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有下一次降息吗?
事件:1月17日,央行下调MLF利率10BP,同时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10BP,引发市场关注。部分观点认为本次略超预期的降息,意味着新一轮降息周期已经开启。但我们认为,1月份MLF、OMO降息带动当月LPR利率下调,或意味着当前一轮降息周期已进入尾声。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理由一:从历史上看,央行从未在美联储加息期间,进行过降息操作
2021年12月,美国CPI同比增速上行至7.0%,为近30年以来的最高值。为了控制愈演愈烈的通胀形势,美联储官员不断展示出鹰派姿态,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进一步升温。目前海外市场主流预期美联储在今年3月实施第一次加息。
而纵观历史,一旦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即使当时基本面仍有下行压力,中国央行也从未在美联储加息期间进行过降息操作:
- 1999年下半年。1999年6月10日,中国央行进行该轮最后一次降息之后,1999年6月30日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此后尽管199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GDP增速从1999年二季度的7.9%下行至1999年四季度的6.7%,中国央行依然没有进行再次降息。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央行于1999年10月降准2个百分点。
- 2016年上半年。2015年10月,中国央行进行该轮最后一次降息之后,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此后,尽管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央行未再进行降息。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央行于2016年3月份降准0.5个百分点。
- 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2018年下半年美联储仍处于加息周期当中,尽管受中美贸易争端、民企违约潮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央行并未进行降息,直至2019年8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中国央行才跟随性降息。在美联储加息期间,中国央行通过多次降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纵观历史,央行目前仍没有打破“美联储加息期间不降息”的惯例。考虑到今年3月份美联储进行首次加息的概率较大,中国央行降息的时间窗口显然有限,并集中于今年1-2月份。本次降息在幅度上略高于市场预期,在时间上略早于市场预期,我们倾向于认为,这属于央行在窗口期内一次性降息到位。当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后,央行的降息行为将受到约束。不过从历史案例来看,央行仍可能通过降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理由二:从中美利差的角度,中国央行需要为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留出应对空间,继续实施降息的空间不足
2011年以来,10年期国债中美利差呈周期性震荡格局,历史最低位在50BP左右。虽然当前中美利差为100BP,看似中美利差仍较高,但美联储加息周期尚未开启,美债利率仍未上行到位,预计中美利差在年内仍会进一步压缩。
根据欧洲美元期货合约观察,目前市场主流预期本轮美联储最多加息7-8次。若美联储加息7次,对应10年期美债利率2.0%,中美利差尚有进一步压缩空间;但若本轮美联储超预期加息8次,对应美债利率2.25%,此时中美利差将被压缩至50BP的历史低点。
考虑到当前美国通胀形势有超预期的可能性,美联储加息顶部仍不明朗,中国央行需要留出货币空间,应对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美债利率超预期上行的可能性。若再次降息消耗货币政策空间,当美联储决定加息8次时,中国央行的位置将较为尴尬。
理由三:从基本面的角度,本轮基本面情况与2019年下半年类似,而降息幅度也应该接近2019年下半年
2019年8月美联储的降息为中国央行降息打开空间。通过LPR改革与下调MLF利率,2019年下半年央行共调降1年期LPR20BP、5年期LPR10BP。
对比降息周期开启的2019年8月与2021年12月的各项经济数据,可以发现2021年12月的PMI、生产、就业数据表现相对较好,消费、投资则表现较差,两个时点的基本面情况比较类似。
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本轮降息幅度也应该与2019年下半年类似。因此若1月份1年期、5年期LPR调降10BP,本轮降息至多再有5BP的空间。
总结
通过中美央行货币操作、中美利差、基本面对比三个方面,我们倾向于认为1月份降息是本轮降息周期的“尾声”、而非“开始”。2月份中国央行仍有降息窗口,但降息幅度可能不会超过5BP。从中期来看,随着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中国央行的降息行为将受到明显约束,但仍会通过降准对冲经济下行。
虽然“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不降息”并非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在2022年上半年美国通胀预期持续升温,美联储仍有超预期加息的可能性下,中国央行降息操作显然会更加谨慎。
若2022年下半年美国通胀预期回落,美联储加息顶部明确在7次以下的话,中国央行仍有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降息的可能性。但若美国通胀推动美联储加息预期持续上行的话,中国央行在年内继续降息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本文作者:靳毅团队,本文来源: 靳毅投资思考 ,原文标题:《还会有下一次降息么? | 国海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