新冠检测试剂的入场券,在48个交易日中拉出26个涨停板,股价狂翻近十倍,市值增加近300亿元。

九安医疗股价

在此期间,公司多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预警,深交所更是连发关注函,却仍未能遏制其股价的“高烧”势头。

这样的暴涨,已远非任何基本面可以解释。

“妖股”需要市场,可某些时刻,这个市场也需要“妖股”。九安医疗的“狂欢”,承载了医药医疗股整个2021年的失意与落寞,也点燃了市场对2022年第一个爆发性的细分板块——新冠检测概念股的投资热情。

那么问题来了,“妖王”是怎样炼成的?

“野蛮人”的降维打击

2021年的年尾,九安医疗无疑是IVD(体外诊断)领域里最靓的仔。

就在市场断言它的好运绝对撑不过新年时,一个元旦假期回来,它涨得更加变本加厉。

显然,这要归功于公司密集的“利好”刺激。

2022年1月7日,九安医疗宣布,FDA已证实公司新冠检测产品 iHealth在实验中100%的检测出了最大CT值为21.59(n=5)的奥密克戎活性病毒样本。

10日,公司又表示,已向天津疫情防控指挥部提议,希望公司的“iHealth 新冠自测盒”可以通过天津市药监局的应急批准,采用核酸测试(诊断)+家庭自测(筛查)的方式共同防疫,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公司的方案。

12日晚,实质性的“王炸”终于被祭出,公司宣布,已获美国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的21亿元大单。

就这样,九安医疗本已要熄火的股价,又再得庇佑,连冲3个涨停。

投资者们掰着手指算涨停板时,很少有人留意,就在不久之前,大家对九安医疗的认知还是一家家用健康器材公司,而并不算严格的IVD企业。

不过在这家公司身上,最不缺的就是概念。

“新冠检测概念股”之前,它在A股曾有过诸多名头——小米概念股、移动医疗概念股、智能穿戴概念股……

2013年到2015年期间,蹭着小米和移动互联网的热度,公司股价从4元起飞,一路飙升到43元,主营业务也从“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变更为“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健康管理云平台系统及服务”。

可惜高光时刻短暂易逝。

因为迟迟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股东们又不断地逢高减持,一轮过山车后,九安医疗的股价重回谷底,本轮行情启动前,公司股价已仅剩下5元钱。

九安医疗的历年财报显示,除了疫情爆发的2020年,从2013年到2019年,公司的扣非净利润连续七年为负。而它之所以没有被退市,几乎都是靠着归母净利润“一年亏损、一年微利”的节奏在续命。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微利”,公司隔一段时间就要卖出一家子公司或者孙公司的股权,以收益来贴补业绩。

2020年,疫情的爆发带动了防疫产品的销量,九安医疗的业绩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营业总收入20.1亿,同比增长184.4%;归母净利润2.4亿,同比增长264.7%。可惜一过性的红利消失后,随着海内外疫情的好转加上竞争的激烈,公司2021年三季度的销量又开始大幅下滑。

最重要的转机发生在去年11月上旬。

公司先是发公告,宣布旗下美国子公司IHealth Labs Inc.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获得FDA应急使用授权(EUA)。随后又在投资者平台上回应称,该试剂盒产品在美国现货热销,目前的月产能为1亿人份,计划估算到2022年初,产能可增至每月2亿人份。

就这样,一个“试剂出海”的新故事打开了一个百亿级市场的想象空间,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神经,也令九安医疗开始了一段疯狂的的涨停之旅。

如果说它上次两年翻十倍的股市表现已算惊人,那么这次两月翻十倍的表现则无异于奇谈。股吧中,每天都有投资者因恐惧而抛售,尔后在隔日的涨停板中追悔莫及。

如今九安医疗的市值已达到327亿元,这一数字足以秒杀迪安诊断、万孚生物、三诺生物等经典的IVD企业。虽然10月时,艾康生物更早一步获得了FDA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的EUA,可因它尚未上市,亦没有机会享受二级市场带来的红利。

一位IVD行业的资深观察者,曾用“门口的野蛮人”来形容九安医疗,并承认它的入侵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反思——那就是,为什么国内这样多在欧洲市场呼风唤雨、在美国市场深耕多年的的IVD企业,最后却是跨界的九安医疗获得了EUA?

