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俄乌冲突后,全球农产品价格进一步飙升,背后有三重因素
1)拉尼娜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下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全球粮食产出。2021年已经是连续第二年的拉尼娜现象年,导致南美地区农产品单产出现明显的下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加大极端天气发生概率。IMF曾警告称如果到2080年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各地的粮食产量都将明显下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巨大灾难。
2)石油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资料涨价。石油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有两大渠道,一个是商品的替代效应,一个是直接的成本推动效应。替代效应主要体现在部分农产品或其加工产品可以作为燃料,与石油有一定替代作用。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达到每天167.7万桶原油当量。
成本的推动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原油及其产业链产品的使用。农业能耗为制造业的4-5倍。综合学者测算,能源价格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弹性在0.1-0.3之间。如果油价上涨50%,布伦特原油达到110美元/桶左右,则全球农产品价格将上涨5-15%。
3)俄乌冲突和疫情因素影响农产品生产。进入4月,乌克兰进入播种期,如果俄乌冲突不能够尽快结束,将会影响乌克兰的农业播种。俄乌冲突导致资源破坏,20%的冬季种植区可能无法收获。劳动力短缺、缺乏储存设施将造成收获延迟和采后损失。疫情方面,学者测算疫情减少了劳动力,降低美国农业的产出约0.069%。当前我国疫情在主要粮食产区吉林有一定的扩散,有影响春播风险。
2、全球农产品危机的三重影响:
1)虽然我国粮食自给率高,但是饲料及油料价格有一定上涨压力。2)美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拜登支持率承压。3)新兴及不发达地区再添压力,社会动荡风险提升。
3、农产品危机下的投资线索。
1)农产品价格指数创出历史新高,后续大概率高位震荡。以CRB现货指数食品指数为考察对象,该价格指数从1947年到2022年3月上涨了4.5倍,农产品价格走势基本呈现震荡、拉升再震荡的特点。观察农产品的价格驱动,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油价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农产品价格预期将跟随油价进入高位震荡期。
2)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第一,优质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受益于“藏粮于地”;第二,优质种子龙头,受益于“藏粮于技”;第三,农化链条。
俄乌冲突后,俄乌两国作为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的重要产区,农产品短缺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国小麦期货接连冲高。实则,俄乌冲突仅是全球农产品危机进一步加剧的助推剂,全球农产品危机早已级在酝酿之中。2022年,我们认为全球农产品供应危机将成为重要的宏观经济主线,对全球的经济乃至政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我国反复强调“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问题,既是对该趋势的提前预判以及应对的体现。
1. 全球粮食危机形成的三大原因
1.1 拉尼娜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下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全球粮食产出
2021年已经是连续第二年的拉尼娜现象年,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农业产区减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发生在2020年北半球冬季(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2021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更新题为《全球季节性气候最新信息》(Global Seasonal Climate Update),预计2021年12月—2022年2月很可能会形成一次较弱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也即2021年冬季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这就形成了连续两年北半球冬季发生“双峰型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西太平洋地区如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降雨量偏多。此外,在北大西洋的飓风也会异常活跃,异常的降水和降温都将影响农产品的生产。
根据巴西国家供应公司(The National Supply Company ,CONAB)的数据,2020-2021产季,南美地区的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大豆、小麦、棉花单产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如果在2021-2022产季拉尼娜继续影响的话,阿根廷的玉米、巴西的大豆的单产将继续下滑。
