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80万一辆的保时捷谁在买?中国车主画像: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一半为女性

中新经纬
过往三年,中国的保时捷车主数量呈增长趋势,但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年上半年按下暂停键:保时捷2022年上半年在中国的交付辆为40681辆,较2021年上半年的48654减少了7973辆。

最高750亿欧元估值的保时捷预计29日在德国上市,其从连续保持七年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市场获益几何?

中新经纬整理招股书数据发现,近三年半内,保时捷在中国共售出超31万辆车(316971辆车),平均每年卖出超9万辆(90563辆车),占全球总销量的32.09%。2022上半年,来自中国的营收就达到了56.40亿欧元。

9月20日,保时捷正式开始申购,发行价区间为76.5欧元至82.5欧元,将面向公众发行近1.14亿优先股,占保时捷股份12.5%,预计在9月2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估值700亿欧元至750亿欧元。据报道,这将是欧洲有史以来的第三大IPO。

买走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保时捷,为保时捷的IPO撑起一片天的31万中国车主都是些什么人?

中国市场对保时捷有多重要?

来自中国的顾客,无疑是保时捷最具购买力的顾客群,无论在财报还是在高管口中都颇有存在感。

“2021年,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保时捷品牌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保时捷全球32%的销量都来自中国。”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严博禹曾公开表示。

据招股书,2022年上半年,保时捷在来自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为56.40亿欧元,在总销售收入中占比达31.47%,作为对比,其来自北美地区和整个欧洲地区的销售收入为49.68亿和54.92亿欧元,最大单一市场或将在2022年得到延续。

图源:保时捷招股书

2021年,中国有超9.5万位保时捷车主提到新车。财报显示,2021年保时捷在全球共交付了超30万辆车(301915辆汽车),其中中国的交付数量超9.5万辆(95671辆),在全球总销量中的占比为31.69%,同比增长8%。

过往三年,中国的保时捷车主数量呈增长趋势,但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年上半年按下暂停键。

具体来看,2019年至2021年,在中国的交付量分别为86752辆、88968辆和95671辆。但其2022年上半年的交付辆为40681辆,较2021年上半年的48654减少了7973辆。

2022年对保时捷中国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副主席麦思格曾公开表示,因为2022年新设立的保时捷中国研发分支和去年刚从保时捷中国体系独立出来的保时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将会让中国市场在保时捷全球的地位发生本质的变化。

“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不仅是因为其亮眼的销售数据,更重要的它在数字化和创新方面的卓越表现和广阔空间。”2022年3月,麦思格曾公开表示。

图源:保时捷招股书

保时捷车主画像:人均年龄不超40岁,有一半是女性

2022年上半年,保时捷每辆车的平均销售收入约为11.3万欧元,按2022年6月30日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约79.19万元,三年内增长约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4.02万元,每辆车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

此外,保时捷在招股书中表示,其以高端价位提供特别版,近年来的相关销量一直在增加,“2021年,只有少数客户购买了没有更多选项和定制的版本,以911 Sport Classic版本为例,该车型以约28万欧元(按2021年12月31日汇率折合人民币约202.15万元)的基价售出1250辆。”

从销量上看,2022年上半年来自中国的销量也略有减少,由2021年上半年的49450辆降至46664辆。长远看来,从2019年至2021年间,其在中国的销量呈增长趋势,具体分别为87751辆、87730辆和94826辆。保时捷近三年半在中国共售出316971辆车,占全球总销量987734辆的32.09%。

图源:保时捷招股书

对于历年来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保时捷在招股书中认为,主要是受到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的推动,包括越来越多的女性和千禧一代。并表示在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发展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此外,中新经纬注意到,招股书中披露,在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的新车购买者人均不超过40岁。截至2022年,保时捷的女性客户比例为50%,从2017年的47%增加3个百分点。

若以2021年94826辆的销售成绩计算,在中国,2021年有超过47413位女性购买保时捷。

尽管2022年上半年的销量下滑,但由于“产品结构、价格和价格的改善推动”,其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仍然保持上涨,由2021年上半年的51.16亿欧元增长至2022年上半年的56.4亿欧元,涨幅达10%。

本文作者:牛朝阁,来源:中新经纬,原文标题:《均价80万一辆的保时捷谁在买?中国车主画像: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一半为女性》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