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为余承东和魏牌李瑞峰的一番「骂战」让增程 VS 混动孰优孰劣的话题再次成为车圈的舆论热点。
余承东说「增程式可油可电,是目前最合适的新能源模式」。他顺手还在微博上 CUE 了一下李想,感谢他为推广增程作出的贡献。
李瑞峰则持相反观点:「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话音刚落,李瑞峰几天后又晒出了提车问界 M5 的照片。
事实上,这样的技术路线之争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彼时理想ONE发布时,坊间便有不少质疑增程技术落后的言论。
大众中国 CEO 冯思翰曾直言增程式电动车可能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环保,是一种 「糟糕的解决方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研发部门负责人威德曼也表示增程式已经是过时的技术。
面对这样的质疑,李想甚至微博「叫阵」大众,要和大众最先进的 PHEV 掰掰手腕。
最「经典」的是,李想曾在用户日上公开「发飙」:TMD!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BB,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他们TMD搞出来什么屁技术了?!
时隔数年,理想ONE已经斩获了不过的市场成绩,而随着问界等后继效仿者的到来,在 PHEV 同样大红大紫的背景下,增程VS混动的先进性问题又被老题重开。
那么,混动和增程到底区别在哪儿,究竟有没有优劣之分?我们采访了相关的技术工程师和车主,希望就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客观地去面对这场争论。
增程真的落后吗?
从构型上来说,增程没有变速器,发动机只负责发电,电机只管驱动,属于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串联形式;
常见的 PHEV 比如比亚迪的 DM、长城的 DHT、吉利的雷神,它们则是串并联的构型。
几家混动方案的电机布置虽有不同,但工作原理大同小异,「发动机能够直驱」是它们和增程最显著的区别。
所以从机械结构上来说,混动多了变速器,布局要比增程更复杂。
资深增程工程师@于山 告诉@电动星球,由于复杂的布局,串并联混动要比串联式增程占用更多的空间,后者因为结构简单而可靠性更好。
不过,这种可靠性也许是相对的。
以易车长测拆解理想ONE为例,结果表明,在经历了 10 万公里长测后,测试的这部理想ONE发动机积碳严重,并出现了明显的渗油情况。
但这一现象究竟是增程的锅还是发动机本身的问题,这个理想至今没有给出一个官方回应。
除了可靠性,@于山 还补充说了平顺性这一点,增程由于是纯电机驱动,所以平顺性可以媲美 EV。
由于混动车需要发动机和电机协同驱动,所以必须有变速器从中「调度」,而为了更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长城、吉利等车企都朝着多挡变速器发展。
基于有变速器的存在,混动车在平顺性上和增程比理论上是有差距的。
@陈路 是某车企混动工程师,他的观点很明确,「增程确实是一项古老的技术」,「城区驾驶中,增程的效率未必低于 PHEV,但增程在高速场景下的劣势是明显的,由于发动机无法直驱,增程的经济性短板就出来了。」
和@陈路 观点相似的还有长安新能源 CEO @邓承浩,他所打造的长安深蓝是一个增程和纯电并行的品牌。
@邓承浩 表示,「(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更适合的场景。」
「从技术路线上来讲,DHT 和增程式是近亲。在一定车速范围内,两个技术路线一模一样。车速超过一定值之后,DHT为了高速经济性取向,发动机进入直驱。而增程式为了更好的 NVH 和更纯粹的纯电驾驶感受,继续让发电机处于发电模式。」
@邓承浩 认为「在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上,应该鼓励多样化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对比,甚至刻意抹黑,应该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和市场。」
我们总结了一下两派的观点,增程在驾驶感受上更靠近纯电,而 PHEV 则更追求全场景的经济性。PHEV 的结构更复杂,研发投入更大,增程则要简单得多。
套用知乎博主@张抗抗的说法「大众集团、比亚迪汽车、上汽荣威混动、本田immd的串并联混动路线中,只需要将变速箱(若有)、若干个离合器给去掉后,就在了增程式电动了。」
「去掉这些,可不只是降低了零部件成本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开发成本大大降低了(降低80%)。」
