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Hyper | 自动驾驶寒气迫人:轻舟智航逆势融资

怎么做到的?

若从2016年AlphaGo打败围棋圣手李世石算起,人工智能(AI)将加速自动驾驶商业落地的乐观预期,便成为推动自动驾驶行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到2022年,六年前的乐观预期最终没有成为现实,部分曾叱咤风云的自动驾驶明星公司,或倒闭,或裁员,行业寒气逼人。

但世上的事,都会出现“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现象。

与一众自动驾驶曾经的巨擘遭遇挫折不同,一家自动驾驶新成立仅3年的公司,12月2日却宣布完成数亿元B1轮融资。

这家公司即无人驾驶通用解决方案公司“轻舟智航(QCraft)”:为何能逆势获得机构持续支持?其技术优势、规划/策略和商业模式是什么?

作为自动驾驶标准解决方案供应商,从可落地的商业模式路径看,轻舟智航拥有“可复制的算法核心技术能力”,加上高效的工程服务能力,成功获取了车企的认可,而其提出的“小四化”和“双擎战略”,又勾勒出轻舟智航未来可持续发展坚实的技术和商业地基。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轻舟智航(QCraft)最新宣布完成的数亿元B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旗下中金汇融基金,以及TCL集团和地平线等实业资本,原本的老股东元生资本在本轮继续跟投。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轻舟智航”是无人驾驶通用解决方案品牌 ,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北京轻舟智航科技有限公司。 

轻舟智航四位联合创始人(CEO于骞、CTO侯聪、首席科学家大方和COO汪堃)均曾在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的不同领域工作。

简单来说,轻舟智航为合作伙伴提供能搭载于量产的、具有自动驾驶技术能力的终端车型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全方位覆盖城市复杂交通环境的多个开放式应用场景。

目前,在车载软件、车载硬件和数据自动化闭环等方面,轻舟智航均拥有全栈自研的多项核心技术。

自成立以来,轻舟智航专注于Robobus(自动驾驶巴士)赛道并长期领跑。

2020年7月,轻舟智航Robobus在苏州首次亮相,于苏州高铁新城开展多个无人驾驶场景试运营,并逐步将L4级无人巴士逐步扩大至苏州相城全区。

同年10月,轻舟智航在苏州落地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城市公开道路Robobus项目,并同步在国内多个城市启动Robobus常态化运营,以微循环公交概念,为社区提供短途通勤接送的便民公交服务。

目前,轻舟智航的Robobus已经在苏州、深圳、武汉、北京、无锡和嘉兴等10座城市开展测试及运营。今年9月,轻舟智航携手智慧出行生态平台T3出行,在苏州正式联合启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公开运营。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轻舟智航在Robobus赛道的长期领跑,主要受今年5月18日推出的“双擎”战略中的一极“动力引擎”支撑。

所谓“动力引擎”,指以优于竞对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加速纵向技术深化,为轻舟智航自身和产业提供无限动能,逐步在更多场景上实现完全无人的驾驶能力;而“双擎”战略的基础,在于轻舟智航洞察到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化平衡发展的路径。

尽管轻舟智航的Robobus或Robotaxi看上去有较为广泛的落地范围,但这依然属于“封闭范围”或小范围“有限测试”,与大规模量产落地或真正的商业化运营仍有差距。

对此,轻舟智航的对策被高度集成在“双擎”战略的第二极:“创新引擎”。

以前装量产规模化落地的方式,构建的“创新引擎”,使技术能在更大应用范围持续打磨和验证,为实现大规模无人驾驶做好准备。伴随着“创新引擎”的推出,轻舟发布了新一代量产车规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乘风”,意欲将城市NOA(自动领航辅助驾驶:Navigate on Autopilot)带进现实。

事实上,城市NOA也是眼下业界的集体选择。

无论是小鹏的NGP(Navingation Guided Pilot)、蔚来的NOP(Navigate on Pilot)、长城毫末智行的NOH(Navigation On HPilot),或是极狐的城区NCA,都属于NOA范畴,即城市自动领航辅助驾驶系统。

城市NOA是通向更高阶自动驾驶的“首站”,也是自动驾驶行业进入城市出行下半场的标志,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红利。

