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风暴之始?从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看金融风险与应对【袁骏说1】

“袁骏说·全球宏观第一线”
《袁骏说》重磅来袭!立即订阅

【袁骏说1】美国银行业风暴之始?

从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看金融风险与应对

本期内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点击上方视频收看!

市场不停歇,宏观不缺席。欢迎来到「袁骏说·全球宏观第一线」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关于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的整个事件的梳理,以及对后续金融风险和市场的展望。我觉得这是一个中等危机级别的事件,一方面要理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严重性程度,另外一方面也是需要对后续的市场走势、金融风险应对做一些思考和展望。

那这就是今天想要跟大家讨论两个方面内容。如果大家在过去两天信息轰炸的情况底下,对硅谷银行这个事情比较了解的话,我建议可以跳过前面1/3的内容。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面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思考。

对于硅谷银行来说,可能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大家对这个银行并不是特别了解,但事实上硅谷银行在美国是声望比较高的一家银行,它连续5年都获得了福布斯“美国最佳银行”的称号。比较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是在事件爆发前的三天,也就是3月7号星期二,SVB硅谷银行在它的推特上面还非常高调地去宣传自己连续5年获得了“全美最佳银行”的称号。但是仅仅在此三天之后,这家银行就破产了。

在它破产之前,全美超过百家的卖方的券商里面,只有一家给出了一个卖出的评级,其他全都是买入评级,而且目标股价还非常得高。同时间从信用评级的角度来说,S&P(标准普尔)和Moody‘s都给的是A+的评级,这是和中国在同级别的一个非常高的评级。但是即使如此,这家银行也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破产了。

是什么使得这样一家银行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破产,严重性有多高?美国监管机构会如何应对?

内容概要

  • 硅谷银行是过去三年里第一家破产的银行,在此之前,它连续5年获得了福布斯“美国最佳银行”的称号,而且目标股价还非常高。同时间从信用评级的角度来说,标准普尔和穆迪都给出了A+评级。硅谷银行的成长到破产是一个典型的急速增长、极度繁荣到极快坠落的过程,它与硅谷科技、医药、互联网等一系列创新深度绑定。
  • 在美国可比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持有到期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第二是现金占整个存款的比例有多高。硅谷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冲击的风险是所有银行都有可能发生的。
  • 美国银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大的风险,这跟其账面上的债券组合的浮亏是很有关系的。在过去一年猛烈加息的这背景底下,浮亏的现象是普遍的。
  • 硅谷银行事件对市场造成了一系列冲击,最直接的就是硅谷的高科技企业、新兴创投企业、VC、PE基金等,其存款被冻结后面临现金流压力。
  • 硅谷银行身份特殊,虽然其在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不高,但在企业体系里的重要程度非常高。对于监管来说,这类企业要不要救?怎么救?
  • 重要的金融机构的破产往往是一场危机、一次衰退的重要先兆。这体现了体系内不管是企业界还是金融界,重要系统性爆点的可能性。
  • 北京时间3月13日晚23点30分,美联储将召开紧急会议讨论Discount rate,至于会议是否会对硅谷银行事件做出具体的安排和措施,本专栏将持续关注,并为投资者带来一线报告。

内容文稿

市场不停歇,宏观不缺席,欢迎来到「袁骏说·全球宏观第一线」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关于硅谷银行破产的全事件梳理,以及对后续金融风险和市场的展望。

我觉得这是一个中等危机级别的事件,一方面要理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严重性程度,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对后续的市场走势做一些思考。那这就是今天想要跟大家讨论的两方面内容。

如果大家在过去两天的信息轰炸中,对硅谷银行事情比较了解的话,我建议可以跳过前面1/3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思考。

对于硅谷银行来说,在事件发生之前,大家对这家银行并不是特别了解,但事实上硅谷银行在美国的声望是比较高的,它连续5年都获得了福布斯“美国最佳银行”的称号。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事件爆发前的三天,也就是3月7日星期二,SVB硅谷银行在推特上还非常高调地宣传自己连续5年获得了“全美最佳银行”的称号。但是仅仅在此三天之后,这家银行就破产了。

