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当两个孩子的母亲许欣欣考虑气候变化问题时,更多思绪会飘向那些生活在气候灾难第一线的人——某个快被汹涌海面吞噬的岛屿原住民,或者在冰崩中流离失所的高海拔游牧人。
尽管她也想为地球共同的命运尽一份心,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即时满足感。
“我该做些什么?种棵树吗?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这和为地球降温又有多少真实的关联呢?”许欣欣道出了许多普通人的心声:没人知道如何计量一个细微决策中为减碳作出的真实贡献。
她期待的是一种“随手可为”、即时反馈的减碳模式。毕竟每当成本上升一点点,效果模糊一点点,都会让她受困于地球的宏大、未来的遥远,让自己对地球母亲的责任感变得淡漠一点点。
8月8日,像往常那样,许欣欣打开闲鱼App,打算将闲置的婴儿用品卖出去,开屏跳出了一幅“88碳账户”海报。好奇心驱使下,她开通了账户,忽然意识到个人减碳的逻辑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不止闲鱼,“88碳账户”就像“母账户”那样,嵌入饿了么、菜鸟、天猫等阿里巴巴多个app,成为在阿里低碳世界行走的通行证。
只有触角丰富的生态平台才能做到这一点:用户不必改变行动路径,随手就能照顾地球。
低碳人的一天
第一次打开“88碳账户”,用户会看到光秃秃的“0”,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可以用来“交易”(或者获得其它激励)的存量碳量。他们暂时还只是一个地球资源的消耗者。
不过,早上7点,早餐桌上的一个小小转变就能让数字上升,比如选择用低碳植物奶取代牛奶。华尔街见闻注意到,账户的“随手减碳”按钮连接了一份直通淘宝的低碳食物清单,每一个购买行为都可以赚取碳量。
现在,碳账户里已经有了一定克数的碳量,但对理想的低碳生活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只要留意,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决策都能提高数字。
如果用户放弃了在通勤时使用私家车,转而搭乘公共地铁、骑共享单车,一个简单的拍照上传动作就能让账户里的碳量上浮。
如果用户一键授权饿了么平台,在点午餐时选择“无需餐具”,就能通过数字的变化直观感受到自己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贡献。
如果用户将快递箱送回菜鸟裹裹驿站用于循环经济,登记在菜鸟app的减碳量也会汇集在88碳账户。
除了与阿里生态场景有关的减碳行动,用户还可以在“88碳账户”页面找到对应自己日常习惯的其他低碳行为介绍,并在减碳周中,通过拍照上传来积累碳积分。
比如满头大汗地回到房间时,顺手将空调温度调到26度、熄灭不必要的灯、自带杯子、使用环保袋等,都能带来碳量的增长。
对多数人来说,即便能够显而易见地践行减碳,“断舍离”、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也可能缺少某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支撑,难以推而广之。
为持续激励用户,在阿里巴巴的生态中,碳量是有实际价值的。“用户既可以获得一些达人排行榜等等社会荣誉的排名,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实时获得一些低碳商品的优惠。”阿里巴巴集团ESG和双碳业务部总经理杨灵叶告诉华尔街见闻,在为时两个月的内测期间,饿了么、闲鱼APP上已经有三百万用户践行了10次以上的减碳行为,并且有2万+的用户践行100次以上的减碳行为,相当于每个月就有10次以上的减碳行为。
据悉,在内测之前,“88碳账户”还经历了一整年的开发。“我们是非常谨慎且非常正式地推出了这个产品,同时倡议做一个88减碳周,希望88减碳周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减碳历史上的‘双11’。”杨灵叶如是说。
“碳账户首先是一个连接器,将阿里巴巴生态中的各种主体资源串联打通,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其实也是一个覆盖了服饰、家电、食品等品类的消费主题,”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发起人之一的郭云哲对华尔街见闻分析,“这种由消费者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减碳思路,在国际上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培养需求侧审美的同时可以倒逼供给侧的低碳商品革命。”
碳的计量
“动员”消费侧的参与,既符合阿里巴巴的商业基因,也呼应了国情。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整个家庭活动碳排放已经占到了国内总碳排的40%,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上升,个人的减碳心智和行动,很可能成为撬动商品生产者、服务提供者碳排现状的支点。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对华尔街见闻解释:“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决定了在产品后端消费中会消耗更多资源,比如说汽车制造消费的资源和能量是固定的,但在每天驾驶过程中带来的气候变化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制造时的碳排放,这种to C的衣食住行的排放又是政策难以触达的。”
一切似乎正好熨帖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生态平台的特性,在本来就成熟的生活场景中嵌入减碳的倡议和激励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一个个体的简单举动究竟应该如何计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否有一个可靠的科学计量方式,是开发“88碳账户”的“元问题”。