基于“双擎”战略,可以看出,轻舟智航捕捉到了行业发展趋势,正通过有步骤的释放技术落地节奏,把握当下车企客户的智能化需求,以实现从L4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商,向L4与L2+并行驱动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行业低迷:轻舟之道为何

目前尚不清楚轻舟智航的融资实际规模。就眼下来说,这称得上是自动驾驶行业弥漫的悲观情绪中的一抹难得亮色。

今年年初以来,受低迷的宏观经济影响,全球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或裁员、或倒闭、或市值大幅度蒸发的消息,充斥业界。

比如,大众汽车集团已取消在公司总部附近为Trinty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建设新工厂的计划;福特、大众投资的L4自动驾驶技术独角兽Argo AI,在10月底宣布倒闭;Aurora从去年借壳上市至今,股价已经跌去八成;小马智行,也在11月首周传出裁员和解散上海一个Data部门的消息。

同处一个赛道,轻舟智航何能例外?为何在低迷期,仍能获得机构认可?

如果说,“双擎”战略反映了轻舟智航实现技术与商业化平衡发展的战略方针,那么做好基于“创新引擎”的城市NOA,很可能这就是轻舟智航的底气所在。

之所以能有这种底气,主要源于轻舟智航在短期内,具备了B&C的思维特征:也就是拥有B端车企和C端用户思维。

轻舟智航用一句话,概括了通过B&C两种思维形成打动车企或触动用户的最终价值,即“能用、好用、爱用”。

从技术路径看,轻舟智航通过一套清晰的技术理念去达成“能用、好用、爱用”目标。这套理念被高度概括成“基于数据、成于感知、精于PNC(规划和Planning and Control)”。

其中,“基于数据”,实际上体现的是轻舟智航在数据驱动方面的技术优势,也是承载轻舟智航作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公司,在多传感器数据资源和数据自动化工具链整体能力的载体。

成于感知,是指轻舟智能推出的“超融合”感知方案。相较于业内主流的前融合、中融合和后融合三种融合方案,轻舟智航提出“超融合”方案,即“多传感器时序穿插融合”,技术思路是打破前中后壁垒,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做到按需融合,得到更优传感器融合结果。

在“多传感器时序穿插融合”架构中,其核心模块是轻舟智航研发的大模型OmniNet。这是一套在量产计算平台上实现时序多模态特征的融合大模型,以一个神经网络即可实现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在BEV空间和图像空间上输出多任务结果。

这套模型的技术优势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感知更精准,特别是对超长车辆、异形车辆、跨相机截断物体等能够准确稳定地识别;其次是车端更适配,在实际应用中可节省 2/3 的算力资源,并且可以灵活适配不同车型的传感器配置。第三就是更适宜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算法迭代,有效解决各类长尾问题。

正是得益于OmniNet在内的感知算法能力提升,才使得只搭载1颗激光雷达,也能完成城市NOA的大部分能力。比如1颗前向120度的激光雷达,即使看不到后方,但通过时序和空间融合算法,在车行驶过程中,前向激光雷达扫过的区域会在系统时刻达成记忆,再与侧向、后向的纯视觉信息进行融合,保证对周围环境的动态认知。

完成PNC拼图+构建生态圈

感知能力的作用,其实是为后端PNC模块提供有效信息。小鹏自动驾驶中心副总裁吴新宙在演讲时曾透露,城市NGP感知模型数量是高速场景的4倍,但PNC相关代码量高达88倍。

城市NOA的PNC技术难点,在于要处理城市场景海量复杂的博弈问题,比如速度何时快、何时慢,油门和方向盘怎样做相应配合,这既形成对PNC的巨大挑战,也引出了行车效率和体感优劣等关键问题。

这就需要解决方案技术方对这些动作制定规则,从而形成和人工操控类似的操作,并保证安全和效率。

目前,业界一般采用“时空分离规划”,即将路径规划和速度规划分开执行,但这样做缺点明显,比如效率低、机械、不够丝滑,还会非常依赖手写规则和大量路测以做验证。

轻舟智航采用的“时空联合规划算法”会同时考虑空间和时间因素,综合实现规划轨迹,最终能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直接求解最优轨迹。就如同人工操控,既能控制油门或刹车,也能同时控制方向盘:“时空联合规划”机制更接近人工驾驶行为特征和效率。