拉尼娜会暂时降低全球气温,也容易导致寒冷天气出现。由于寒潮来袭也将加大用能需求,带动能源价格的上涨。2021年年初,寒潮就席卷了美国中部、墨西哥北部以及欧洲部分地区,美国德州部分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13℃,导致了德州出现了电力危机,电力价格飙升。能源作为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因素,也构成了农产品供应的紧张及涨价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加大极端天气发生概率。2021年尽管拉尼娜显现有暂时的全球降温效应,2021年仍成为连续第7个(2015-2021年)全球气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以上的年份。气候的变暖增加了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2021年,我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就明显增多、增强,我国在夏季共遭受15次区域暴雨影响,其中河南、山西两省影响尤其严重,对农产品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普遍影响。如果温度超过作物的最佳水平,而又没有足够的水和养分,产量可能会减少。升高的CO2会导致苜蓿和大豆植物中的蛋白质和氮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质量下降。谷物和草料质量下降会降低牧场和牧场牲畜的能力。在2010 年和2012 年,夜间高温影响了整个美国玉米带的玉米产量,而温暖的冬季导致的早芽导致2012年密歇根樱桃损失2.2亿美元。
尽管当前各国都在努力进行碳中和实践,但是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国在减排问题上面临新的挑战,短期内降低碳排放的可能性降低,全球气候变暖压力加剧。2008年IMF曾发布报告,警告称如果各国不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做出努力,到2080年全球各地的粮食产量都将明显下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巨大灾难。
1.2 石油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资料涨价
石油及其产业链是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成本端,油价的上涨推升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石油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有两大渠道,一个是商品的替代效应,一个是直接的成本推动效应。
商品的替代效应主要体现在部分农产品或其加工产品可以作为燃料,与石油有一定替代作用。农产品中的油脂油料,如菜籽油、豆油、棕榈油等可以制作生物柴油,玉米可以制燃料乙醇、生产白糖的甘蔗也可以制作乙醇,从而与化石能源形成了替代效应。
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达到每天167.7万桶原油当量,而2000年的每天仅为18.7万桶原油当量。当油价上涨后,会带动这些农产品的需求,产生价格的传导,特别是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影响更加显著。此外棉花对石油的下游化纤产品也有替代的作用。
成本的推动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原油及其产业链产品的使用。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农业能耗为制造业的4-5倍。此外,部分化肥和农药系原油副产品或直接产自天然气,典型为氮肥的生产。化肥中最主要的就是氮肥,而生产氮肥的原料以前是煤,现在多用天然气和石油,尤其是天然气。
氨是由3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氮元素在空气里大量存在,主要是如何获取氢。而在天然气和石油含有大量氢元素,一般轻质油品中的含氢量约为15%,而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的含氢量高达25%,同时其中的碳也能与水通过转化变出氢来。
因此,油价上涨将推升农业生产成本。当前,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氮肥出口国、第二大钾肥出口国,第三大磷肥出口国,在2022年3月10日实行出口限制,暂时停止出口化肥,为国际肥料价格上行构成了进一步的压力。
综合而言,世界粮农组织曾对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的关系进行模拟分析。图8展示了石油价格相对于粗粮价格的1000种模拟热图,颜色越深表示这一油价和粗粮价格组合的出现概率越大。热图说明油价上涨与粗粮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关联。据估计,油价每上涨10%,粗粮价格将上涨3%,即弹性约为0.3。世界银行综合学者们的估计,认为能源价格与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弹性约为0.11-0.25。因此,综合而言,能源价格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弹性预期在0.1-0.3之间。
因此,但就原油因素而言,如果油价上涨50%,布伦特原油达到110美元/桶左右,则全球农产品价格将上涨5-15%。
1.3 俄乌冲突、疫情及政治稳定等因素影响生产
俄乌是重要农产品出口国,大麦、小麦、油菜籽、玉米、葵花籽等均是世界重要出口地。截至3月底,俄乌俄乌冲突仍然在进行之中,乌克兰大量难民迁徙到周边国家避难叠加俄乌冲突带来的劳动力损失,乌克兰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将受到冲击。
而更为重要的是,进入4月,已经进入到了玉米、葵花籽、土地等的播种期,如果俄乌冲突不能够尽快结束,将会影响乌克兰的农业播种,这将导致相关农产品的产量根本性损失。另外,从当前的俄乌冲突区域看,战火已经蔓延到了许多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可能会对农业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进一步影响农产品生产。
在乌克兰,东南部地区在2020年占小麦总产量的一半。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玉米产量占玉米总产量的70%,而60%的葵花籽由乌克兰东部地区生产。据国际粮农组织估计,乌克兰生产力最高的农业地区可能与冲突蔓延的领土重叠,由于资源的破坏,20%的冬季种植区可能无法收获。除了产量降低之外,劳动力短缺、缺乏储存基础设施将造成的收获延迟和更大的采后损失。
疫情减少了农业劳动力,降低了美国农业的产出约0.069%。许多员工在大流行期间能够远程工作,但是农业生产是难以远程的。而且农业工作的性质使工人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因为他们彼此靠近工作,例如在收割植物、在包装厂工作等时刻。根据Lusk JL和Chandra R (2021)根据美国农业中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情况,结合农业劳动力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推算得出疫情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总体降低农业产出0.069%。
