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多的试点,半个月的征求意见,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制度规则发布实施。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中证金融、证券业协会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
全面注册制下,热爱“打新”的中小投资者,需重新认识主板“游戏”规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股定价机制与申购配售的调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新股通过市场化机制确定发行价格、规模等规定,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一致;而打新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新设一条新规,将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由1000股调整为500股,与科创板、深市等保持一致。
市场化定价后,“23倍市盈率”成历史
根据沪深交易所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与征求意见稿内容一致,主要调整优化主板发行定价、配售相关机制。
在定价机制方面,主板首发发行承销机制主要差异体现在,明确新股发行价格、规模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发行规模较小的企业,继续保留直接定价,新增定价参考上限。进一步完善询价定价,优化网下投资者填报价格、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限、报价信息披露、定价参考值、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等机制。明确可以对网下发行采取摇号限售或比例限售,进一步加大网下投资者报价约束。
新股询价定价机制完善之后,意味着,23倍发行市盈率隐性红线将退出历史舞台。2014年1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明确发行人确定所属行业,并选取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最近一个月静态平均市盈率为参考依据。自此,A股IPO市场出现了23倍市盈率的隐形天花板。
华泰证券发布的《技术周期与全球变局下的全面注册制》报告中表示,核准制下采取“市场化询价+23倍发行市盈率隐性红线”的新股定价标准削弱了新股定价询价的市场化,“新股定价受限情况下,潜力公司无法享受估值溢价。”
全面注册制下,企业发行价格不受“隐形红线”影响后,估值也更加多元,但是华泰证券指出,对中小投资者而言,23倍市盈率限制,正是主板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的重要原因。全面注册制后,主板打新不再是无风险套利。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发行环节主板结束23倍市盈率限制,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影响下,新股连续一字板将不复存在。
沪市主板中一签调整至500股
在改革之前,科创板、深市、创业板网上投资者打新申购单位均为500股,仅沪市主板的申购单位为1000股。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上交所2月17日一并发布的《上海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2023年修订)》(简称《实施细则》)中,对网上发行申购单位进行了调整,将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由1000股调整为500股,与科创板、深市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实施细则》调低了主板新股申购市值要求。改革前,10000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实施细则》落地后,一个申购单位的市值要求调低至5000元,不过,参与沪市新股申购的市值门槛仍然保持在10000元。
业内人士认为,打新申购单位降低后,整体上,投资者的中签率将小幅提升,同时,注册制下主板新股破发将更为常见,也有利于网上投资者减少损失。
据澎湃新闻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A股市场新挂牌上市公司共计428家(按照上市日期口径计),其中121家企业在上市首日破发。值得注意的是,121家企业,均在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板块上市。上述板块共计357家企业上市,澎湃新闻记者粗算之下,注册制下企业上市首日破发率达33.9%。也就是说,每上市3只新股,就有一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
而2022年度,共有7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却无任何一家企业在上市首日破发。
粤开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李兴认为,新股发行市场化水平逐步提升,未来破发率或将继续上行。“未来新股投资需要更强的定价能力,尤其是询价新规公布后,进一步加强了新股定价市场化,建议投资者优先关注基本面较强、竞争壁垒较高的优质新股。”
全面注册制下主板回拨后比例上限从90%调至80%
随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正式实施,沪深交易所对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进行了优化调整。
其中,上交所明确在网上申购倍数较高时,在确保较大比例新股向网上投资者发行基础上,将主板回拨后比例上限从90%调至80%。根据发行数量差异,明确战略配售规模与参与投资者家数安排。完善超额配售选择权实施机制。新增市场重大变化情况下应对机制,允许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要求网下投资者缴纳一定数量保证金,明确投资者弃购数量较大可以二次配售。与此同时,深交所也表示继续保持新股发行整体向网上投资者倾斜,同时适度调低网下向网上回拨比例,平衡不同投资者合理诉求。新增对一定比例的网下发行实施限售,明确大盘股差异化的网下限售比例要求等。
据了解,此次发布实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一体适用于主板和科创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结合存量板块的特点,改革完善了主板发行承销制度,复制推广了前期试点注册制实践经验,调整优化了定价配售等机制安排;在提升包容性、适应性的同时,基于兼顾存量、防控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等方面考虑,强化了市场约束。
而有券商研究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调整实际上是增大机构新股的配置比例。
在谈到回拨后比例上限比例的作用,可以有助于减少新股破发和弃购的现象。
破发和弃购,可谓2022年新股市场的两大特征。
Wind数据显示,2022年A股市场新挂牌上市公司428家(按照上市日期口径计),上市首日破发的企业有143家,以此统计,首日破发率为33.4%。而在2021年时,上市首日破发的企业仅22家,破发率仅有4%。在上述首日破发的143只新股中,科创板新股59只,北证新股48只,创业板新股36只,主板新股无破发。
弃购也是2022年新股市场一大关键词,比如令投资者印象深刻的半导体股纳芯微惨遭弃购。上市前,近四成网上中签散户选择弃购纳芯微,弃购金额高达7.78亿元,占该次网上发行总数872.35万股的38.76%,其网上弃购比例和弃购额刷新了A股历史。
“全面注册制下,新股发行价格较之前会有提高,一、二级市场价格缩小。增大机构的配置比例,有助于新股询价时,报价过高的现象,从而降低新股破发和弃购的比例。”某券商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该研究人士进一步指出,规定新增对机构的配置比例,也有助于增加A股市场机构化的比重。
此外,在首次公开发股中,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也中,完善超额配售选择权实施机制。新增市场重大变化情况下应对机制,允许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要求网下投资者缴纳一定数量保证金,明确投资者弃购数量较大可以二次配售。在其看来,这些政策也都有助于新股发行更加市场化。
此外,有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记者,尽管调整比例只有10%,但仍有助于增厚机构打新收益。
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原文标题为《全面注册制卸下主板“23倍市盈率”保险杠,打新规则还改了啥?》;以及每日经济新闻,原文标题为《全面注册制下主板回拨后比例上限从90%调至80%,为何能增厚机构打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