在它破产之前,全美超过百家的卖方券商里,只有一家给出了卖出评级,其他全都是买入评级,而且目标股价还非常高。同时间从信用评级的角度来说,标准普尔和穆迪都给出了A+评级。但即使如此,这家银行也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破产了。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家银行在短时间内破产,且破产的严重性究竟有多高?FDIC(美国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管机构,它在一份报告中总结,从过去2001年-2023年这23年的时间里,美国银行破产并不是一个少见的现象,总共有562家银行在过去的23年中破产,而且破产的高峰期在2008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超过400家银行破产。而过去这几年其实主要归功于QE,自从美国开启量化宽松之后,美国银行破产的数量就大大地减少。在过去这两年,2021年和2022年,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破产。

硅谷银行是过去3年里第一家破产的银行,破产规模在除2008-2011年之外的任何年份都是非常大的。在2008年的高峰期,美国破产的银行总资产达到了3700亿美金,这不包括雷曼,因为雷曼是投行,不属于FDIC监管下的机构。那在这里面破产最大的是华盛顿互惠银行,我们也叫WaMu,Washington Mutual。这家银行的资产规模是3000多亿美元,那当年的3700亿美元放到现在其实相当于大概8000亿美元的水平,因为美国的银行在QE之后的十几年中,资产规模增长了2-3倍。而这两千多亿的硅谷银行的破产,比起2008年当然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来说,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

硅谷银行的资产规模只是一个中等水平,在全美只排第16名。但是它对于整个创投生态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整个硅谷创投圈里的金融核心。这家银行已经运营了40多年,它的成长是和硅谷整个体系,科技、医药、互联网等一系列创新深度绑定,这跟它的商业模式有关,它有四大板块: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证券投行以及投资基金。这四个板块从VC、PE投资开始,通过投资基金和VC、PE共同成立GP,或者LP的方式去投资,进入到早期的创业公司。然后随着公司逐步地成长起来,赋予它商业银行的服务,进一步做大之后,再给予投行的服务。企业上市了,高管员工有钱了,给他配备私人银行服务,然后有二级市场交易的需要给他配备证券交易的服务。这就是四大板块联动的最佳效果。

这个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全世界所有银行都梦寐以求的。深度绑定了全球这几十年来最有生机、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硅谷这一批科创基金和企业,同时是满足了全生命周期里所有金融需求。所以它的商业模式使得它在硅谷里面有一个不可取代的核心位置。几乎所有的VC和PE基金以及被投企业,都普遍在SVB有账户,甚至是主账户。这个就是这家中等规模的银行的破产会在这么短时间里面引起了惊涛骇浪的原因。

既然如此重要,那硅谷银行为什么会落得今天这个田地呢?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急速增长、极度繁荣到极快坠落的过程。它最快发展的过程是在2020年、2021年那段时间,这两年是美联储量化宽松,光是基础货币就投放了近5万亿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资金极度放量的时期。

而在2021年,也是美国创投圈最繁荣的时期,大量的全球资金涌入了硅谷。传统来说,硅谷有两个投向,一是投硅谷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另一个方向是投中国的消费、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但在2021年,几乎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硅谷上面,而这些资金进入到了VC、PE基金,再投往了被投的企业,那这些资金也都不可能在短时间用掉的,因为这大部分是以营运资金这种投资的形式存在。所以他们就以存款的形式进入了他们的主要账户,也就SVB账户,硅谷银行账户。

这使得硅谷银行在2020年和2021年看到了史无前例的存款增长,过往也就是10-20%的存款增速,2020年同比增长65%,2021年同比增长了86%,两年时间从2019年到2021年增长了200%,而利润增速在2021年达到了48%。这个银行在过往是20-30%的增速,已经算很快了,但在2021年创造纪录的增速达到48%,所以股价也在2021年达到了历史高点。

