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一回国就干了件大事

花31亿买地给员工盖房。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2月初,刘强东回国现身首都机场的消息火上热搜。

一位电商大佬高调回国,也被业内解读成京东在今年会有一些大的动作,需要刘强东这位创始人亲自上阵指挥。

没过几天,刘强东便大手一挥,让旗下具备开发资质的子公司,在北京五批供地中耗资31.12亿元,在位于亦庄的京东集团总部边上,拿了块地。

根据规划,这块地分为四个部分,商业、停车场、幼儿园以及住宅用地。

看起来,这是一幅定向出让的地块,其中的住宅部分,未来上市销售所面向的群体,应该主要就是京东员工。

给员工盖福利房,这也颇为符合刘强东一向关照员工“兄弟们”的形象。

去年11月,刘强东曾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京东要拿出100亿元设立住房保障基金,为基层员工提供购房无息贷款。

有熟悉北京市场的业内人士分析,这宗地块的业态复杂,公建部分甚至要100%自持到最高出让年限,整体开发难度很高。与在2月8日遭遇多轮竞拍的3宗地块相比,确实从一开始就像是“内定”。

华尔街见闻查询发现,京东在去年接连启用了三栋办公楼,这回拿下的地块新增14.09万平米的建筑面积,离现有的总部大楼仅一街之隔,能进一步满足接下来办公用地需求。

住宅部分的建筑规模则是4.98万平米,容积率2.5,同时执行套内7090政策,面向的就是刚需群体。简单计算,能够做出来的住宅部分,也就大概500多套。

价格则更有吸引力。相比周边通泰国际公馆、北京京开壹中心高达6万-6.7万元/平米的二手售价,前述地块建成后的销售指导价为5.8万元/平米,形成明显倒挂。

北京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羡慕,“京东员工有福了。”

但京东的拿地,绝不仅仅是给员工盖福利房这么简单。它的出手,意味着在科技互联网巨头阔别土拍市场多时后,它们在扩张、投资上有了更强的意愿,接下来在其他城市的土拍市场上,这些产业公司的身影可能会出现得频繁起来了。

曾几何时,地产商是土地市场产业勾地的主角。融创的文旅、万达的商业、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都是他们低价勾地的王牌,这些开发商也借此囤积了大量项目在手,碧桂园的博智林机器人谷、恒大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也落地多个城市。

后来,科技公司加入了这一阵营。与开发商不同的是,他们真正拥有产业。包括腾讯、小米、阿里巴巴、美团和字节跳动等在内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前几年在土地市场上非常活跃,动辄数十亿甚至近百亿投资,地方政府也乐于对出让地块设置定向的条件,引入产业公司。

比如2018年,小米联合华润置地在北京昌平拍得一宗地块,小米员工对该地块后来建设的万橡华府具有优先购买权。

2020年,京东曾联合中南建设,在江苏苏州拿下两宗地块;过了四天,阿里巴巴又在杭州以远低于市场价的楼面价,拍得一块专属靓地。

2021年时互联网巨头们出手也越来越阔绰。当年1月,美团65亿在杨浦江边拿下一宗地块;过了3个月,B站也耗资81.18亿元在该地块一路之隔处,拿下一宗地块;6月,京东也与卓越组成联合体,耗资99.1亿元在上海西站拿下了一块地铁上盖项目。

以往地方政府的座上宾,也从地产开发商变成了这些手握巨资的互联网巨头、产业公司了。

对互联网公司而言,通过拿地拥有更多持有型资产,或者为员工提供福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也与所进入的城市形成绑定关系,促进周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像杭州余杭与阿里巴巴,北京亦庄与京东,深圳南山与腾讯,地方和产业公司就是互相成就。

还有一重意义是,他们也试图借此提升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此次京东拍下的地块中,幼儿园、停车场、社区公共场地等需要在代建后,移交给相关部门。

科技企业在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上,也在探索自己的路径。

接下来的房地产市场,会有更多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其中。房地产也逐渐会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当中。

只是,科技公司拿地后推高区域房价暴涨的神话,再也不会出现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