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气候变化和微观个体影响之间,是市场看不见的手正在操弄着人类命运的方向盘。
上周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的2023年首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将完善动员充足“气候融资”的机制作为今年国内重点工作的关键之一。
两年前提出的气候融资概念越来越成为气候议题的“点金石”。
从概念看,这张金融试卷上包含了“减缓”和“适应”两道题。
根据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在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气候投融资主要包括优化能源结构、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及增加碳汇等减缓气候变化领域,以及加强气候适应基础能力建设和提高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领域适应能力的适应气候变化领域。
尽管还有人坚持认为气候变化只是一种西方视角的叙事,中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执牛耳者。
引领者
自从2020年9月“双碳” 目标提出后,国内气候投融资的相关建设明显加快,政策层面,中国成为引领全球气候投融资发展的主要力量。
2022年6月,中欧两大经济体“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发布了一份对比分析性文件——《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Common Ground Taxonomy,以下简称《目录》)。
《目录》对比欧盟出台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the EU taxonomy)以及中国出台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涉及减缓气候变化的部分,供全球各方制定可持续金融分类提供重要的参考文件,极大提高了绿色可持续活动的全球可比性以及兼容性。
“双碳”确立后,国内则马不停蹄地颁布政策,密集程度也是举世无双。
日期 |
文件 |
发布机构 |
文件意义 |
2020年10月 |
《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 |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 |
敲定气候投融资的定义,明确制订气候项目标准、完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建立气候绩效评价标准等任务 |
2021年12月 |
《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 |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等九部门
|
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提出申请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的标准,强调试点地方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以及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等重点任务。 |
2022年6月 |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
生态环境部等十七部门 |
全面描述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性社会 |
2022年8月 |
《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 |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 |
敲定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深圳市福田区等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 |
2023年2月 |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 |
最高人民法院 |
通过加强惩罚未能开展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环境信披的企业,以及违反绿色金融相关管理规定的机构等,引导市场资本以及机构参与气候投融资 |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梳理(作者整理)
市场数据同样支持这一结论。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报告2021》显示,中国绿债市场位居全球第二;2021年增幅领先于其他市场。
2021年,全球绿色债券年度发行量超过 5000亿美元(5130亿美元)。美国、中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绿色债券发行量分别为835亿美元、682亿美元和 633亿美元。中国从2020年的排名第四跃升至2021年第二位。
截至2021年底,中国累计绿债发行量为1992亿美元(近 1.3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3055亿美元)。中国绿债市场在2021年发行量增量领先于其他主要市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同比增幅为444亿美元(2863亿元人民币),即同比增速为186%。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增量排名其次,分别为332亿美元、285 亿美元和209亿美元。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根据这份报告,国内绿债的大部分资金流向了气候减缓(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领域,有一小部分流向气候适应项目。具体而言,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募集的88.3%投向了可再生能源、 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领域。其中,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募集资金增长了3.6倍至413亿美元(2664亿元人民币),占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整体募集资金(境内外)的60.6%。
资金缺口
政策对气候投融资的鼎力支持背后,是气候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的逻辑。
根据2023年2月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22)》,2022年全国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206.8万公顷,死亡失踪296人,直接经济损失2147.5亿元。
除此之外,2022年全国极端高温事件站次比1.51,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2022年还是自196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日数历史最少的年份。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旱涝、低温冻害、高温热害、 风雹等极端天气等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越来越高,其造成的损害会更加严重,为此,除了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等气候减缓手段之外,社会各界都需要为气候适应做充足准备。