但是风险和危机同期发生。这是由于它在短时间获得了巨量的存款,如何投出去?存款的成本是很低的,只有0.25%,但投出去是个大难题。因为2021年美国的贷款需求是比较低的,美国居民部门的腰包里装满了财政补贴的钱,然后企业也同样不太筹钱,尤其是硅谷银行的客户都是当时最有钱的一批主。所以说它的贷款的投向是比较少的,且它的贷款业务也比较单一,它不像其他商业银行,车贷、房贷、消费贷,SVB在这方面没有优势的。它的优势是服务于VC、PE的投资以及被投企业,给他们提供投资时候的过桥贷款,给这个企业和员工去提供私人银行服务。

所以在缺乏贷款投向的时候,客户都不缺钱的时候,它往哪里去投?在当时他做出了一个让他未来一年非常后悔的错误决定,就是大量购买了美国的国债和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这个决定在当时当然不能够算错,因为在当时投出去的这些固收资产确实产生了比较好的净利差。某种程度上这些固定利率的资产的购买也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决定。因为在美国固收市场里面有海量的不同的产品可以购买,你可以买不同企业,不同评级等级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固收衍生品,这也是很多固收投资者常做的一些操作。但是这家银行在传统上来说没有太多在二级市场债券上的投资经验,所以选择是比较保守的。

购买国债和MBS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信了美联储主席所说的通胀短期论,通胀在短期内会过去,美联储加息也是有限制的。所以它买的是利率债,而这个利率债是怎样的构成呢?对于一家美国银行来说,它的债券投资会分成两类,一类叫做可售投资,一类叫做持有到期。两者的区别就是可售投资以市值计价,而持有到期以成本计价的。一般来说可售资产久期都较短,对于SVB来说就是久期3.6年,收益率1.4%。而持有到期成本计价这一批投资包括了一些长久期的MBS,整个平均久期是6.2年,收益率1.9%,所以综合下来大概是1.7%的收益率,比起存款有1.5%的净息差。这对于银行来说是比较正常、比较好的一个情况。

但是这一切在2022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2022年由于美联储的猛烈加息,一年时间里面从0%加到4.25-4.5%的水平,使得成本端快速上升,负债成本伴随着整个存款利率的上升,到2022年的年底,基本上就4-5%的存款利率全年拉平,也是接近3%的一个利率水平。所以这使得他的债券投资出现了一个1%-2%的负息差。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如果大部分资产都是负息差的话,大家可以想象这个银行经营的利润将变成一个负数,整个经营的压力会变得山大。SVB有57%的资产是债券投资,其中43%是持有到期的成本计价。这个状况其实在美国银行体系里面已经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它面临的第二个冲击就是客户端,硅谷的这些企业和基金在2022年也面临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在2022年VC和PE的投资规模普遍同比下滑了60%以上,而他们投出去的企业市值或者没上市的估值普遍也下跌了60-70%。有些企业现金流、盈利比较弱的,跌了80-90%的都有。那些创投企业,也就是SVB的另外一批主要客户的现金,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消耗。

这反映在SVB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存款在2022年开始出现明显下滑。这家银行在2022年已经开始面临了两个越来越大的挑战,在2023年根本没有变得更加轻松,这两大挑战就是经营上的损失以及流动性上的压力。因为企业也好,基金也好,都在不断地去提现他们在账面上的现金,所以这个恶化是螺旋式的快速恶化。

从1月19日硅谷银行公布业绩开始,市场已经意识到它资产负债表上的压力。2月份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点,市场从预期联储加息有限,年中就要开始降息,到由于非农数据CPI数据开始转变为对于美联储的终端利率抬得更高,而且保持高利率时间更长,这叫higher for longer。在这样的预期下,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市场开始大面积地抛售美国国债,使得利率一波冲高,那对于硅谷银行来说冲击就更加巨大。所以它在2月、3月这段时间里面,卖出了总计287亿美元的可售资产,其中的210亿美元实现了18亿美元的亏损。在公告里面,它宣称要通过股票融资融22亿美元来补充资本金。那公告增发了之后,3月9日就开始了一批基金的挤兑。