“得证者得天下”

从各方面来看,九安医疗都算不上一家质地优异的企业。但这样一家企业,却对整个IVD行业实现了“降维打击”。原因何在?

从各方面来看,IVD行业,特别是新冠检测试剂这个领域,目前的规模也都还不大。但这样一个细分的小行业,却出了几十家上市公司,且正在对整个医药医疗板块,乃至中国股市产生重要影响,原因又何在?

想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从新冠疫情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说起。

同疫苗行业的爆发性增长一样,两年来,核酸检测也让IVD行业从少为人知变成了童叟皆知。这种历史机遇,对企业增长的推动是前所未有的。而在大变局中,能否“抓住势”,能否采用合适的策略来掌握先机,则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中最重要的玄机便是,得证者得天下。

“在这个细分领域里,‘注册准入能力’几乎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有没有证,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前述资深观察者指出。

事实上,较早拿到新冠试剂证书的企业,的确都成了“先富”的代表。不管是拿到国内的NMPA证书的圣湘生物、万孚生物、之江生物等,还是拿到欧盟CE认证的热景生物、东方生物、宝太生物等,都曾在这个市场叱咤一时。

相比之下,美国市场的准入要更难取得,也因为稀缺而含金量最高。

如今欧洲检测市场的厮杀已渐成“红海”,而拿到美国FDA的EUA认证的公司却只有12家,其中国内占了三家,分别是艾康生物、九安医疗和东方生物。从供应能力上看,三家企业基本可以碾压海外对手,而“入侵者”九安医疗此次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并上演华丽逆袭,显然是在“注册准入”的策略上下了大功夫。

12月28日,九安医疗在给深交所的回复中首次披露了公司的生产经营进展和在手订单情况。公司称,其持有iHealth美国70.46%的股份,订单渠道主要来自自主网站+亚马逊、政府订单和商业客户三个方面。

截止到美国时间12月27日时,公司收到马萨诸塞州、加州、纽约、华盛顿等八个洲和特区的政府订单为4743万人份,目前已发货882万人份,收款6255万美元(含预付款),尚未收款的订单金额为17460万美元。商业客户销售回款金额为3619万美元,公司网站及Amazon美国销售金额为6835万美元。

最近美国宣布即将签署5亿份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盒采购合同。这一消息再次激发市场对新冠检测试剂概念股的想象,可谁都知道,在上市公司中,真正能够对此受益的,只有九安医疗和东方生物。

目前两家公司都已积极地投入生产。

据悉,东方生物已与数家劳务公司合作,招聘数千临时工,且如果春节不回家一直做到元宵节,可拿到2万元的工资。而九安医疗也表示,公司鼓励员工过年期间留岗,并将在现有工资基础上给足加班补贴。

首批吃到螃蟹的人虽可占据先机,却也不是高枕无忧的。

目前国内的美康生物、博拓生物、万孚生物等多家企业的试剂产品也在排队申请FDA的紧急授权,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后来者抢食美国的试剂盒市场。竞争格局瞬息万变,九安的故事能讲多久,尚是未知之数。

市场需要“妖股”

在新冠检测板块,牛股林立,九安医疗显然不是最大的那匹黑马,那么其“妖股”之身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翻看该股的资金数据,2021年11月8日之前,九安医疗鲜少有主力资金染指,超大单的流入流出经常为0,成交清淡。