这一估算主要是考虑了疫情对劳动力投入的影响,还没有充分考虑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季节性劳动移民减少的影响。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签发的由农业移民工人使用的H-2A签证数量减少了4.4%,导致美国周边国家劳动力难以前往美国从事农业作业。这些因素都将进一步推升农产品的成本。
当前我国疫情在主要粮食产区吉林有一定的扩散,有影响春播风险。2021年,吉林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5721千公顷,实现粮食总产量4039万吨,位列全国第五。在动态清零的策略下,相关地区都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的防控措施可能会影响春播。
通过对全国各省份地区的情况的汇总,参考2020年疫情对湖北地区第一产业产出的影响,初步估算本轮疫情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预期在0.8个百分点,对农作物的冲击预期在0.7个百分点,对农业产值的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同时,疫情对全国的物流运输体系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农资价格因物流成本也有上涨压力。
2. 全球农产品危机的三重影响
2.1 我国粮食自给率高,饲料及油料价格有一定上涨压力
我国粮食自给率相对较高,配合国家的粮食收储调控政策,有助于稳定粮价。粮食可以按照品种分为谷物、大豆、薯类三大类。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三类,其中稻谷、小麦,又被称为“口粮”。我国2021年小麦产量13.4亿,消费量14.1亿吨,自给率(国内产量/国内消费量)95.5%,期末库存/消费量为103.2%。大米消费量在1.45亿吨,产量约1.46亿吨,自给率101%,期货库存/消费量约80%。主要的粮食品种自给率较高。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收储及应急保障体系。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1949—1995年,主要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其二,1996—2003年,主要实施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其三,2004年至今,推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临时收储、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支持政策。
在该政策组合下,当市场价低于收购价时,由国家认定的粮油企业按国家公布的最低价格实施收购;当市场价高于收购价时,采取市场价收购。该政策主要是针对粮食主产区的稻谷和小麦,而对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等作物在个别年份执行临储收购。
根据市场变化,国家会及时启动政策性粮食拍卖政策,通过受国家委托的粮食批发市场,以竞价形式销售国家政策性粮食,政策性粮食包括实行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收购的粮食、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储备和临时存储进口粮。政策性粮食的拍卖价格对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该政策,保障了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也建立起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库存,有利于应对粮食短期供给的压力。
此外,针对紧急情况,2020年4月,我国还初步建立了符合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并构建了“三道防线”:
一是有充足的原粮储备;二是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到15天的成品粮储备;三是布局建设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家,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
油料以及饲料相关农产品(如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有一定跟随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根据学者的研究,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已由口粮安全转变为饲料粮安全,本质是肉类安全、食物安全。“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吃饱没问题,吃好须进口”,这是中国粮食安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局面。2021年大豆产量为0.17亿吨,消费量为1.19亿吨,自给率为13.82%,期末库存/消费量为13.82%。2021年棕榈油进口量为660万吨,国内消费量为656万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期末库存占消费量比重为7.6%。
当前我国生猪行业处于产能出清的周期,降低了饲料用粮的需求。根据国泰君安农业组观点,截至二季度末本轮能繁母猪去化幅度预计超10%(官方口径),有望实质性缓解市场对于“去化不够”的担忧。价格上涨线索明晰化——预计5~6月份能看到本轮周期拐点,显著提升猪周期反转信心。因此,预期在2022年下半年生猪行业可能迎来产能的拐点,届时饲料用粮的需求也将上升。
此前,我国的玉米经历了一轮政策调整和去库存,当前的自给率虽然仍然接近100%,但是库存水平明显下降,对其他饲料用粮的国内生产替代有所弱化。因此,随着猪周期的反转,可能进一步加大了国内饲料用粮的供需缺口,进而带来一定的涨价压力。同时,饲料涨价也将传导到养殖成本上,从而可能带来猪周期更强的反弹。
2.2 美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拜登支持率承压
对于美国而言,当前食品领域涨价明显,加剧了通胀压力。美国2022年2月的通胀数据中,食品与饮料环比涨幅达到1%的历史高位,同时同比涨幅达到7.6%,创2000年以来的新高。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22年全年美国的食品价格预期在4.5%-5.5%之间,乃至更高。
