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去美元化”后,最受伤的国家却是它?

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接连遭遇挑战。

1974年美国与沙特签订“美元石油”协议建立了“美元-石油”的循环,奠定了美元霸权的基础。此后受益于美元交易带来的流动性和便利性,全球贸易和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对美元形成了巨大的“路径依赖”。

根据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截至2021年1月,在全球50种大宗商品价格序列中,有37种以美元计价(包括黄金、原油、铜、铁矿石等),份额达74%,其余13中以欧元计价。但事实上,如果按照实际交易量来测算,美元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的计价份额可能超过90%。

另据IMF的报告,1999-2019年在全球102个国家的商品贸易中,约有40%是以美元结算的,该比例是美国占全球出口贸易份额的4倍。相比之下,欧元这二者的份额仅相差1.2倍。

图:1999-2019年美国和欧元区出口占全球贸易的份额,以及美元、欧元结算货币份额

然而在页岩油革命后,“美元-石油”体系出现裂缝,叠加沙特、俄罗斯等资源国的“反扑”,大宗商品去美元化的进程有提速的迹象。

一旦去美元化形成趋势,最先着急的可能是现在已经如履薄冰的英国。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即马歇尔计划,使得大量美元流入西欧,美苏冷战期间,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大量美元资金,为避免可能发生的美国政府冻结资金,这些美元就被存入了欧洲的银行,欧洲美元市场的供给就此产生。

此外,上文提到的石油美元的确立也成为离岸美元的支柱之一。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全球工业化进程,各国的石油需求量快速增长,中东石油输出国通过石油出口换回了巨额贸易顺差。与此同时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逐渐扩大,盈余国将结余美元存入欧洲美元市场获取利息收入。

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本意是为了组织资金外流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但却意外为欧洲美元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机会,伦敦顺势成为离岸美元中心。

长期作为全球离岸金融中心,金融业早已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1400亿欧元,占英国GDP比重约6%,并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和290亿的税收。

然而近年来,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不断遭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