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欧盟出手,全球绿色产业竞争变局

一场近身肉搏

一场围绕绿色产业的争夺鏖战已在全球几大重要经济体间擂响战鼓。

当地时间2月1日,继欧盟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世界经济论坛上预热了两周之后,欧盟委员会公布了《绿色协议产业计划》的细节。该计划在顶层设计层面确认了管理、资金、技术和供应链网络四大框架,旨在面面俱到地减少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并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更像是欧盟对拜登政府颁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揽子气候措施的“应激反应”。

去年夏天,根据《通胀削减法案》,美国宣布慷慨投资367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的税收减免等,并在11月的COP27气候大会上自豪地向世界展示了这项大刀阔斧的绿色议程。

该法案即刻触发了全球重要经济体关于绿色产业竞赛的紧张态势。欧洲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显然是出于对产业竞争中落于下风的担忧。

而作为世界经济关键力量的中国,自然也不会在美欧的战鼓声声中选择隔岸观火。

政策反击

2023年1月中旬,也就是COP27谢幕两个月内,冯德莱恩公开演讲称,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正在加大对绿色转型的投入,尤其是美国国会在去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包含的补贴政策会使在美国建厂的企业获取额外的竞争优势。

为了让欧洲在迈向“净零”排放之路的过程中,成为清洁能源和工业创新的中心,冯德莱恩透露,欧盟委员会正在起草《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以更好扩大欧盟净零技术的资源投入,加强欧盟的行业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是欧盟《欧洲绿色新政》以及《REPowerEU能源计划》的补充。《欧洲绿色新政》提出了欧洲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至少55%、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而《RePowerEU 能源计划》原本就明确要为各欧盟成员国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其实只是各国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强烈反响的一个缩影。在COP27大会上,从布鲁塞尔到首尔,世界各国领导人就都表示,该法案的细则所规定的仅向主要或完全在美国运营的公司提供慷慨补贴,相当于一种“绿色保护主义”,很可能损害海外企业的利益。

当时欧盟贸易专员瓦尔迪斯·多姆布罗夫斯基斯就在小组讨论会上表示,虽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气候投资值得称赞,但欧洲“担心的是它是以歧视性方式进行的”。

“这无助于在绿色转型中建立跨大西洋价值链,而是实际上切断了这些价值链,”他补充道。《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显然是意图使欧洲能够与美国竞争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制造中心的地位。

华尔街见闻对比梳理了美欧颁布的两份文件,在资金支持方面,《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低于拜登政府的力度,欧盟大约提供2700亿美元,美国方面大约3690亿美元,但是不同于《通胀削减法案》着重于制造环节补贴的“洒金”行为,欧盟同时发力针对净零工业的管理体系和供应链网络方面的整体布局。

  《通胀削减法案》 《绿色协议产业计划》
发布日期 2022年8月 2023年2月
目的
  • 降低通货膨胀;
  • 加强美国国内能源生产和制造业的投资;
  • 在2030年实现相比2005年减少40%碳排放的目标。
  • 加强欧盟净零技术的制造能力、产品和技术,从而实现欧洲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目标。
投资金额 约3,690亿美金 约2,700亿美金(2,500亿欧元)
行动(节选)
  • 1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的投资税收减免
  • 300亿美元用于太阳能电池板、风电机组、电池、地热发电厂和核反应堆生产商10年的减免税,取代短期的能源积分
  • 为购买节能电器和改造房屋以减少碳排放的美国人提供90亿美元的减免
  • 建设可预测和高效的管理体系:起草《净零工业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加快欧盟战略项目的落实,以及《关键原材料法》,确保可以欧盟获取例如稀土等关键材料等;
  • 加快获取资金速度: 促进使用现有的欧盟资金,以此资助清洁技术创新、制造和部署;
  • 提升绿色转型技能:建立净零行业学术机构,推出技能提升项目;
  • 构建打造具有韧性的供应链措施: 持续发展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同时保证外国政府的补贴不会扰乱欧盟单一市场的竞争情况。

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事实上,不仅欧盟,就连北方的邻居加拿大也迫不及待地出台了“反制”措施。加拿大政府在去年11月的“秋季经济声明”明确表示,正在认真对待美国的行动,继而宣布采取重大步骤以确保加拿大在北美和世界上保持竞争力,其中就包括建立“高达30%的投资税收抵免,用于投资清洁技术……电池存储解决方案和清洁氢”。

产业竞争

之所以在政策上争先恐后,是因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已经在产业具体层面影响到欧盟企业的决策。该法案公布后,有一部分欧洲企业暂停了欧盟的扩建计划,并考虑在美国建厂。

这与美方给出的成本优惠直接相关。就市场反应强烈的新能源汽车工业而言,对于满足特定要求的车辆,每辆车的最高减免优惠可以达到7500美金。而这个特定要求是指车辆最终组装必须在美国本土或是在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行,且电动车电池的原材料占比40%以上必须来自北美。

这个较为争议的措施会让美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从一开始就获得7500美金的价格优势,而让非美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位于德国一角的海德附近的一片空地以白菜种植而闻名,这里是大型电池工厂的选址,也是该国绿色经济的潜在支柱。制造商Northvolt看中了这里丰富的风能资源,希望建造一座世界上“最清洁”的电池工厂,每年计划为100万辆电动汽车生产电池。

但美国提供的巨额绿色补贴显然扰乱了计划,为海德的Northvolt项目打上了问号。公司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森在美国发布后短短2个月就表示,Northvolt“处于优先考虑在美国扩张的时刻”,其他项目则被推迟。

来自英国的消息称,如果没有政策跟进,清洁能源公司也有可能迁徙。能源公司SSE就公开喊话,作为回应,国家应该“发出自己大胆的投资信号,以保持其领导地位”。

不仅是欧洲企业,由于美国激励电池和电池组组装的税收抵免非常慷慨,以至于美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生产地,中国企业也在考虑西迁。2022年12月,据彭博社报道称,国内电池厂商宁德时代与汽车制造商福特正考虑于美国密歇根州建立动力电池工厂,双方正在制定一个能够获得《通胀削减法案》税务减免的股权结构。

同一时期,国内汽车制造厂商比亚迪同样对在美国建立电池工厂感兴趣。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比亚迪因美国实施《通胀削减法案》而暂时不考虑在美国销售电动汽车,但是将继续投资于电动校车和电池组件。

中国的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和美国推出绿色补贴的法案及计划刚好跟中国国内退出新能源车补贴重叠。按照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1年12月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这意味着国内新能源车将与传统燃油车同场竞技。

不过,相较于美国和欧盟,中国政府扶持绿色产业其实时间更早、力度更大。早在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就发布了国内绿色金融的顶层文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第十九条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整合现有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绿色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政府继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由财政部在2022年5月发布的《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等”。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单单在2021年,中央财政便提供了约3500亿元的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虽然国家层面的的补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地方层面的补贴仍在继续。2023年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明确“2023年6月30日前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小客车,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0,000元的财政补贴”;同一时期,浙江省发改委发布《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到“鼓励各市对燃油车置换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

按照2023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工信部发言人田玉龙表示,接下来仍然会推出落实车购税、车船税、牌照等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并通过严格生产准入管理,保障好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等方式,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一个更加优良的设施和环境。

这些都反映了国内政府仍会在政策和供应链方面继续发力,促进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供应链去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今几大重要经济体都在加强本土供应链构建、发展绿色技术产业,争夺全球科技话语权的趋势愈发明显。

或许在日益严峻的竞争格局中,中国后续也会跟进更强的财政政策。

(姚嘉骏对此文亦有贡献)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