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了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并与副部长许宏才、朱忠明答记者问。
关于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点”,刘昆表示,加力主要提现在财政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和推动财力下沉。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财政部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关于现行减税降费等措施后续的一系列完善,朱忠明表示,2023年,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仍将对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将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尽快研究明确政策,抓好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关于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及重点领域,许宏才表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彩真不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合理安排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有关具体额度的安排,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会对外披露。
关于债务,刘昆表示,我国去年法定债务的负债率约为50%左右,在全世界、在经济界都是比较低的。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财政部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个底线守得住。
关于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刘昆表示,土地出让收入列地方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体。从全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情况看,有部分收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使用,约占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15%左右,去年虽然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影响是可控的。由于具体数据尚待决算才能确定,若按照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减收约2万亿元匡算,影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力约3000亿元。
刘昆强调,土地出让收入是毛收入,收入减少的同时,也会相应减少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因为收支之间是联动的,所以土地出让的收入下降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关于推动扩大消费,许宏才表示,财政部将从三方面用财政资源推动消费: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二是支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供给,让老百姓乐于消费;三是促进销售渠道和物流畅通,让老百姓方便消费。
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5场。我们荣幸地邀请到财政部部长刘昆先生为大家介绍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与刘部长一起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副部长是许宏才先生、朱忠明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刘昆先生介绍情况。
财政部部长 刘昆: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很高兴在全国两会前与大家面对面交流。首先,我代表财政部,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财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2022年财政工作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靠前实施各项财政政策,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0.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增长6.1%,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一是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加大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既扩大国内总需求,又将赤字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过去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为应对新的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落实落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推动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依法盘活用好专项债务结存限额5029亿元。财政宏观调控有力有效,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是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过去一年,我们把县区财政运行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尽最大努力稳固基层。全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9.71万亿元、增加1.42万亿元,增长17.1%。近五年累计,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40.66万亿元、年均增长8.4%,为基层“三保”提供有力保障。扩大直达范围,直达资金规模由2020年的1.7万亿元,扩大到去年的约4.1万亿元。总体看,县区财政运行平稳,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2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同比增长3.8%,有力保障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优化政策供给。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完善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四是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发挥转移支付、财税政策等作用,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实际种粮农民分三批发放补贴400亿元,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100亿元支持抗旱减灾保秋收。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继续增加。推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8.2%。
五是保基本、兜底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人民需要和财力可能,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冲击。加强重点民生支出保障,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分别增长5.5%、8.1%、17.8%、13.8%。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与2017年相比,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39.2%、62.4%,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
六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监督提质增效。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深推进财税改革,出台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严肃财经纪律,财政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财政部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刘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期,联合国及多家机构纷纷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预期,认为中国有充足的财政空间助力经济稳健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让市场充满期待。请问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加力点”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提高效能?谢谢。
刘昆:
谢谢您的提问。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取向、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加力点主要是三个: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涵盖内容很广,这里我想强调以下五项重点:
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让企业多减一些负担,增添更大的发展动力。
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政策组合工具,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党政机关继续过紧日子,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更好节用裕民。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教育、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
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
五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监控机制,拧紧财经纪律的“紧箍咒”。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谢谢。
路透社记者:
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保证抗疫支出和基建支出,叠加债务集中到期压力,一些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紧平衡状况。请问财政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刘昆:
您这个问题包含了不少小的问题在内,非常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想向各位记者朋友通报去年地方财政收支的情况。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地方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持续发力显效,今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地方财政状况预计逐步向好。
您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小的问题,我想一个一个来回答。
关于土地出让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列地方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体。从全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情况看,有部分收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使用,约占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15%左右,去年虽然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影响是可控的。由于具体数据尚待决算才能确定,若按照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减收约2万亿元匡算,影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力约3000亿元。我想说明一下,土地出让收入是毛收入,收入减少的同时,也会相应减少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我为什么专门说明一下这个情况,因为收支之间是联动的,所以它的收入下降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您谈到债务集中到期的压力问题。关于债务问题,我国去年法定债务的负债率约为50%左右。这个指标我相信您也知道,在全世界、在经济界都是比较低的。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是分布不均匀,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我们已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个底线我们守得住。
您还问到关于地方财政的平衡问题。2020年到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长2.5%,去年的情况是下降了2.1%。您刚才也说了它是下降的,是紧平衡的状态。去年下降2.1%,比十年的平均增幅是低了不少个百分点。但大家要知道,地方的财力和它本级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是一回事,地方40%左右的财力来自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过去三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年均增长了9.3%,我刚才在开始的时候介绍了五年的平均增长数,现在的增长数是近三年的,你可以看出来我们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不断在增长的。9.3%的增长幅度比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了6.8个百分点,这就有效弥补了本级收入的不足。从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看,过去三年地方财政支出平均增幅达到3.4%,所以,是紧平衡状态,但也是总量增加的状态。地方执行的情况是比较好的。谢谢您的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方面,财政资金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今年规模是否会增加?重点将投向哪些领域?您刚刚也提到说让资金早使用、早见效。谢谢。
刘昆:
这个问题请许宏才副部长来回答。