其实在公告发行之前,市场已经有消息,它面临着100亿美元存款的提现要求。而在3月9日开始,随着一系列大的基金,Peter Thiel的founders fund等顶级VC基金,都建议他们的客户、被投企业提出在SVB的存款。这一批挤兑在24小时之内达到了420亿美元。所以两者加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它面临着一个将近600亿美金的挤兑的要求,这已经超出了存款的1/3,这一些对于流动性的打击根本没有办法应对。所以仅仅在又过了24小时之后,3月10日,就宣布破产。在48小时内,一家评级非常高,全市场非常看好的一家优质银行,就从正常经营到破产。这家银行可以说是美联储猛烈紧缩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是其他银行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分析,就是把这些美国可比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的部分列出来。我觉得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持有到期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因为在债券组合里面,可售资产是市值计价的,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损益上面是已经看得到的。但是持有到期这部分是一个大雷,这里面是成本计价的。而几乎所有银行在过去0利率时代买的债,到现在肯定都是亏损的了。这个比例有多大?

第二是现金占整个存款的比例有多高。这两个数字大家一看,在最左边的SVB,它的持有到期占总资产的规模是比较银行里面最高的43%。一个可比的银行就是这家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股票代码FRC,这个银行的持有到期占总资产只有13%,和美国其他的商行基本差不多。无论是Citi Bank,WELLS FARGO还是JPMorgan,他们的持有到期占总资产也只是在10-20%左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这里面还列了另外两家银行,Morgan Stanley和Goldman。这两家银行的商业模式和资产负债表显然和商行是不一样的。对于高盛来说,它完全没有持有到期,所有的债券组合都是可交易的。然后摩根士丹利的持有到期也是比较低,只有7%。而同时间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投行都是比较少的储蓄的,所以他们的现金比率都很高,高盛是高达37%。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现在你拿这个现金可以存到美联储的逆回购的账上,可以获得无风险的隔夜4. 5%的利息。所以现金比率越高,既安全且划算。

那对于其他商行来说,他们的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普遍在2%左右的。无论是地区银行,FRC第一共和,还是说JPMorgan,Citi Bank这些都是在2%左右。一般来说银行不需要保持太高的现金比率,因为没有挤兑的风险情况底下,它当然是去投出去比较好了。在历史上倒挂那么久那么深的局面,实际上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这些商行也没有拿过很高的现金比率。

而SVB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已经算是比较保守的,8%的现金对存款比率,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是因为2022年它已经面临了连续的存款提现,所以需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现金比率,这是它已经面临一定的流动性压力所做的选择。但是在面临30%以上的存款都在短时间里面被要求计提的话,这8%的现金根本不够用,甚至卖掉了账上的可售资产也不够。所以它面临的流动性冲击的风险是所有银行都有可能发生的。

那美国银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大的风险,这跟它账面上的债券组合的浮亏是很有关系的。这张图是FDIC的整理出来的资料。美国银行业上从来没有过如此巨大规模的浮亏,这个浮亏在2022年底达到了6200亿美金。在上一次美国银行业危机的时候,这个数字是非常小的,因为在当时主要的风险爆点在信用衍生品上,而美联储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降息了,2008年更是把利息降到了零,所以债券是大涨的。所以他们手上持有的债券,在2008年危机的时候,浮亏都是很小的。

而在更早的时候,80年代、90年代利息很高的时候,资产规模也没有那么大。美国银行业这十几年因为QE,整个资产规模上涨的幅度,是过去任何一个年代不可相比的。所以现在的浮亏的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但这个浮亏算大吗?如果跟美联储去比的话,也不算大。美联储上面同样拿着国债和MBS,高峰期9万亿的资产现在到了8.3万亿,但仍然是一个很巨额的一个数字。它上面的浮亏是以万亿美金为级别的。那这样的一个亏损算是个例吗?根本不算。在发达国家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澳洲央行,他因为是市值计价的,所以他已经负资产了。在他的公开的这个资产负债表上已经是负资产了。所以这是在发达国家一个普遍的一个情况。在这种过去一年猛烈加息的这背景底下,央行也好,银行也好,都是一个普遍的浮亏。那这个浮亏它只是一个账面数字,它只要不卖掉这些债券,它就不会实现亏损,就不会对它的资本金有实质的冲击。然后对于央行来说,更加不用担心,他只要印钱,啥事都没有了。然后对于这些银行来说,只要这个利息终会有一天降到低水平的话,这些浮亏就会消失,甚至变成浮影。

