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半年报披露季的来临,部分医药企业晒出了成绩单。
截至27日收盘时,共有9家医疗研发外包(申万行业分类)公布了半年报或半年业绩预告,除了药明康德无可撼动的营收“龙头地位”外,其余几家企业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博腾股份、凯莱英、昭衍新药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超100%,博腾股份营收同比增长达到了205%~215%,净利润更是同比预增高达455%-465%。
虽然其余企业仍未公布成绩,但可以根据一季度报预测的是,上半年CXO企业的业绩都不会太差。
业绩向好,但是二级市场仍持观望态度,在A股市场的24家医疗研发外包企业中,仅有7家企业股价略有上涨,接近70%的公司均呈现了不同幅度的下调。
在药明康德全球TOP10的“光环”下,CXO行业曾经被认为是医药行业中最能与全球龙头“搏上一搏”的领域,也曾随着创新“热”一度成为二级市场中的“火箭股”,比如百花医药一年内拉出过24个涨停、药明康德市值曾站上5000亿的高点,一度超过全球CRO龙头艾昆纬。如今,随着股价的回落,CXO企业或许已经回归到了需要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时刻。
业绩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7月26日,药明康德正式发布半年报:营收177.56亿元,同比增长68.52%,归母净利润46.36亿元,同比增长73.3%,延续高增长态势。从营收结构看,除了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 ,药明康德其他主业板块营收均同比增长。其中,受益于新冠订单交付,化学业务实现翻倍增长,实现收入129.74亿元,同比增长101.91%。分地区来看,公司来自美国客户收入 119.09亿元,同比增长104%;来自欧洲客户收入18.53亿元,同比增24%。
博腾股份2018-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1.25亿元、1.86亿元、3.24亿元、5.24亿元,仅仅今年上半年的盈利,便超过了公司过去四年净利总和。超过400%的净利润增长,来自于近年持续加大市场推广和商务拓展。年报显示,博腾股份2021年引入新客户113家。其中,2022年2月,公司收到了辉瑞一个达6.81亿美元的订单,公告显示订单履行时间为2022年度。
去年与辉瑞就新冠药签订了近百亿订单的凯莱英,预计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47.91~50.58亿元,增长约172.18%-187.37%;预计归母净利润16.44~17.43亿元,同比增长约282.99%-305.97%。根据凯莱英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大订单”效应、产能释放带动下,小分子业务爆发式增长,收入同比增长约180%,同时,公司新兴业务各板块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收入同比增长约150%。公司进一步优化运营体系,产能利用率和运营效率得到有效改进,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亦带来了规模效益的释放,助推盈利能力的大幅提高。
昭衍新药预计2022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41亿元~4.02亿元,同比增加约121.8%到161.8%。
有人欢喜有人忧。作为曾经被视为“牵制”药明康德的康龙化成,成绩却不怎么理想。康龙化成披露公司上半年预计营收45.67亿-46.65亿元,同比增长39%-42%;预计净利润5.65亿-6.1亿元,同比增长仅0%-8%。康龙化成曾表示在CDMO业务方面,今年2月其位于绍兴的厂房开始投入使用,目前还处于爬坡期并没有满产,订单已经开始逐步交付。在临床CRO业务上,疫情导致了运营成本增加。而大分子和基因细胞治疗业务的增速慢于整体业务增速,则与海外产能的建设有关。
千亿美元市场“中国制造”将向何方?
