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之殇:北约东扩的最后一站

中信建投黄文涛
俄罗斯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与乌克兰的冲突可能会引发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从而短期推高石油价格。

一、北约“越界东扩”是俄乌冲突的主要导火索

苏洵在《六国论》中就指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当下俄乌冲突的根源在于“北约东扩”的进程已经严重触碰到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红线,其本质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与西方阵营对于势力范围和战略缓冲区域的拉锯划分。

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在俄罗斯内部秩序不稳之际,中东欧国家需要新的国家安全依附对象,而西方对于中东欧广袤土地的觊觎也昭然若揭,双方一拍即合,北约的东扩势头一时间难以阻挡。

第一轮东扩:1992年,俄罗斯采取了“全面西倾”的政策,一度试图加入北约,且在1994年与北约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文件》和《俄罗斯-北约合作议定书》。1997年,俄罗斯与北约决定成立俄罗斯-北约常设理事会(19+1机制),在这段蜜月期中,俄罗斯基本默许了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冷战格局结束后,北约的第一轮东扩开启了争端之始,为日后的大国角力埋下了种子:一方面,北约未动一兵一卒,顺利吸纳了三个前苏联加盟国,成功在欧洲大陆上将集体防卫边界向东推进700公里以上,前苏联的传统势力范围(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与北约势力接壤,安全压力上升;另一方面,美国实现了自身的战略目标,在“离岸平衡”战略和“前沿防御”战略的指导之下,北约对俄罗斯的压制态势得以实现。

二轮东扩:普京在2000年上台之后,通过各种措施争取积极融入欧洲世界,然而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即便在2004年前事态似乎在向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转变,“19+1机制”升级为“20国机制”,但北约并没有停下东扩的脚步。2004年,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七国加入北约,而俄罗斯却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这一轮的东扩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已经形成非常大的威胁,直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平衡:波罗的海三国毗邻俄罗斯经济文化重镇圣彼得堡;在黑海形成环形半包围,直接影响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出海安全。俄罗斯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阻止北约东扩进程,但除了波罗的海各国以外,其余都不是俄罗斯邻国,可是北约的触角很快伸向格鲁吉亚和乌克兰,2008年普京雷霆手段派兵进入格鲁吉亚,直接挑明了北约东扩的玩火行为将给欧洲区域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轮东扩:2013年11月,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放弃了欧盟的经济协议,引发了国内长达3个月的反政府游行示威,乌克兰新政权“一边倒”亲西方的立场让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处于极其不利的形势,普京果断采取行动,开始对抗西方势力的围追堵截,在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并快速将其并入俄罗斯领土,同时大力支持东乌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等地区的武装势力与政府军作战。乌克兰新一任亲西方总统泽伦斯基上台之后,乌克兰局势再次恶化,时至今日,俄罗斯陈兵边境,战火一触即发。

二、各方势力纵横捭阖,未来博弈如何展开?

1、俄罗斯:乌克兰是北约东扩最后一站,北约必须回应清单要求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国家安全领域一贯采取雷霆手段,这是俄罗斯保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车臣,抑或是格鲁吉亚,乃至克里米亚问题上,不惜顶着西方制裁也要在战略上力挽狂澜,这是俄罗斯民族能坐在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并非经济大国,当下经济体量与韩国相当,政治和经济纽带的断裂让俄罗斯失去了中东欧的宝贵缓冲地带。但在如此不利的情形之下,其国际地位并未因为其经济地位的不足而大幅下降,恰恰相反,即便在北约东扩咄咄逼人的态势之下一再退让,俄罗斯作为一个领土大国和军事大国,有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危机中有危险也有机遇,俄罗斯到底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俄罗斯给美国的两份清单已经非常明确。短期内看,俄罗斯绝对不会允许乌克兰这一最后的战略缓冲区域的丧失,乌克兰战略要冲的地位在历史上多次印证,拿破仑、德意志帝国和希特勒的铁骑都曾碾压过广袤的乌克兰平原进犯俄罗斯,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这一最坏情形发生,俄罗斯旋即将支持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独立以获得最后一片缓冲区。中期战略来看,俄罗斯需要和北约谈判,从法律上终止北约东扩的进程,这对于缓解俄罗斯国家安全压力有着极大的意义,但完成难度也极大;长期战略看,俄罗斯依然抱有融入欧洲的深切愿望,从普京上任初期的亲西方举措以及普京和欧洲极右势力的紧密上就可以一窥端倪,但这一战略目标的达成需要跨过无数坚冰和天堑。

