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佬林园的“静默”与净值曲线的“躺平”

这在市场底部释放了什么信号

一向高调的林园已经很久不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了。

自去年四季度起,林园及其私募团队相当低调,在A股的“可见度”几乎为零。

这位“民间派”私募大佬,曾经常年活跃于资本市场,输出各种犀利大胆的观点,也曾怒怼持有人“不会向你道歉”。

他的长期投资业绩相当突出,是不少消费股的重要持有人,但同时产品波动的曲线亦十分惊人。

面对今年波诡云翳的股市,林园管理的产品也遭到了冲击,但其很快“制止”了净值回撤,甚至让部分产品的净值走势几乎“躺平”。

这背后是林园本人及他的投资团队背后怎样变化?

曾经辉煌的净值曲线

牛散大户出身的林园,2006年以自己名字命名并设立私募机构——林园投资,属于中国最早一批证券类私募,成立时间早于淡水泉、星石等机构。

2007年,林园发行了首只产品“深国投-林园证券投资”,这也成为了日后林园的“打榜产品”。

截至今年5月20日,这只产品录得760%的净值涨幅(未计提管理费和业绩报酬的涨幅数据)。

净值曲线“躺平”

上述高收益的斩获能力,在今年股市超预期的波动中,并未延续。

据私募排排网(如下图图):截至5月20日“林园证券投资”年内跌幅为10.35%,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五个点。虽然这只产品未现正收益,但今年依然大幅领先诸多主打成长股的私募同行。

有一点值得重点关注。

上述产品自3月18日起,净值走势始终犹如一条直线,而上述时点正值股市抛售加剧、政策底开始出现之际。

据此推测,近两个月林园在这只“老产品”上保持极低仓位或空仓运作。

“显著分化”的产品净值走向

长达两个月接近空仓——这个操作仅存在于部分“老产品”中。

资事堂发现:林园管理的其他多只产品中,今年净值曲线走势波动剧烈,和老产品的走势明显“分化”。

比如:2020年3月成立的“林园投资95号”,今年年内跌幅15.38%。 又如:2018年9月成立的“林园健康中国”,今年净值跌幅20.20%。再如:2018年3月成立的“林园投资27号”,今年年内跌幅高达26.49%。

林园管理的上述三只私募产品,同期净值跌幅都比前文的老产品高,但互相之间也不尽相同。

同一时期内,同一投资经理管理的产品出现了净值跌幅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得不引发人们注意。

理论上,主观多头私募产品的运作,尤其是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通常会采用完全复制策略,以降低操作难度并照顾持有人体验。

但林园的产品似乎不是这样,其中有些净值差异可以归结为产品合同不同,比如有些产品有行业主题。但还有些似乎只能归因到成立时间的差异上。

“消失”的林园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林园几乎没有对外发声过。近半年罕见的动态,是1月份通过公司官网披露了申购旗下产品的公告公告。

公告称:基于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看好以及对旗下基金产品的充分信心,发布之日起30个交易日内以自有资金申购林园投资旗下基金产品,申购金额合计不少于5000万元,持有不少于3年。

但究竟买了哪个产品,是否已经建仓完毕,外界不得而知。

另外,往年其重仓持有并在十大股东中露面的消费股,也没了他的持股身影,他曾经“钟爱”的金龙鱼,最后一次露脸是2021年3季报。

而据东财Choice,林园本人最后一次公开调研纪录是2021年5月26日,出现在云南白药的特定对象调研现场,当时这家药企首席执行官率领高管亲自出场。

除了消费股,林园对医药股往往情有独钟。据说这与他的教育背景有关,早年他毕业于陕西省一家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1984年-1988年曾在深圳红会医院任医生。

当然,很久没有公开露面,并不一定意味着林园对上述公司必然改变态度,但至少态度没有以往鲜明公开,却是真的。

内部治理出现变化

过往林园现身公开场合,几乎仅能见到其本人,对其团队知之甚少。

林园给人留下“单打独斗”的印象。

资事堂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林园投资在中基协备案系统的信息更新频繁,最新一次更新时间为2022年5月26日。

林园投资的高管信息中,有了多位林园的搭档。

该私募披露了一位副总经理李仪,她主管风控工作,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曾在北方信托任职,2020年3月加入林园投资。

一位名叫黄卫的人士,也出现在备案高管中,他曾在一家股权私募做投资经理,2019年12月加入林园投资后担任运营总监,最新升任至副总经理。

最新备案信息中,林园有一位重要的投研搭档——马志宏,他持有林园投资20%的股权。

他早年在海军南海舰队广州基地任职,之后进入深圳市国立工贸公司担任销售经理,2006年起跟林园一起运作私募业务,现担任总经理一职。

可见,林园投资内部治理架构发生调整后,可能是林园在媒体面前低调的原因之一。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