不过“妖股”所必备的要素——盘子小、业绩差、概念强、股价低——九安医疗却是一个也不少,对于操盘者来说,炒作这样一只股票,差的只是一个时机。

11月8日开始,随着公司关于“FDA EUA”的利好消息释出,主力资金开始踩点进场,公司股票开始了长达13个交易日的连续涨停。11月25日,该股票的主力资金净流入占比一度高达50%,九安医疗的“妖势”正式确立,击鼓传花的游戏开启。

眼红的散户开始跑步进场,亦有机构席位参与高位炒作。1月6日,九安医疗公布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12月20日,其股东人数已增长7.4万户,增至17.9万户,增长幅度高达70.48%。

九安医疗股东数变化一览(蓝色曲线),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九安医疗的横空出世再次证明,“妖股”一般只出现在市场最脆弱的时刻。

回顾整个2021年,A股和H股的医疗大健康上市公司在风雨飘摇中共蒸发了约1.23万亿元的市值,即使是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爱尔眼科等龙头亦不能独善其身。当市场情绪迫切地需要一个出口时,九安医疗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宣泄渠道。这是一个“妖股需要市场,而市场亦需要妖股”的时刻。

如果将视野再放宽一些,会发现,进入2022年,九安医疗早已不再是新冠检测这个热得发烫的板块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元旦过后的8个交易日中,整个新冠检测板块上涨幅度已接近14%。虽然贵为“妖王”,但囿于10%涨停板的限制,九安医疗目前涨幅只有38%。而安旭生物和博拓生物的上涨则已超过84%,热景生物涨幅超过73%,奥泰生物超过54%……

值得警惕的是,不管是九安医疗还是整个新冠检测板块,目前的资金流向都呈现出小单净流入密集,而特大单却在急速撤出的情况,不乏主力借“利好”消息遁逃的可能。

新冠检测概念虽火,却并非空中楼阁。目前为止,它的确既不输业绩,更不输预期。

从业绩上看,近日板块内的多家公司披露了其2021年年报预告。其中热景生物预计2021年将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至23.5亿元,同比增加1684.65%至1996.97%;明德生物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77.23%-219.88%,盈利13亿元至15亿元;凯普生物净利润预计增长120.59%-137.14%,盈利8亿元至8.6亿元。

而从市场空间上看,安信证券预测,奥密克戎的持续传播、美国进一步推广家庭自检产品以及1月份到来的春季学期,将持续刺激新冠病毒的检测需求。2022年,欧洲与美国的新冠检测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3.9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0亿元。

风口之下,一切看起来都是美的。

但繁华和喧嚣中,另一个问题却正在被忽视,那就是一旦新冠的风停了,企业们还能去哪里开辟足够大的新市场,来承接自己业已扩大十倍的产能?

一位业内人士曾冷峻地剖析过IVD行业正在面对的现实,在新冠抗原试剂领域,光是九安医疗、艾康生物和宝太生物三家的月产能就已达到6亿剂,这还没有算上万孚生物,东方生物,安旭生物等大批快诊公司。未来,“同质化”的内卷之下,一场杀价将在所难免,而跟风的企业和有着深厚积淀的企业,注定不可能是同样的结局。“IVD企业最终还是要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

显然,在经历了疫情带来的几轮冰与火的试炼后,企业们即使站在风口,也还是悄然为过冬做着准备。横向上,它们通过并购公司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努力补齐研发短板;纵向上,它们也开始在上下游展开布局,重新梳理自己的产业链,力求将核心原料握在手中,积极优化成本,为可能到来的集采做准备。

去年以来,不论是圣湘生物与科华生物未果的联姻,还是化学发光龙头安图生物携手普施康生物,甚至包括老大哥迈瑞医疗与POCT龙头万孚生物的合作,都体现出企业 “抱团取暖”的危机意识和“渴望做强”的种种尝试。

没有人比它们更知道,资本市场的故事终会讲完,而比“妖股”破灭更残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真实的产业中。

本文作者:包涵,来源:E药经理人,原文标题:《48天26个涨停,“跨年大妖股”是怎么炼成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