从当前形势看,俄罗斯的最优策略依然会采取军事政治的“极限施压”,以压促谈达成城下之盟。“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上策,因此俄罗斯武力占领乌克兰全境的可能性并不大,当下维持10万大军陈兵边境的成本已经十分高昂。入侵乌克兰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有极大风险:政治上,乌克兰是主权国家,悍然对主权国家发动侵略战争是对国际法以及战后格局的挑衅,势必会遭受欧美的联合抵抗;经济上,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并不足以支撑对北约的全面战争,同时欧美的经济制裁也会加码,即便攻占乌克兰全境,能否守得住也是问题,因此俄罗斯一直以来均表态不会武力入侵乌克兰。预计未来会出现双方在边境线上僵持或者局部热战的情况,但北约和俄罗斯正规军直接冲突的概率极低,同时乌克兰境内也并非铁板一块,前总统波罗申科顶着叛国罪入境乌克兰,为未来乌克兰政权稳定平添了变数。

2、美国:战略中心的转移势必引发区域力量失衡,对盟友的承诺是否真的“坚若磐石”?

拜登在经历了仓促的阿富汗撤军之后,国内支持度下滑至历史低点,当下放弃乌克兰的政治后果可能过于沉重。从美国国内看,中期选举在即,共和党虎视眈眈,参众两院席位可能出现局势逆转,拜登在乌克兰问题上很难让步;同时,乌克兰虽然不是北约盟友,美国却在乌克兰经营已久,丢掉乌克兰不仅意味着博弈筹码的丧失,盟友对于美国实力的不信任也会随之而来。

因此,美国目前仍在采取“以拖待变”的策略,一方面为乌克兰政府军提供必要的武器和补给,调动适量的北约部队在边境维稳,防止事态恶化,另一方面积极接触,希望局势有所缓和之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对于俄罗斯提出的清单,美国不会轻易让步,清单内容本身直接威胁到美国的欧洲战略和北约的军事部署,一旦有所动摇,盟友内部生变未可知;但美国也不会亲自下场军事介入,美国进行军事干预的前提往往有三: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广大盟友的支持、不与大国(尤其是核大国)正面交锋。而这三点当下的美国均不具备。

3、欧洲:“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和欧洲的“独立自主”

欧洲内部在乌克兰问题上出现了“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路线之争。欧洲的自由主义路线决定了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从欧盟角度出发,乌克兰是独立主权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对外政策,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大国博弈奉行“强权正义”,此时谈独立自主几乎毫无意义,俄罗斯的大兵压境成为眼下必须面对的现实,欧盟在俄乌冲突中总体偏向美国,但内部仍然存在不小的矛盾。

同时,比大兵压境更加严酷的现实是俄罗斯是欧洲能源的主要供应者。2019年,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达到其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占德国天然气消费量的36%。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连接是欧洲能源转型和能源独立的重要一环。命途多舛的“北溪2号”在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多方斡旋之下,才避开了美国的制裁,而与俄罗斯更深的经济纽带此时却成为了欧洲投鼠忌器的弱点。

总结来看,除非黑天鹅事件发生,大规模热战的可能性并不大。军事部署上俄罗斯绝对占优,但发生热战之后的后果却难以承受,欧美也不会贸然卷入和俄罗斯的正面冲突,双方最终回到谈判桌的可能性非常大,美国可能会就驻军、中程导弹部署等边缘条款进行让步。

三、俄乌危机历史上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俄乌危机对国际资本市场的情绪冲击持续时间较短。除俄罗斯本国资本市场开始震荡下行,美中股市在短暂下行冲击之后均逐步回调。因此当下资本市场无需恐慌,A股的基本面短期内并不会受乌克兰危机影响,当下仍有较好的配置机会。

从大宗商品角度观察,克里米亚危机期间天然气价格波动不算大,但天然气和石油价格在当下的时空背景下有可能创新高。石油价格从2014年一月的92美元/桶冲高到2014年年中107美元/桶,而天然气价格却出现了大幅的下滑,一方面是因为乌克兰并不是俄罗斯天然气到欧洲的唯一中转站,俄罗斯的天然气可以从亚马尔管道运到波兰或通过波罗的海下的北溪管道运到德国。同时,2014年温和的冬季减少了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欧洲本土的天然气库存水平较高,多方因素导致了天然气价格的下跌。但当下的情况恰恰相反,欧洲目前正面临天然气短缺的威胁,同时一二月份正值寒冬,欧洲天然气需求较为旺盛,再加上德国可能将北溪2号管线问题放上谈判桌与俄罗斯博弈,天然气价格有增长的内在动因。另外,目前全球石油供应仍在艰难增产中,俄罗斯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与乌克兰的冲突可能会引发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从而短期推高石油价格。

本文作者:黄文涛,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原文标题:《乌克兰之殇:北约东扩的最后一站》,本文有删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