财政部副部长 许宏才: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6万亿元。其中,2022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过4万亿元,这当中包括预算安排的和依法盘活专项债限额空间这两个部分,支持约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发挥了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作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合理安排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有关具体额度的安排,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会对外披露。
记者朋友刚才还关心投向和领域的问题,2023年,我们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这些工作后续都会一并部署和安排,谢谢。
中国证券报记者:
不久前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17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处罚,我们感觉财政对社会审计的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财经纪律的红线越来越清晰。请问,财政部今年在严肃财经纪律方面有哪些具体考虑?谢谢。
财政部副部长 朱忠明:
感谢这位记者对财会监督工作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财会监督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强化财经纪律约束,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从构建财会监督体系、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搭建了财会监督的“四梁八柱”,对于推动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财政部将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立足财会监督主责,健全财会监督体系,硬化激励约束,对违反财经法规制度的行为零容忍,决不让财经纪律成为“稻草人”。
2023年,我们将开展财会监督的专项行动,重点在以下三个领域来发力:
第一个领域是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把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严肃查处财经领域违反中央宏观决策和治理调控要求、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违纪违规行为,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第二个领域是强化财经纪律的刚性约束,聚焦贯彻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加强基层“三保”等重点任务,加强制约监督,严肃财经纪律。
第三个领域是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将坚持强穿透、补漏洞、用重典、正风气,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的问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刚才这位记者也提到了,去年我们财政部门对17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处罚,这个处罚的数量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今年我们将继续强化这项工作,除财政部直接对35家会计师事务所、10家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检查外,还将组织全国各地的财政部门开展一定覆盖面的检查。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处罚,及时发布检查公告和典型案例,切实让财经纪律“长牙带电”,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刚才刘部长介绍了去年我国全国减税降费超4.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请问这些减税降费的“红包”今年如何延续又如何完善?谢谢。
刘昆:
关于减税降费的问题,还是请朱忠明副部长回答。
朱忠明:
好的。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及时果断实施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经济恢复向好。
回顾过去一年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力度大。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
二是发力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扩围加力提速,上半年即大头落地。全年存量留抵退税任务提前到二季度集中完成。各项优惠政策早出快出,尽早见效。
三是更协同。加强协调联动,接连推出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等一揽子政策,形成纾困合力。
减税降费政策直击了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把这个“肥”施到了企业发展的根上,减负纾困的效果比较明显。我们统计了一下,2022年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的负担下降了2.7%,刚才刘昆部长也通报了,去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至13.8%,剔除大规模留抵退税一次性因素影响以后,税负水平约在15%左右,企业的现金流增加了,发展活力增强了,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更足了。
2023年,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仍将对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尽快研究明确政策,抓好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一是落实落细现有政策。继续实施好已经明确的减税降费政策,扎扎实实把该减的税费减到位。同时,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二是优化完善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市场主体。
三是进一步增强政策精准性。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为微观主体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谢谢。
日本共同社记者:
从宏观经济的观点来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扩大内需,哪些政策特别重要?比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经终止,财政部将从哪些方面用财政政策资源来推动扩大消费?谢谢。
许宏才:
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生产生活的最终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前几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是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增速下滑。这也是经济增速有所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促进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还是靠消费,让消费尽快恢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大力提升消费信心,释放消费的潜力关键是解决好不敢消费、不便消费、不愿消费等突出问题,财政部门将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围绕更好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积极完善政策措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激发消费潜力,进一步支持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升级。
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依靠劳动创造收入。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消费潜能。
二是支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供给,让老百姓乐于消费。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激活市场需求潜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对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予以支持。对于购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降低部分优质消费品进口关税,推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
三是促进销售渠道和物流畅通,让老百姓方便消费。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县域消费扩容提质。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推动物流降本提效。谢谢!
中新社记者:
大家都很关心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您能不能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另外,这种财政收支形式会不会影响今年民生保障等重点支出?谢谢。
刘昆:
您问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问题。从今年的财政收支形势看,综合分析判断,我认为今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体现在财政收入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回升会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二是去年我们集中实施了留抵退税,去年的基数就相应偏低。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财政支出情况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加,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
虽然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我们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尽全力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用好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减负稳岗扩就业。支持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继续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的矛盾。
二是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在过去五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1万亿元的基础上,持续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多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保持在4%以上。刚才我也介绍了,近几年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一方面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一方面要保持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所以,这意味着我们过去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不断提高的。我们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三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支持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健全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我记得之前在这里开发布会,当时有一位记者问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情况,我回答说,无论在全国哪个地方,哪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都能够得到保障。现在,基本养老金能够按照当时说的得到保障。
五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谢谢。
陈文俊:
最后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
政府过紧日子既是应时之举,也是长久之计。中央财政如何落实好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
刘昆:
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财政工作指导方针。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紧”是通过提高资金的有效性来实现的。以中央为例,中央部门带头严格支出管理,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压减,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预算安排下降了2.1%。实际执行中下降了3.5%,把钱花在刀刃上,重点支出的保障反而是强化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这告诫我们,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而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要压减开支,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在财政的实践上,行政性费用、“三公”经费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减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所以说,我们在这方面“作文章”,保障了疫情三年来全国财政收支的平衡,把钱用在刀刃上,花出效果来,总体情况是好的。全国的财政保障情况并没有受到一些地方收入下降的影响。
财政部门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一是编紧预算。二是硬化执行。三是盘活存量。四是做好常态评估。
具体来说,我们将从严从紧编制预算,削减和取消低效无效支出,集中财力保障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们将把牢预算支出关口,从严控制部门预算追加调剂事项,除应急救灾等特殊事项外,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严禁超预算、超标准安排支出。
我们将及时清理收回结余资金,不让资金趴在账上睡觉。对结转资金较多的项目相应减少预算安排。
我们将按季评估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情况,强化评估结果应用。督促地方积极推进过紧日子评估体系建设,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谢谢!
陈文俊:
谢谢刘部长和两位副部长,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