高通胀侵蚀了美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信心,拜登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密歇根大学3月调查数据显示,32%的消费者预计他们的整体财务状况在未来一年会恶化,这是自1940年代中期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水平。价格上涨和收入预期下降意味着一半的家庭预计来年经通胀调整后的收入将下降。在此背景下,各方民调显示,拜登的支持率已经跌破40%,持续下滑。
美联储在遏制通胀的同时,又面临走弱的基本面格局。在高企的通胀压力下,留给美联储的政策选择空间已经相对有限,为了维护其遏制通胀的政策立场,其短期必然要维持鹰派立场。然而与此同时,消费信心的下滑、服务消费复苏逐步走向尾声后,美国经济的下滑压力将加大,预期将在2022年年底附近出现,届时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支撑美联储持续加息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3 新兴及不发达地区再添压力,社会动荡风险提升
供应中断和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新兴及不发达地区饥饿和粮食的不安全情况加剧,加剧通胀压力。对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农产品涨价的影响更为深远。最低收入家庭将其收入的大约50%用于食品。对于收入最高的家庭来说,这一比例仅为20%。
最近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对最贫困的家庭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在经济危机时期,高收入家庭可以很容易地从高质量商品转向低质量商品,还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批量购买和销售的折扣,而贫困家庭通常没有这些选择。在发展中地区,在2012-2014年,全部谷物利用量的几乎60%作为食品消费;相比之下,在发达世界,食品用途仅占全部谷物消费量的10%。
农产品价格的飙升可能会导致贫困激增,危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全球发展中心(The Centre for Global Development)估计,由于俄乌冲突,全球将有4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相比之下,世界银行估计2021年大约有1亿人可能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贫困。而且众多新兴经济体国家从俄乌进口的小麦占其进口总量超过50%,俄乌的问题对其影响更为严重。
高农产品价格还将增加许多地方的宏观经济压力。2022年4月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宣布,将暂时停止偿还所有外债,以应对国内70多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债务总额相对于GDP而言,2021年达到了5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将会导致新兴经济体的债务成本进一步提升,甚至危及其债务的可持续性,消耗掉外汇储备。
而对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也将进一步消耗外汇储备。埃及消费的小麦近三分之二是进口的,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在疫情前的消费水平上,埃及每年的食品和能源进口费用约占其外汇储备的40%。叠加部分国家对原油进口的外汇需求,大宗商品的全面涨价对本国外汇储备带来极大压力。
疫情以来,新兴经济体面临防疫、公共财政压力,而当前又面临外部的美联储为主的发达经济体政策退出压力、食品价格上涨压力等,本身已经很脆弱新兴经济体国家有陷入社会动荡的风险。
3. 农产品危机下的投资线索
3.1 农产品价格指数再创新高,预计进入新的高位震荡期
农产品价格指数创出历史新高,预期进入高位震荡期。全球农产品相关的价格指数主要包括CRB指数中的食品指数、国际粮农组织全
球食品价格指数以及世界银行公布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三者的走势基本一致。当前,三大指数都从2020年年中附近开始快速反弹,截至2022年3月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以数据周期较长的CRB现货指数中的食品指数为考察对象,该价格指数从1947年到2022年3月上涨了4.5倍,上涨主要集中在两个周期,一个是1971年到1974年,一个是2006年到2011年,其余大部分时间该指数都是以宽幅横盘震荡为主。1947到1971年指数在100左右震荡,经过1971年-1974年的拉升后,指数中枢上升到200附近震荡。2006年后,指数经过大幅度拉升后,波动加大,出现了快速的回调,持续跌到2020年年中附近后快速拉升,截至2022年3月指数再创新高。
单纯从历史的价格周期观察,农产品价格走势基本呈现震荡、拉升再震荡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农产品价格指数预期会在当前400-500区间内震荡。
而观察农产品的价格驱动,我们发现,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油价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前文我们也已经分析了油价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从这个视角看,我们认为农产品价格预期将跟随油价进入高位震荡期。根据学者测算的弹性关系,预期涨价幅度约为石油涨价的10%-30%。
3.2 农产品涨价环境下,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在全球农产品危机蔓延的背景下,建议关注农业三条投资主线:
第一,优质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受益于“藏粮于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将受益于农产品涨价。
第二,优质种子龙头,受益于“藏粮于技”,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提高种子的质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第三,农产品下游农化链条。农药化肥行业在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提升了行业的集中度,相关产品价格处于涨价周期。叠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的需求带动以及海外地缘政治带来的供给减少(俄罗斯暂停化肥出口),有利于农化产品的涨价趋势延续及相关标的行情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