所以说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是我们第一天才知道的,它一直存在,所有的银行、央行都心知肚明。但是如果发生挤兑的情况底下,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很严重,因为发生挤兑的时候,就像前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现金兑存款的比率,他是完全不足以去应对挤兑的。100个客户里面有两家出来提走所有的存款,这个银行就要出问题了,所以他必须得卖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不卖不行,但越卖就越亏。资本金受到冲击,就要出去发新股去融资,然后资本市场就会抛售你的股票,然后就会陷入流动性和资产减值双重打击造成破产。

这个可能是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这样的难题发生在任何一家银行上面都可能是致命的。这个问题不触碰没有大碍,天下平安,一旦触碰就可能闪崩似的破产。所以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关注的点。硅谷银行的破产也给市场敲醒了警钟。

而银行业的流动性压力怎样观测?有很多不同的指标,但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美联储的贴现窗口被动用了多少。这个指标我很久没有看过了,可以说自从Q1之后,我们都可以不太关注这个数字。但是在2008年,我当时经历了那场危机里面,贴现窗口是被极大的使用了。

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美联储的贴现窗口,也就是美联储借钱给银行的规模,这个窗口一般是不会动用的,因为银行如果去找美联储借钱,那基本就是向大家宣告流动性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所以一般来说,但凡能够在市场中借到钱,都不会找美联储。所以这个数字,这条蓝线在绝大部分时间都在0的。2008年的时候一把冲高到1500亿,然后在2020年,也就3月份疫情爆发的时候也是冲高了一把,冲到了500亿的水平。对于联储加息来说,跟这个是没什么关系的。大家可以看到,这条红线是美联储贴现窗口的贷款利率,其实也就是每次加息的上限。比方说像现在下限4.5%,大家可以借钱给美联储的利率,而贴现窗口是4.75%,这个数字的上限就是美联储借钱给银行的利率,那这个利率在2016-2018年的加息周期中不断上升,但对于市场来说,贴现窗口是没有被动用过的,但是2022年贴现窗口已经在逐步地被动用了,而且在2022年的年底其实有一波大规模的使用,美联储借出去了150亿美金。

我猜想,可能硅谷银行已经动用过美联储的贴现窗口了,它最后已经要破产了,不会不动用的,很有可能12月已经用过了。但问题是以4.75%的利率借进来,但资产是从美国财政部买的,1.7%的收益率,还是亏3%,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够久做的,久做这个银行还是得破产,而且美联储借出去的钱也是有限额的,所以大概率这条路也走不下去了,最终只能够走上破产这条路。

硅谷银行事件后续将怎样演变呢?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关于清算的测算,这对所有储户、企业和基金都很重要。从2022年底的财报上可以看到,硅谷银行现金138亿美元,可售的债券组合287亿美元,这个其中已经卖掉了大部分210亿美元,亏损是8.5%。持有到期的债券有900多亿美元,从久期、成本以及当前市场国债和MBS利率大家可以算得出来,我们估算亏损大概在15%左右,另外还有740亿美元的贷款,这就是资产的绝大部分了。

存款是1700亿美元,将现金和可售持有到期债券按照它的亏损去计算,基本上可以覆盖68%的总存款。换句话说,接近七成的存款是可以通过现金和债券清仓覆盖的。而清仓美债和MBS这些流动性非常高的高质量资产,可以说以周为单位,最多一个月就全部清干净了。所以对于这些储户来说,70%的钱是拿得回来的。