为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尚需百亿级资金的支持。按照不同机构的估算,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资金规模都是百万亿人民币级别的,而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其中一部分,其余大部分资金都需要市场基金弥补。
预测机构 |
“双碳”目标资金缺口 |
预测期限 |
覆盖的行业范围 |
清华 |
174万亿 |
2020-2050年 |
低碳能源相关领域,不包括生态环保 |
高盛 |
104万亿 |
2021-2060年 |
低碳能源相关领域,不包括生态环保 |
中金 |
139万亿 |
2021-2060年 |
低碳能源相关领域,不包括生态环保 |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课题组 |
487万亿 |
2021-2050年 |
根据《绿色产业目录》中的211个领域确定,既包括低碳能源体系相关领域,也包括生态环保 |
不同机构对我国“双碳”目标估算的资金缺口
信息来源:《碳中和愿景下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课题组
机构实践
国内外已有不少金融机构正在探索气候投融资实践。根据华尔街见闻综合欧洲央行、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多份报告发现,在气候投融资做的比较好的金融机构具备以下特点:
- 构建气候相关的治理结构:金融机构可委任相关委员会负责气候相关事宜,负责气候相关事宜的团队人员需要具备充分的气候知识,并能协调涉及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部门工作等。薪酬委员会还可将金融机构的气候行动和成效与治理层的薪酬挂钩,夯实治理层的气候责任。
- 开展气候相关风险及机遇测试:金融机构可以开展气候情景测试,评估在不同情景设置下,气候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对金融机构运行和投资组合产生的财务影响,为此金融机构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其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敞口,为应对投资组合气候相关风险奠定基础。
- 参与外领先的气候投融资相关的倡议:例如净零排放资产管理人倡议(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净零排放资产所有人倡议(Net 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净零银行业联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部分倡议要求签署方设定投资组合层面的中长期“净零”目标,并为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相关活动提供有用的工具。
- 制定投资组合层面的气候目标:一般而言,较好的投资组合层面气候目标通常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实现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制在1.5℃”保持一致。
- 定期披露碳相关信息:按照TCFD建议(TCFD Recommendation),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目标和指标”四大模块,完整地披露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并通过定期披露投资组合层面的减碳数据展现其气候相关目标的完成情况。
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是个中翘楚。该公司负责管理挪威政府养老退休基金资产,在气候治理、战略制定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目前NBIM正在加大力度驱动投资组合以及被投企业实现“净零”转型。按照其在2022年发布的《2025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所有被投企业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并概述了NBIM在支持投资组合公司以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方面将采取的步骤,包括对股权组合中的被投企业按照1. 5°C和其他气候情景开展年度压力测试;将被投公司面临的气候风险和机会,包括价值链等因素纳入投资分析中;针对未能满足NBIM气候期望的被投企业,NBIM将反对董事的提名或连任、气候转型计划以及总裁的薪酬计划等。
而得益于建立较为完善的气候相关治理结构、顶层战略以及风险管理内部体系,工商银行也国内也表现得可圈可点。按照工商银行公开披露的《2022半年度社会责任——ESG与可持续金融专题报告》,该行在2022年上半年期间按照不同气候情景,建立气候转型及物理风险传导路径,分析气候风险对资产组合的影响,并要求相关人员在分析客户(项目)过程中纳入其环境表现。
在气候投融资成效方面,截止至2022年6月30日,工商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为34999亿元,余额居同业首位,其中余额前三位的产业分别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
一位不愿具名的ESG咨询人士对华尔街见闻建议,推动国内气候投融资建设需要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监管机构可以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提高气候投融资项目以及金融机构的匹配效率。
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理事会(ISSB)针对范围三的动态以及针对金融行业制定的碳核算标准——《全球金融业全球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PCAF)的更新动态可以成为参考。通过加强国内碳核算标准的国际适用性和一致性,可以为国内投资人投向海外气候相关项目,或者引进海外资金至国内的气候项目奠定量化、信任基础。
“对金融机构而言,建议金融机构的董事会以及相关委员会(例如风险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承担气候相关责任,规定每年需召开会议,定期回顾当年气候投融资行动以及制定下一年度气候投融资计划。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将其绿色投融资行动和成果与治理层或者管理层的薪酬进行挂钩,激励高管们关注机构的气候投融资行动。”上述人士如是说。
而在分析气候相关风险以及机遇过程中,金融机构还可以按照提出的气候情景开展情景分析,评估其投资组合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受到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适当减少气候风险敞口,降低投资组合的下行风险。
该人士还补充道,金融机构可以按照TCFD建议,定期披露其气候行动进展和成效,提高投资人对金融机构开展实质性的气候投融资的信息,增强投资人信心。
姚嘉骏对此文的复杂数据采集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