更重要的是,“时空联合规划”可直接利用人工驾驶数据反哺模型训练,通过真正的数据驱动而不是大量的手写规则驱动算法持续迭代和技术提升。通过“时空联合规划”,能让车辆把握相对最合适的时机,以自动选出最佳行车轨迹,实现更流畅的行车体验。

事实上,PNC一直是整个自动驾驶算法研发体系中尚未实现数据驱动研发模式的最后一块“拼图”。轻舟通过机器学习数据驱动的方式解决PNC难题,对自动驾驶技术长期演进特别有利。

智能驾驶技术演进是一个长期过程,实现在所有场景下都好用、爱用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需要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车企乃至整个行业上下游共同的努力。

为此,轻舟智航构建了基于硬件和软件工具链并贯穿上下游的生态圈。比如芯片企业“地平线”和“英伟达”、出行服务平台“T3”、L4级智能驾驶整车商“东风悦享”等,都被纳入了轻舟智航的朋友圈。

9月16日,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在2022 WICV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提出,“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已从技术驱动时代进入市场需求驱动时代,需要上下游紧密合作,携手共创,才能打造真正满足消费者所需的自动驾驶产品”。

目前,轻舟智航正与国内一线芯片企业联手,树立中国自动驾驶规量产阶段的“算法+芯片”创新标杆,共同推动中国自动驾驶生态圈的健康成长。此外,华尔街见闻了解到,轻舟智航在仿真系统等技术上拥有超前的技术优势。

尤为重要的是,轻舟智航的算法具有高度可复制性,而切入前装环节的轻舟智航,拥有的高效工程服务能力,也是其俘获车企信任的重要因素。这不仅能做到成本上的高性价比,还能确保产品工程的可靠性,克服了大多数L4自动驾驶公司降维做L2+难题。

价格屠夫:平衡技术和成本

“双擎”战略的持续推进,正在快速推动轻舟智航从一家L4高阶自动驾驶公司,转型为深具B&C思维特征的、L4高阶自动驾驶与L2+辅助智能驾驶并行的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

作为技术服务公司,轻舟智航的着眼点既基于技术,又极为重视其最直接的商业合作伙伴——B端车企对技术之领先性和综合成本之间的平衡需求。

当前,现有城市NOA系统的技术应用场景仍有不足,比如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环路、高架桥等封闭或半封闭道路,做不到在城市开放道路的出行场景中的丝滑应用。

因此,怎样适应城市开放道路环境,即是下阶段NOA技术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轻舟智航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为了通过轻舟智航的无人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提升终端车辆的感知能力,以便适应高度复杂的城市开放道路场景的各种突发情况,轻舟智航落地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DBQ”。

简单来说,DBQ可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等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模型可在不同阶段充分利用不同传感器信息,实现不同传感器的优势互补,避免特定传感器囿于极端困难场景问题(例如强弱光场景等)而遭遇技术问题。

自动驾驶行业堪称现金绞肉机,要达成商业应用价值,降低成本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为有效降低边际成本,迭代到V4版的轻舟智航DBQ融合方案,追求在同样硬件成本下,能满足更复杂的城市出行场景,故其标配版仅通过1颗激光雷达即可实现基本需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实现规模量产。

当然不同的车企有不同的需求,为此,DBQ V4也具有强悍的系统泛化能力:最多可支持搭载5颗激光雷达,标准方案还能适配多种硬件配置,可根据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需求,做大规模的个性化调整。

举个例子:轻舟智航与地平线达成的战略合作,为DBQ V4配备双地平线征程5芯片的256 TOPS算力平台,只用10%的成本即可实现99%的L4级城市+高速NOA体验。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轻舟智航DBQ V4即将落地,这必然会给城市NOA市场带来新的选择和冲击。地平线征程5平台本身的高性价比,匹配轻舟智航的1颗激光雷达,就能实现精准“超融合”感知能力,加上其独创的时空联合规划,带来更适应中国道路环境的行车体验,再配合“数据驱动”基因,相当于将把城市NOA的量产成本,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堪称业界“价格屠夫”。

这或许就是处于快速转型阶段的轻舟智航,能获得投资机构认可的核心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更具B端车企思维,也体现出轻舟智航具备了对行业方向的准确预判能力,并由此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路径,而这无疑具备长期价值。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