那对于贷款部分来说,这740亿美元的贷款如果能够收成7成的话,基本也就能够把剩余的存款都覆盖掉了,即全额兑付。所以说这样的一个结果,对于这些做distress的基金也是可以算得出来的。所以现在有个别做这种不良资产的基金已经提出来,以6成价格向储户收购存款权。对于现在的基金和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的现金流的压力是短暂的,这是一个扰动,是对现金流的一个比较大的扰动。但这个陷阱还是收得回来,而且有可能收回8-9成,甚至全额收回来,当然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7成应该是收得回来的,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但是对于SVB的债权人和股权人来说,基本是清零的,在这个清算的过程中,存款是优先级最高的,然后是一级债、二级债,最后到股权。还有没有其他隐藏的风险?老实说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什么表外或者其他隐藏的资产的窟窿,而且这家银行的衍生品做得非常少,和其他银行的牵连关系较小,所以隐藏的风险暂时还看不到。

这个事件对于市场有一系列的直接冲击,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硅谷现在的高科技企业,新兴的创投企业、VC、PE基金等,他们存款被冻结之后面临的是现金流压力。第二则是中小型银行,尤其是加州的地区性银行,刚才我们前面讲的第一共和银行、First State Bank等银行,这个表上大概10-20家银行,是目前对冲基金做空的主要目标。这些银行都是有问题的,而且我还看到一些未上市的银行,其实都有挤兑风险,且正在发生。那这一些银行在看到了硅谷银行光速破产的情况下,从其自身安全考虑来说,最自然的选择也是要把钱提出来,然后转到大型的银行里。

那所以这个问题就来了,现在企业和中小银行都面临这个事件的打击,监管要不要救?如果救怎么去救?救的理由其实很充分,因为这是一个金融核心的崩塌,使得整条金融链条产生了一系列很重要的打击。对于大量的,尤其在加州的中小企业,最有活力的创投企业的打击是很巨大的。而加州甚至美国地区性的中小银行都面临着接连倒闭的风险。如果不救,下一个银行可能就在明天倒下。如果救,怎么救?会不会有白马骑士出现?现在硅谷银行旗下投行已经开始组团去收购母公司了,这是一个,而我觉得很多基金都希望一方面能够保留这么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同时也不至于使得自己的投资、融资、募资受到如此大的冲击。现在市场呼声非常高,因为这家银行虽然规模不算特别大,可它背后的投资者以及企业的客户都是话语权很高的一批机构。

这一批机构正在给政府、美联储、央行等监管机构很大的压力,现在已经有一批300多家基金联署希望监管来拯救SVB,但监管目前还没有出台拯救SVB的方式,怎么样去担保更多的存款是大家希望看到的,这里面FDIC可能会承担更大的职责,去担保更多的存款,给市场信心,避免更多挤兑。那对于市场来说,我觉得这个冲击是不可低估的,这个bottom line不是一个系统性风险,它不会造成个系统性危机,因为这家银行,老实说它连系统性重要的边儿都没有沾上,它的资产规模,在整个银行业、金融业里的位置都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重要。但是它和创投企业、VC、PE基金的关联又是千丝万缕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一次事件给美国监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果一家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大,但在企业体系里的重要性非常大,这是不是又构成了新的一种系统性重要的定义,需不需要去救它?这是一个很大的辩论。其次对于市场来说,还处在一个混沌状态,对冲基金还在很积极的做空相关的银行股和科技股。现金流和盈利比较弱的一些新兴上市公司,在去年已经被血洗过一波了,今年刚刚回血,但可能面临再度重创。还有大家可能更加需要中长期担忧的是美国银行业怎么样去面对现在债券市场有6200亿美元的浮亏,对于融资能力和信心比较弱的企业怎样度过这段时间,市场悲观情绪还在蔓延。那对于整个经济和影响来说,我觉得这个影响也非常非常致命的。