目前,全球头部的CXO企业尚未公布半年报数据,但是从去年的年报来看,全球排名最靠前的两家CRO公司莱博科与艾昆纬的收入均超过100亿美元,优势地位牢不可破。国内仅有药明康德能在TOP10中孤军奋战。全球CXO企业受疫情影响的订单也在逐渐恢复中,格局预计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根据Frost & Sullivan研究,2021年预计全球CRO市场规模为731亿美元,全球CDMO市场规模为733亿美元,中国主要CXO企业CRO业务板块营收占整体市场仅8%。
Pharmapeojects数据库显示,从在研药物数量变化情况看,2021年全球在研药物数量为18582个,同比增加845个,同比增长4.8%,延续了温和增长的态势,意味着未来进入市场的新药数量仍将稳定增加。
巨大的增长潜力、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对于国内的CXO企业来说,加快“圈地”的步伐无疑是抢占市场先机最有效的手段,仅以近一个月为例:凯莱英聘任新CTO,协助开展技术开发及美国市场开拓,建立领导波士顿研发中心;昭衍临床监测通过CNAS审评,标志着其大分子分析及基因扩增检测领域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和全药业宣布其位于常州的全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流动化学)车间投产;药明康德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
在国内CXO企业迈大步的同时,竞争已经悄然来临:2021年,辉瑞将原隶属于辉瑞医院治疗业务的CDMO业务部门拆分并独立运营,命名“CenterOne”,一举成为全球第六的CDMO企业;2022年6月默克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维罗纳工厂扩建项目正式投产。国内的药企们如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也在自建CXO团队,或许是想摆脱对CDMO公司的依赖。
而全球的CXO们也没有停下加速扩张的脚步:6月,查尔斯河宣布英国新生产设施投产,主要用于GCT CDMO业务;7月 ,Catalent宣布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生物制药以外的三个业务板块进行了整合,Lonza宣布计划在瑞士施泰因建造大型商业化药品灌装加工设施,三星生物签署仁川自由经济区土地购买协议,用于建设第二座生产园区······
在竞争格局相对固定、不断有新玩家入局的情况下,对于本土CXO业绩的向好,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资本市场都有预期,但是对于CXO领域来说,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更长期的发展及如何保持稳定的增长。
亮眼的成绩中,不难看出疫情在其中的推动作用。全球疫情的蔓延激发了国内外医药研发的高潮,尤其是一直为CXO企业贡献大量订单的跨国制药企业。但是在疫情利好逐渐消退的情况下,或许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支持本土CXO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增长逻辑。
从看“市值牛”到看“业绩牛”
曾经的医药行业,是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大批热钱的涌入,让行业看上去“繁花似锦”。但是繁华背后,泡沫也悄然迅速膨胀。
如今,“创新”泡沫消散,市场对于企业自身研发实力的愈发重视,让CXO这个伴随着创新风向吹起来的领域,也在回归理性。对于CXO企业的关注点,也从市值回到业绩。
Choice数据显示,除今年4月底刚上市的药康生物没能赶上上一波大涨的行情,其余企业均有过大幅增长。涨幅最高的康龙化成股价一度达到244.6元,相比上市价格增长2561.59%。
如今,随着泡沫出清,创新价值回归理性,曾经跟着创新风向走高的CXO企业们市场估值也在回落,根据E药经理人的统计,24家企业的股价相对于最高点已经平均跌去了55%左右,跌幅最高的博济医药达到了95.79%。
有投资者曾经将企业的估值和公司内在价值形容为钟摆: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而在证券市场中,这个中心值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但实际上钟摆停留在中心值的时间非常短暂。相反,钟摆几乎始终不断地在高估和低估之间左右来回摆动。但是,只要摆动到接近端点,钟摆迟早必定会摆回中点,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回归。
PEG(市盈增长比率)被认为是判断企业未来增长性的标准之一,而PEG为1的时候则为认为是最接近企业的真实价值。根据Choice数据显示,18家CXO(PEG正值)相关企业的历史PEG平均值为1.01,已经非常接近合理值。而这个数据在整个A股生物医药板块的平均值为5.43。
虽然PEG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真实价值的合理性,但是也从某个方面说明,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或许依然偏高,而CXO已经率先开始了价值回归。作为医药行业的“卖水人”,CXO企业的价值会始终随着全球创新格局的变化而调整,或许已经回归到了需要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时刻。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原文标题:《净利润增长超4倍却“扛不住”股价 博腾股份、药明康德·····亮眼成绩单背后CXO企业的增长逻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