比如,目前线下已有20多万个菜鸟驿站网站可以对快递箱进行回收,但看不见的温室气体、漫长的资源再生链,都让减碳变成了某种不可知论——这也会极大影响公众参与的热情。
菜鸟绿色物流总经理王昊苏告诉华尔街见闻,通过与环境合作委员会(CEC)合作的测算显示,回收每一个快递纸箱可以减碳37g。
“单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截止到去年年底,我们在315个城市大概每年要回收上亿个快递箱,每一个都有37g的排放,乘以基数就是一个很大的量。”
“一次纸箱回收的碳减排量,其实就相当于用户减少了新的快递包装箱生产和处置过程当中产生的减排量,考虑到纸箱在整个社会回收链路里有一个回收过程,所以计算了在驿站回箱过程中它究竟带来多少碳排放,以及社会回收链路当中带来多少碳排放,也就相当于是一个项目的减排量和整个社会的基线的减排量做一个相减,减少的碳排放就是我们计算出来的37g。”阿里巴巴集团ESG和双碳业务部双碳运营负责人王小乔则补充道。
外卖“无需餐具”这个个微小动作背后,也是同样的减碳逻辑,相当于减少了一次性餐具在生产和处置环节中产生的碳排放,测算结果是每次减碳52.7g。
闲鱼上买卖闲置的逻辑同样如此,依据品类来看,减碳量达到68g到62KG不等。
三层建构
王小乔还对华尔街见闻透露,今年2月成立了阿里巴巴碳中和专家委员会,参照学术上评审的机制,对碳排放的方法进行不断评审,包括初审、复审,接下来每年还会做年度的调整。
“我们通过这样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寻找减碳的场景,然后对它进行减碳计量的开发,并且最后评审通过之后,70多个场景的减碳方法学也沉淀到了OpenC+碳计量开放平台上。”
据杨灵叶介绍,整个“88碳账户”系统是由三层构建而成,最底层就是OpenC+的科学计量减碳行为的碳计量开放平台系统,未来这些场景会面向社会开放。各生态中的不管是开发者还是企业应用方都可以灵活地调用开放平台上面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接口。
“只有这样,整个碳的计量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被看见,用户的减碳才能在各种不同场景中能被看见。”
往上一层则是依托阿里巴巴的APP,包括淘宝、高德、饿了么、菜鸟、闲鱼等等。
“在上面把今天用户吃穿住用行中的减碳行为构建出来,且在构建的过程中不打扰用户,用用户低成本的方式去串联,它就能够累积到88碳账户上去做碳量的累计。”她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最接近用户感知的一层就是“88碳账户”的界面。用户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早上、中午、晚上不同的场景下,有哪些场景是优先被推荐可以去减碳。
个人碳账户来了吗?
从数字上看,阿里巴巴生态用户达到了10亿量级,“88碳账户”或许有潜力成为中国特色消费版的“个人碳账户”。
密歇根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徐明对华尔街见闻分析:“国外的碳普惠就叫个人碳账户、个人碳交易等等,这些概念在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主要还是出现在学术界学术研究,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也都是存在于学术讨论里。”
2006年,英国政府曾专门做了一个研究,想看看个人碳交易个人碳账户的可行性有多大,然而结果显示可行性并不高。
“它的原话是‘idea currently head of time’,也就是说‘太早了’,今天我们感觉到时间到了,但是在欧美国家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两年只有一些零星的设计,主要是存在于金融界,从碳普惠、个人碳账户的发展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还是非常靠前的。”徐明如是说。
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蒋南青也全程参与了阿里巴巴碳账户基本场景的碳计算,在她看来,生态型平台的深度参与是个人碳账户率先破冰的优势所在。
“因为我们有了toC平台,很多行为从原来无法衡量测定的数据,现在变成了可以衡量测定的数据,比如我们的餐具,只要用户产生行为,就会在网络上留下痕迹,所以通过这个痕迹,它可以变成一个可追溯、真实的能够计量的行为。”她解释道。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李原则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目前“88碳账户”还是平台公益性的激励,至于碳交易方面的激励还需要时间和试验。
“所有的碳资产都是由政府签发,至少由政府背书,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碳资产,能够在碳市场交易,不管进入强制减排市场还是纯自愿的减排市场都需要政府背书,天然的碳普惠制交易流程比较长、比较分散,没办法每个人去申请做碳交易,这就需要依托一个集约化的平台。”他透露,现在正在和阿里巴巴探讨如何实现将小场景量化、价值化,研究进一步进入碳市场去交易。
蒋南青还强调,要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市场概念,拥有金融属性,必须统一标准。
“我们的行为在互联上会被各种APP记录,所以同一个行为会有重复计算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第三方。碳交易方面,企业最后如何证明碳量可以交易、计量是科学的?还是需要有一个第三方能够承担去重和量化的工作。”她的观点认为,因为涉及衣食住行,每一个行为都不一样,北京、上海、广州的排放因子可能也不一样,如何找到一个统一标准,是确认最终个人减排可以交易的前提。
“88碳账户”在做的,也许正是量化碳资产的第一步:鼓励每个人先有一个碳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