金融业和科技业去年已经在下行周期了,今年随着AI、Chat GPT有希望能够走出下行周期。但市场其实看得出来,各种宏观数据都已经指向了衰退。某种程度上,SVB的破产可能是第一个先兆。这有点像2008年的时候,2007年时New century、Country Y都已经出现问题,然后接踵破产,这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先兆。重要的金融机构的破产往往是一场危机、一次衰退的很重要的先兆。这体现了体系内不管是企业界还是金融界,重要系统性爆点的可能性。在这里面,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现在的当家人耶伦和鲍威尔都是经历过危机的,过往的行动速度也非常之快,所以他们是否认定现在的情况是一个系统性风险,而相应的放缓或者停止加息,甚至减息。个人认为,之后的市场会持续动荡,偏悲观再乐观,先下跌再上升,这种拐点是有可能的。一些重要的出发点,从最新看到的新闻来说,现在时间是3月12日周日晚,我们看到的新闻就是这样。耶伦已经说了,正在努力的工作去试图解决SVB破产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但暂时不考虑拯救这家银行,主要的目的还是拯救储户。而美联储也宣布在礼拜一3月13日美国时间11点半,也就我们晚上的时间11点半召集一个紧急会议来讨论有关discount rate,我前面也说了,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里面的是拯救银行,给银行借钱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那美联储在这次讨论上会不会讨论SVB,以及怎样考虑未来的利率走势,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后续我们也会跟大家持续追踪市场上面的一些重要的发展路径,然后也会和大家讨论更中长期的一些趋势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这个专栏的核心内容。


市场不停歇,宏观不缺席。在现在这个时代,在我们面临的全球化的逆转、货币的紧缩,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宏观面的冲击和动荡,使得市场在微观面、中观面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冲击。这些都是我们专栏将要去分享的内容。

我觉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慢主线,中长期的主线,宏观投资的主线如何延伸、调整、反转。然后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就像你看到一条河流蜿蜒前行,在某个时候可能会变成一道瀑布,直线向下,也有可能汇入大海,一马平川。不同的路径要求我们必须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让自己这艘船能够适应这条河流的变化。这是我理解的宏观主线对于投资的意义,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阶段性总结、回顾,以及考虑央行和市场的分歧与修正,才能够有效地调整好投资主线。

第二个内容是快更新。我们对于可以前瞻的、可以预计的、市场有影响力的事件和数据可以做前瞻和解读。比方说美联储的会议、非农数据、CPI。但对于一些事前没办法预测的,例如硅谷银行的破产、欧洲的主权债务、日本央行如何退出宽松等问题,这些重大事件如果发生,我们会随时讨论对市场有何冲击。所以我觉得这一个专栏,这个报告会适合哪些读者,我不敢妄言,但有可能对几类读者比较有用:

一类是专业投资者,如果您关注全球宏观主线的变化影响,对海外经济通胀走势比较敏感,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投资时分析一些贝塔的影响,不管是股市、债券、外汇还是大宗商品,可能都会受到海外市场贝塔的影响,那这一些信息可能对您有帮助。

第二类是个人投资者,如果希望及时了解全球投资的趋势,通过对宏观经济重要事件和市场重大变化的分析,找到一些方向,寻找一些机会,不管是做多还是做空,我希望这份报告有所帮助。

还有一些朋友,可能不一定以投资为主业,但也会对投资世界比较好奇,想要更多深入理解全球宏观对于政治、经济、金融、社会的影响,因为这里面是非常复杂的。我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2年的欧债危机,2015-2016年的股灾和后来人民币汇改等事件,并都在第一线做投资和交易,我所在的机构和交易部门也都是创记录的盈利部门。对于在宏观剧变中如何转危为机,我有独特的心得和体会。这类事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总有草蛇灰线的脉络可以追逐。我希望能够和大家去分享这一些事件和感受。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我是袁骏。我们下一讲再见,谢谢。

袁骏说:全球宏观第一线

华尔街见闻特邀晟元全球投资基金创始人、历经多轮危机牛熊的资深传奇交易员袁骏,推出年度专栏「袁骏说·全球宏观第一线」,以平均每周一期或更多的视频报告的形式,梳理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热点主线。

面对纷繁的宏观变局和市场现象,袁骏将用他近二十年的全球宏观交易经验,结合第一线的投资思考,给你带来及时、真实和最重要的市场关注点以及逻辑主线,值得你花时间阅读判断,对投资工作或有不少裨益。

在未来的1年时间里,专栏至少更新50期视频内容,4场直播/线上互动问答,1场线下课程(含活动交流)

欢迎关注全球宏观主线的变化,希望深入了解全球投资大势,有志于修炼FICC金融基本功的你订阅专栏,加入学习,一起成为更好的全球宏观观察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