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还没问世,已有机构喊出万亿空间,A股龙头也被外资买爆

上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消息刷屏,而在A股方面,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也在近期突然被交易所披露,外资持股超28%,已经突破暂停买入点线。

据国盛证券研报,特斯拉机器人可能是2022年最重要的产品开发项目,甚至可能比汽车业务更重要,第一版有望在2023年投入生产,其将用来填补劳动力缺口。

而据麦肯锡报告最乐观预测,长期来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20万亿级别,是一个崭新且空前庞大的蓝海市场。

未来五年营收和密度有翻倍空间

2022年4月,马斯克在TED演讲中透露,特斯拉Optimus单价或低于一辆汽车,大致将位于17-30万元之间,有望进入消费级、商用级等各类场景。

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约4亿人的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替代,按Optimus单体价格30万元计算,长期来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20万亿级别,是一个崭新且空前庞大的蓝海市场。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市场空间巨大。

据IFR数据统计,2020年韩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位居世界首位(932台/万人),新加坡/日本/德国的密度分别为605/390/371台/万人。

中国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国家,机器人密度较之发达国家仍处于低位,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246台/万人,国金证券预计未来国内工业机器人密度继续提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申万宏源也指出,《“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五年累计增速翻倍,机器人是未来五年营收和密度将有翻倍空间的细分领域。

国产工业机器人进口替代确定性强

从产业链来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生产、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应用集成。

上游核心零部件方面,主要包括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行业技术壁垒较高,现阶段价值高地仍被外资品牌垄断;中游机器人本体方面,国内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其中以发那科、ABB、库卡、安川四大家族在中国占据了接近30%左右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北美地区售出超过1.15万台机器人,总价值约为6.4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8%和43%,日本机器人订单额、生产额、总出货额分别为124.06、107.07、108.86亿元,相较于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1%、2%、2%。

开源证券称,海外机器人下游需求旺盛主要有三个原因:1、疫情期间下游企业受影响无法正常开工,复工之后又因劳动力短缺及工资成本上升导致用人成本大幅上涨,企业开始谋求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设备。2、疫情凸显无人接触的重要性,促进了自动化渗透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工艺。3、受疫情影响中断或阻滞的供应链和产能在正常复工后迎来回补。

对照国内,开源证券指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制造业的整体复苏,机器人自动化需求较为旺盛;二是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高景气下游的扩产拉动。目前制造业复苏前兆明显,开源证券称国产工业机器人进口替代确定性强。

哪些细分有望受益?

随着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后续稳增长政策的落地,全面复工复产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开源证券认为这一轮国产替代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上游零部件以及工业机器人中游本体

国盛证券也指出,据工控网数据,按成本拆分,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本体制造分别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24%/12%/35%/23%,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合计超70%,随着机器代人浪潮加速,相关产业链具备较大成长潜能,尤其是上游核心零部件有望直接受益。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