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中的大佬”管华雨最新发声:当下是较好“建仓点位”,不担心市场风格切换

中国创新产业具备碾压式优势

被誉为“大佬中的大佬”管华雨在业内非常低调,但其实无论是他的观点,还是产品一直有许多粉丝“拥趸”,

他早在十五年前即是明星基金经理,此后在交银基金任职投资总监,又一手培养出了人才辈出的投研团队,其中就包括名满天下的“交银三剑客”。

管华雨在私募界的业绩非常突出,过去几年收益率走高的同时,亦有数百亿的受托规模。

2022年,他创设了自己控股的上海合远私募基金,并于近期投身募资前的“热身”。这也是他近年很少的几次路演,对市场、对行业,关于理念、关于投资,他讲了很多。

附图:合远基金的股权结构我们将其发言要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内容有删节,未经作者审核)。

关注政策风向

A股经历2019年-2020年的全面牛市,以及2021年结构性牛市之后,今年上半年面临不太友好的环境,因此出现显著波动。一方面这有宏观基本面原因,另一方面与海外货币政策正常化有关,这了导致高成长行业股票表现不佳。

前期沪指一度调整至2900点,从纵向和横向估值水平观察,风险释放比较充分。而且政策已经出现趋向宽松的态势,(可以判断)政策底已出现。

今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海外的CPI居高不下,美联储加息力度和速度不断上调。但下半年欧美经济会否有预期那么强,加息次数会否有想象中那么多,仍然有很大不确定性,特别是要考虑有关因素对欧美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

宏观判断上,稳增长和稳投资政策,对稳定经济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经济底和市场底的形成。近几年政策层注重新基建建设,包括5G、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与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创新结合在一起,基建的含义与以往不同。

当下是较好建仓点位

以前,房地产产业链是经济的重要抓手,其产业链比较长,对上下游拉动比较大,对经济修复的发挥作用很大。“房住不炒”新时代下,地产定位于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

3000点附近是一个比较好的建仓点位,在安全垫允许的范围内,建仓力度快一些没有问题。目前主要寻找以下投资机会:

1)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主要抓手就是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提高硬实力;

2)中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广大的市场,形成了全球无可比拟的高端市场,未来五到十年难以撼动;

3)中国形成了产业集群,很多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并非单打独斗,分布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能够参与全球竞争。比如新能源车、光伏发电等企业,对海外对手都形成了碾压式的竞争优势;

4)大消费领域能提供稳健收益机会。

成长价值投资

管华雨也讲述了这个时代他的投资理念,总体定位是:根植时代,精选成长的价值投资。

有以下三个维度的延伸:

【价值投资】靠企业的价值创造获取收益,不做市场博弈,也非“深度价值股”投资

【根植时代】深刻体察社会和产业的变化,跟随时代发展,不“选好赛道躺赢”

【精选成长】专注成长性,深度研究,把握估值,甄别“真伪”,不押注热点题材轮动趋势

投研分配有一个公式:宏观判断10%+行业比较20%+个股选择70%。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产业变迁也比较快,每三到五年主导的产业或者经济增长引领的产业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如果能够买到未来3-5年价值创造最快质量最高的企业,这对于提高组合收益率有非常大的作用。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会从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两个角度做判断和验证,时时刻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做好行业比较,尽量能够使得投资组合与时代发展脉络相吻合,为持有人创造更高收益。

价值与成长投资并不对立

近年,大家高度关注价值风格和成长风格在市场上的切换,但在管华雨看来,价值股投资与成长股投资并不对立。

成长股投资和价值股投资均是价值投资大范畴下的细分投资范式,都是靠企业的价值创造、利润增长去扩张。

价值和成长代表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导致对应行业和企业属性存在的差异,背后或因外部大环境,或因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也可能与渗透率、供给结构变化相关。

现在的价值型股票,大多数都存在于低增长的传统产业中,但历史上曾有其高光时刻。回到2007年,最头部的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能超过60%,这属于典型的高成长型企业。

只不过一些曾经的高成长企业一旦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如果没有第二增长曲线出现,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速则会明显下降,逐渐进入价值股阵营,甚至导致企业衰败。

一家成长性企业以3-5年的时间维度观察,至少要有可观的营收与利润增长预期,如果增速非常低或不增长,则会进入价值股阵营。

资本市场上,高速成长的行业和企业属于舞台中央的明星企业,投资者通常预期比较高,估值也比较贵。而投资者对深度价值型企业预期比较低,这类资产估值也比较低,也具有一定安全性。

对于合远基金的投资风格,寻找有明确商业盈利模式的企业,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显现出来、利润快速增长、盈利质量比较高,而且估值和成长性相对匹配的优质企业。

不担心市场风格切换

很多投资者担心市场风格突然变化,会否影响投资策略和新基金建仓节奏。

管华雨认为,纵观中国A股,市场风格经常发生变化。如果深入看风格切换的原因,A股市场追逐当下最优行业的基本模式一直没有变化,风格信号反映在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司和行业则有着不一样的基本面特征和比较优势。

A股市场很多时候偏向成长风格。一旦成长风格不再占据主导时,往往是因为出现两种投资场景:

第一,经济下行叠加流动性收紧,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盈利估值双杀,高预期和高估值的成长股则会出现股价大幅回调,这种场景出现后低估值策略优势出现,可以从仓位调整进行应对,成长股切换至价值股,但获得绝对收益比较困难。

第二,经济处于强劲上升期,各行业都水涨船高,均出现高业绩增速都会比较快,这种场景下成长股并不稀缺。低估值则是稀缺的,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比较高,但体量和成长的天花板比较高,比如周期属性成长股,这类资产增速快、估值低,投资优势比较突出。

举一个例子:2016年-2017年,家用电器、建筑建材、白酒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品,景气度较高,且估值并不贵。上述行业的公司在宏观经济上行期表现较好,景气度驱动的行业成长性较高。

因此,会通过行业景气度的跟踪和反复比较,寻找成长性机会。

不必放大产业链变化

关于如今的产业链转移,管华雨有如下观点:

他认为,部分产业链向中国转移、部分产业链从中国外移,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发生,疫情之前就有出现。这是因为中国上市公司国际化加速,需要进军全球市场,这属于一个正常的变迁过程。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容量扩大,国民收入逐渐提高,企业也在转型升级,每个阶段都有适合自己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税收监管完善、环保标准提高后,部分产业则会向外转移,因此投资者不必对这个问题过度放大。

第二,自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对疫情控制迅速,供应链强劲,供货得到暴涨,部分产业链向中国转移。中国历经数十年建立的产业集群,产业链配套优势仍在。

长期对中国企业竞争力有信心

管华雨透露,历史上,他做过几次大的仓位选择,但次数很少。从组合看,绝大部分时间保持中高水平仓位。

他认为,投资组合的构建和调整过程中,一旦遇到明显市场风险的话,非常有必要把整个组合风险控制在能接受的水平上。

从投资业绩考核和评价维度看,既要考虑收益率,也要考虑中间的波动性,通常以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作为评判标准。

新发产品通常设置安全垫机制,建仓后净值达到设定的点位前,权益仓位会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从中长期视角看,他对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非常有信心,因此大部分时间要寻找机会。因此,会按照宏观经济基本方向、政策指向、市场估值水平、投资者情绪等维度考虑资产配置。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