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何时超越特斯拉?

放出最凶猛的”鲨鱼和鳄鱼“。

编辑|张晓玲

2021,新能源汽车元年。特斯拉以94万辆的销量一骑绝尘,似乎没人能追上马斯克的魔鬼步伐。

但是挑战马斯克的人终究还是出现了。他就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刚刚过去的2月,比亚迪汽车国内销量超越了上汽大众,离老大之位近在迟尺。

这不是最终的。比亚迪销量大涨靠的是新能源汽车。它的野心,是超越目前的电动之王特斯拉,做未来新世界的老大。

在三年前电动车销量被特斯拉超过后,今年会是比亚迪打翻身仗的关键一年。

15年前,王传福提出要做汽车业的世界第一。过去两年,比亚迪暴涨的股价、接近万亿的市值证明了他梦想的价值,这是令人兴奋的现代工业和商业图景,也是投资者乐于见到的。

不过比亚迪也面临产能掣肘、品牌高端化等问题,尤其是产能,成为比亚迪能否超过特斯拉的关键。

眼下,比亚迪必须向上突破,向世界展示自己、证明自己。这是一场与时间、与最强者赛跑的游戏。

野心

这是王传福离他的梦想最近的一个月。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比亚迪汽车零售销量超越了上汽大众,位列亚军,仅次于一汽大众。

此外,2月份新能源车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车企有5家,比亚迪以8.8万辆位列第一,特斯拉中国则以5.65万辆紧随其后。

比亚迪月度销量超越上汽大众和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其2月总销量为9.1万辆,同比大涨33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突破8.8万辆,同比暴增753%,而且已连续5个月超过8万辆。

今年前两月,新能源汽车占比亚迪全部车型销量已在97%以上,去年这一比例还在81%左右。

去年12月,比亚迪也给出过明确的燃油车停产时间表。如今这个节点似乎提前了不少。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是在淡季之下,实现上述成绩的。

天风证券汽车分析师于特指出,2月通常是汽车销售的淡季,加上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以及电池原材料上涨持续,整体市场情况不利于销售。

乘联会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1.7万辆,同比增长189.1%,环比下降24.1%。

加上缺芯缺电、产能掣肘等因素影响,“蔚小理”在2月份交付也不佳。其中,理想2月份交付8414辆,环比下滑45.8%;蔚来交付6131辆,环比下滑57.42%。

而比亚迪利用自产电池和芯片的优势,实现了2月逆袭。

拉长时间来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销售榜上,比亚迪已连续9个月位列第一。以至于比亚迪的“铁粉”花旗银行预测,比亚迪的销量会在2023年超越特斯拉。

这确实是王传福的目标。去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售59万辆,“今年预计销量是100万保底,150万台以上是初步小目标”,一名熟悉比亚迪的机构人士说。

就销售和产能规划目标问题,比亚迪方面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提升产能,具体信息不便透露。

如果销量达到150万台,那么比亚迪将可能在今明两年超越特斯拉,成为新的全球电动车之王。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有可能超越一汽大众。王传福想成为中国“汽车一哥”的梦也就实现了。

这不会是场容易的仗。特斯拉去年全球卖了94万辆,比亚迪只有59万辆;并且今年特斯拉也有大扩产能的计划,预计全年销量也将超过150万辆。

而一汽大众,去年的销量都超过170万辆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计,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仍会高速发展,全年销售预计达550万辆,同比增长60%。

热潮持续,于比亚迪而言,今年将会是决定其能否成为行业第一的关键一年。

困局

2月亮眼的业绩背后,比亚迪的压力也不小。

虽然比亚迪可以自产芯片、电池,对成本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但眼下,产量依然成了销量的主要掣肘,是比亚迪王者之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比亚迪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涨,DMi系列功不可没。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个系列在部分城市可上绿牌、不限号,免购置税,受到大家的热捧。

崔东树也表示,比亚迪能在2月份销售高位增长,得益于插电混动技术突破,对合资品牌冲击较大。今年油价高企的情况下,也会有继续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但这一块受限于产能,交付的压力很大,短期提升的可能性很低。不少购车者表示,在等待了4-6个月都未能提车后,不得不转向其他品牌。

而瞄准年轻消费者、女性消费者的海洋系列,定价在10万元左右。这仍然是比亚迪熟悉的中低端市场。

并且这一领域,来自原料成本的压力也在激增。瞄准同一客群的长城欧拉,旗下两款主力车型白猫和黑猫已停止接收新订单,主要原因就是芯片短缺、零配件供给有限,提车周期过长。

王传福也曾表示,目前公司的交付能力取决于物料和IC芯片。

“王传福到处在看厂,希望能收购一些生产线,快速扩大产能,”一名接近比亚迪的投资人透露。

除了产能与订单、潜在订单不匹配,比亚迪的产品竞争力也不是很突出。

2003年,在手机电池领域早有成就的比亚迪,靠收购秦川汽车入局造车,却不被资本看好。在收购公布的一周内,比亚迪大跌54%,市值蒸发近30亿港币。

王传福并未因此泄气。靠着新能源汽车、燃油车齐步走,比亚迪的销量逐渐抬升,2007年还在10万辆左右,2009年则达到了44.8万辆。

但在2013-2020的8年里,比亚迪销量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在2020年掉到了39万辆。