80% 的开发成本,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不是一笔小的开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理想当初会选择以增程的形式切入市场。
至于那些「大公司」为什么执迷结构更复杂的混动路线,@张抗抗 是这样解读的:
1、这些公司决策部门的脑袋不太灵光,竟然没意识到增程式更好。
2、意识到增程式更好了,但这些公司都被「臭搞技术」的工程师胁持了:为了自己不失业,强行上复杂但不好的技术。别笑,我是认真的,上一个被「臭搞技术」的工程师胁持的公司是摩托罗托,它的下场确实不太好。
跳脱出增程和混动的争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纯电面前,两者都只能算是「过渡性技术」。
表达这一观点的是一位出身 Tier1 的资深发动机工程师@江日华,他曾经供职于国内某顶尖发动机技术供应商。
他告诉@电动星球:「内燃机技术已经是暮日黄昏了,很难再有突破。身边很多有冲劲的发动机人才都跳槽去做电动车了,剩下来搞燃油车和混动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
内燃机技术瓶颈显著、人才的流失和断代,@江日华 认为,无论是混动还是增程都只能是「过渡性技术」,人才的流向都将未来明确指向了纯电。
车主:你们争你们的,我们不纠结
纵使混动和增程技术各有优劣,但市场表明,两种技术路线都不乏消费者买账,无论是比亚迪还是理想,销量都足以说明一切。
@邓承浩 有一句观点我非常认同,那就是「应该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和市场。」
对此,我们采访了不同品牌的几位车主。说实话,他们的观点让我有些诧异。
@理想嘉-大D 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理想ONE车主,对于当时为什么会选购理想ONE这一问题上,@理想嘉-大D 的想法很简单:「当时只是想买台电动车,能智能点就行。」
我追问到为啥没考虑蔚来或者小鹏啥的?
大 D 的说是「时间点,正好理想出现了。」
至于驱动形式,大 D 似乎并不纠结,「如果(理想ONE 是) ev,就留一台燃油车。」
对于近期的争论,大 D 表示,「都是为了各自热度宣传而已,消费者需要什么就买什么。」
对驱动形式并不 care 的还有另一位理想车主@王川,「我买理想ONE是觉得这车空间配置还不错,家里有老人和小孩,轿车不够用。正好它在上海又能拿绿牌,所以就买了。」
@邱集是另一个新势力品牌的车主,他所购买是一台纯电轿车。他告诉@电动星球,「我当时没有考虑增程之类的,我就是内心觉得不纯粹,有点抗拒。同时也是受到网上一些说法的影响,比如保养同样跟油车一个样,花费可能更高(兼顾油电两个系统)。」
@邱集还说:「其实我个人对混动或者增程并没有太大的了解,我连去分辨其中的区别的想法都没有。就是一种固有的概念让我抗拒“不纯粹”」
如今回过头来想,@邱集 表示从定位上来说「其实理想ONE 可能更符合我的需求。」:
1、一个是 6 座的确更加适合家庭
2、另外一个是补油的确更加便捷一点
但@邱集 强调,他并不觉得现在开的 EV 有续航焦虑,「提车以后,我开了几次外地了,除了节假日高峰期以外,我并没有续航焦虑。」
目前来看,纯电 100 度电池的车,其实做好里程规划的话,也是可以满足正常需求的。」
最后
通过对各方的采访我们发现,所谓「技术优越性」的争论更像是工程师之间基于各自立场的一种判断,是厂家之间营销对抗的一种自夸与互黑,甚至是故意制造舆论来博取关注。
于绝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他们对技术往往是没有概念的,促使其作出购买决策的往往是最为朴素的产品观,是一部车最突出的功能卖点。
无论是增程还是混动,它们更像是时代的特定产物,是缓解人们里程焦虑目前的一个「最优解」,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种焦虑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是主观上所畏惧的。
从技术特性上来讲,增程的体验更接近纯电,而混动更趋向于高效,两者都有对应的受众,而不同受众对于能耗经济性的敏感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对很多新品牌来说,从增程切入意味着可以降低开发成本,减轻压力,这从企业战略角度来说无可厚非。
总之,市场是多元的。还是那句话,最后还是得让销量说话,无谓的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本文作者:胖飞同学,本文来源:电动星球News,原文标题:《魏牌 CEO 怒怼华为余承东「落后增程技术割韭菜」!看工程师和车主都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