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已是微创医疗分拆子公司冲刺A股IPO的第3个案例了。
6月1日晚间,微创医疗(0853.HK)旗下港股子公司微创机器人(2252.HK)发布公告称其向董事会建议于科创板上市。
回A讯息的落地,直接刺激了微创机器人港股股价的大涨——6月2日当天收盘,微创机器人港股股价大涨12.93%,合计成交额达0.31亿港元,几乎是其前5个交易日成交额的总和。
作为一家手术机器人企业,目前微创机器人旗下的三款旗舰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此次上市计划中,微创机器人拟发行不超过1.16亿股募集28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研发”、“手术机器人产业化”、“营销体系建设及学术推广”三大项目的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此前微创医疗已经分拆旗下心脉医疗(688016.SH)、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生理)于科创板上市,并于2020年分拆心通医疗(2160.HK)赴港上市,如今旗下的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下称微创脑科学)也处在港交所上市进程中。
若微创机器人和电生理成功登陆科创板,微创脑科学成功实现港交所上市,由常兆华最初创办、如今处于无实控人状态的微创医疗旗下有望同时坐拥5家上市公司,而其下一步是否会持续推动旗下其他板块进行独立的资本运作,同样备受市场关注。
至此,一家涵盖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等多领域医疗相关上市公司的“微创系”或将赫然成型。
或按“第五标准”回A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早在2020年12月底,微创机器人便已赴科创板上市信号。
据证监会网站,2020年12月31日,微创机器人与中金公司(601995.SH)签订上市辅导协议,但是半年后二者便解除了协议。
微创机器人彼时解释称:“拟调整上市计划,经友好协商,双方同意解除辅导协议。”
此后香港市场成为了微创机器人证券化的优先选择——2021年6月,微创机器人向港交所递表,并于同年11月成功上市。
此次微创机器人再度启动回A计划,或与其产品申报取得的最新进展有关。
据官网显示,微创机器人2021年时旗下仅有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而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获批于2022年。
旗下三大旗舰产品均已拿到上市批文,对于微创机器人此次冲击科创板IPO来说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微创机器人或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申请科创板上市。
2021年,微创机器人营业收入和亏损额分别为0.02亿元、5.58亿元。其中收入来源于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的销售,这也是微创机器人成立以来获得的首笔收入。
由于科创板上市的第一至第四套上市标准均对营业收入提出硬性指标,而微创机器人目前尚难满足,而采用更适合医药医疗行业的“第五套标准”更有可能成为其上市申请的适用标准。
根据规定,“第五套标准”仅对市值和研发进展提出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一些分析人士较为看好微创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京沪两地2021年起将部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范畴,这或给该公司的相关产品创造更多机会。
西南证券(600369.SH)分析师杜向阳认为,微创机器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放量在即。
也有部分分析人士围绕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及商业化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东北证券(000686.SZ)分析师刘宇腾认为,手术机器人装机量有可能不如预期;浙商证券(601878.SH)分析师孙建则表示:“国内上市手术机器人品牌较少,且渗透率低,市场教育不足。而手术机器人本身对于医生的操作要求较高,厂家为提高手术机器人的销售情况,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教育与推广,对公司商业化能力要求较高。”
不过微创机器人表示已为大规模商业化做好准备:“报告期内(2021年),本集团共建立了十馀家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进一步提高图迈、鸿鹄等本集团产品在医生群体的认可度,为后续的大规模商业化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微创机器人的资金储备仍然较为充裕,具有进一步开展商业化拓展的弹药——截至2021年12月底,微创机器人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有19.41亿元。
“微创系”版图渐显
微创机器人只是微创医疗旗下又一家有意被推往科创板IPO的企业。
早在2019年7月 ,微创医疗推动旗下子公司——心脉医疗赴科创板上市,成为其迈向科创板的第一步;而后,第二家申报科创板上市的子公司电生理也已于2022年3月31日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的审议,目前处于注册阶段。
与此同时,微创医疗的资本化之路在港股市场也在同步发力。
2020年,微创医疗分拆子公司心通医疗于港交所主板上市;2021年底,又一家微创医疗子公司微创脑科学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这意味着,微创医疗目前已经拥有或正在筹划分拆不少于5家子公司赴A股及港股市场独立上市,一个灵活运用资本手段对旗下子业务进行独立证券化运作的“微创系”已然接近成型。
截至目前,微创系旗下业务目前涵盖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和外科医疗器械等多个板块。
但由于医疗器械领域的特殊性,微创系旗下多个业务中能够实现财务盈利的并不多。
2021年,作为微创系母体的微创医疗的营业收入约合人民币51.97亿元,同比增长了15%;同期权益股东应占亏损约合人民币19.01亿元,亏损同比扩大57.29%。
在微创医疗已经上市的3家子公司中,只有主营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的心脉医疗实现了盈利。
年报显示,心脉医疗2021年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5亿元、3.16亿元,二者分别同比增长了45.59%、47.17%。
主营心脏瓣膜器械业务的心通医疗尽管2021年实现了2.0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高达93.21%,但是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仍然达到1.83亿元,而亏损则同比缩窄了53.96%。
尽管较多业务未盈利,但“微创系”仍然有进一步推动旗下业务独立上市的可能性。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目前微创医疗尚未对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等业务进行独立的资本运作。
年报显示,2021年心律管理、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板块已为微创医疗分别带来约合人民币14.68亿元、14.42亿元的收入。
此外,微创医疗在眼科、药物等领域均有所布局,这些业务将来是否亦有可能成为“微创系”资本运作的下一目标,市场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