主打性价比路线、主攻A0和A级市场,在传统车企惯用的“车海战术”里,比亚迪并不占优。与之可比的是其他国产自主品牌,如长城、吉利等,2020年年销售均超百万辆。

2014年,马斯克来访中国,他听说比亚迪还是因为巴菲特的投资,“你见过比亚迪的车么,我觉得从产品层面它就是不够好。”

比亚迪电动车在2015年比特斯拉销量多,但在2019年,却以将近14万辆的差距,被特斯拉反超,之后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名长期跟踪比亚迪的机构人士认为,特斯拉是产品思维,而比亚迪是工业思维,这让比亚迪的汽车看起来没有那么美、那么酷炫。

新能源汽车用户显然更在意产品颜值和新颖的互动体验,蔚小理受到追捧就是生动的例子。

比亚迪也在改变。2020年“汉”系列的出世,让比亚迪切入了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甚至在2021年成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里,首个均价超20万、年销量超10万辆的品牌,但离轿车销量前十20万辆的门槛,仍有不小差距。

有比亚迪销售人士表示,汉瞄准的是BBA中端车型,不少订单来自BBA车主增换购。但在很多消费者眼里,购买汉仍是基于实用,而其他DMi系列也不外乎于此。

显然,购买比亚迪的车主与购买特斯拉、蔚来的车主,并非一类人。而要抓住更多元的消费者,比亚迪的车,还需要更大的辨识度。

王者

王传福的汽车“世界第一”梦已经做了15年。

在2007年F6车型下线时,他对外说出了这番豪言壮语:2015年比亚迪要在汽车行业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要做到世界第一。而这时距他真正造车才不过四年。

他是幸运的,赌对了了新能源汽车赛道,赶上了这个爆红的风口。在经过了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大跃进”式迸发后,比亚迪再次来到了它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如它近期的股价表现,投资者对于它能否进一步向前,成为真正的“国货之光”仍存疑惑。

比亚迪A股股价去年10月底时333.33/股,较年内低点上涨138%。如今连跌4个月,跌去了3成,近期一直徘徊在240元/股左右。

投资者关于比亚迪的争议也很大。乐观的如花旗银行,按照市销率给予比亚迪定价,PE直逼特斯拉;保守者则预计,比亚迪今年净利润在90-100亿的水平,认为当下估值合理。

也有悲观的投资者从去年起一直看空比亚迪,认为闭眼买入比亚迪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竞争会异常残酷。

怀疑声中,比亚迪似乎憋着一股劲,要向外界证明自己的“王者之相”。

今年仍将是新能源巨头们急剧扩张的一年。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在内,新能源汽车厂商都在扩大产能、销量,抢占市场。

比亚迪的产能扩张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50万辆的“小目标”,意味着要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两倍多。

比亚迪有关人士透露,从去年1月时单月2万辆左右的产能,到11月提升至9万辆以上,当下公司维持着产能的满负荷状态。

有熟悉比亚迪的人士表示,截至2月份,比亚迪在手订单还有20多万辆。2月份也是满负荷生产,产能达到极限,“目前基本上产能与销量持平”。

按照比亚迪方面的规划,今年5月起,包括常州、合肥和长沙在内的多个汽车生产基地将陆续投产,弗迪电池也在多地进行扩产。

随着这些工厂产能在年内释放,接下来比亚迪的产量会进一步提升。

从公开信息看,比亚迪新建产能投产后,在2022年总体产能将提升至220万辆,2023年则将进一步上升至360万辆。

同步的销售渠道上,有熟悉比亚迪的人士指出,在2月淡季,比亚迪主要还是以开拓渠道为主,让更多经销商和4S店进来,目标是要将渠道数量从1200家增加到1500-2000家。

在解决产能、销售渠道的同时,品牌高端化也是比亚迪今年冲刺的另一重要抓手。比亚迪方面表示,“将会把技术鱼池中最凶猛的鲨鱼和鳄鱼拿出来,震撼所有人的眼球。”

对靠着中低端起家的汽车品牌而言,高端化一直是个难题。像吉利也是借着旗下沃尔沃,才让其高端品牌吉利领克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同时这一块市场也早已是一片红海。传统车企在这一领域盘踞多时;造车新势力们一起手也是切入这片市场,并逐渐通过下沉希望占据更多的蛋糕。

想要与特斯拉一争“世界第一”,成为真正的王者,比亚迪仍需要一款真正的“爆款”汽车,成为其销量的压舱石。

不过,就算比亚迪今年超过特斯拉,也只是在销量上。在产品、技术、理念和新能源生态维度,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比较、竞争,会长期存在。

15年前,王传福立下汽车工业“世界第一”的志向时,没人能预料他会走多远;而在已经到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王传福的比亚迪已经在与马斯克的特斯拉同台共舞,一竞高低了。

比亚迪,愿不负时代。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