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出口数据大超市场预期,引发广泛讨论,其中不乏一些理解误区。本文重点挑选四个常见问题,对其产生误解的原因、逻辑进行梳理。
误区一:利用集装箱运价判断出口
集装箱运价与出口之间并没有稳定的对应关系。目前市场上采用集装箱运价判断出口的逻辑是:
在集装箱船供给短期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运价的变动更多的是受需求的影响,当需求上升时,运价也会跟随上涨,反之则反。
并且目前常用的集装箱运价指标——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与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都是周度更新,与出口数据相比频率更高。
不过从CCFI同比与出口金额(美元计)同比之间的走势来看,二者的对应关系并不稳定。原因在于虽然集装箱船的生产周期相对偏长(2-3年),但是船运公司可以通过加密航线、提高船速、加快周转等方式提高运力,所以前面提到的“运价更多受需求影响”的假设便难再成立。
这点从CCFI与出口同比增速的相关性也能看出,近年来二者的性关系明显下降,当前已经降至36%。
事实上,当前集装箱运价更多的受到供给端的影响。2020年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同比在2月探底之后开始逐步回升,2021年4月累计同比增速基本回归至正常水平,并未出现异常增长现象。
而在此期间,CCFI同比增速大幅攀升,最高达到243%,明显高于历史中枢(过往CCFI同比呈现周期性小幅震荡状态,增速在正负30%范围内)。这种异常增长显然不是主要由需求端引起的,而是由供给端造成的。
这一时期,受疫情影响,海外主要港口运输系统紊乱,造成大量集装箱船堆积港口,全球集装箱班轮的准班率由之前的70%下降至不到20%,集装箱船的运力大大下降,从而大幅推升了运价。
供给对于运价的影响可能还会持续至少两年。由于2020-2021年运价的大幅攀升,集装箱货运公司加大了对于集装箱船的采购,造成集装箱船在手订单快速增加,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集装箱船2-3年的生产交付周期推断,2020-2021年采购的集装箱船将会在2023-2024年逐步交付。
世界大型综合船舶服务公司克拉克森(Clarksons)预计2023、2024年交付的集装箱船将分别达到2MTEU和2.4MTEU,较2021增加约1倍以上。
集装箱船的供给或将出现过剩现象,要想维持运价,班轮公司只能采用减少航线、降低航速、提高闲置比例等方式减少运力。容易船期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亚洲到北美/欧地航线停航数较2月增加了29条。
因此,未来两年在集装箱船大量交付的情况下,供给都会是影响运价的主要因素,通过运价来判断出口的准确度仍会较低。
误区二:利用工业出口交货值判断出口
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与出口的背离时常发生。
所谓的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本期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目前市场采用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判断出口的逻辑是:公布部门不同、时间不同,可以交叉验证。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是由国家统计局公布(一般是随工业增加值一起公布),而进出口数据是由海关总署公布,并且前者的公布时间一般会晚于后者。从二者的同比变动来看,相关性确实很强(相关性在89%左右)。
不过背离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例如2020年9月,出口同比增速升至9.35%,而工业企业交货值同比则降为-1.8%。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方式1,我们发现报告期、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二者背离的主要原因。
报告期不同: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为本期生产、本期交给外贸经营部门或自营出口的产品价值。而海关统计的出口值为本期出口的产品总值,不一定是本期生产的。
统计范围不同:出口交货值统计的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而出口则是统计所有对外贸易单位;另外出口交货值中也包括工业企业出售给外贸公司的产品产值,但是外贸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内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计算方法不同:出口交货值中,对来料加工产品只计算加工费,而出口总值则按出口产品全价计算。
价格不同:出口交货值中,交给外贸经营部门的产品是按照外贸经营部门的收购价格计算,而出口总值按照离岸价格计算。
因此,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与出口总值之间虽然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也会因为报告期、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价格等方面的不同而出现差异较大甚至背离的情况。
误区三:利用进口国进口情况判断出口
进口国从中国进口与中国向进口国出口的稳定关系在2018年后出现调整。
2018年之前,美国从中国进口金额与中国向美国出口金额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差额关系。平均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金额高于中国向美国出口金额约在60-70亿美元左右。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其一,进出口价值统计口径不同。中国使用“船上交货”(FOB)计算出口货物价值,而美国使用海关价值(CV)计算进口,这其中增加了运费、保险费等费用。
其二,转口贸易统计存在差异。例如一些转口商品,从中国出口到中转地简单包装后再出口至美国,中国出口计为中转地,而美国则按照原产地原则计为中国。
其三,统计时点存在差异。由于中美两国相距较远,从中国出口货物到进口到美国可能需要13-40天左右,所以在月度进出口方面也会存在差异。
另外汇率的波动也是一个原因。不过中美进出口之间这种相对平稳的关系在2018年之后逐渐消失。
中国出口美国金额开始逐步大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金额。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变化是由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
因此,2018年之后,从进口国进口情况判断中国的出口也变得不再准确。
误区四:利用韩国、越南出口数据预测出口
由于我国与韩国、越南出口结构存在差异,并不能通过与韩国、越南简单类比来预测中国出口增速。
3月韩国出口同比下降13.6%,越南同比下降13.2%,而我国同期上涨14.8%,显著优于韩国、越南出口。目前市场通过韩国、越南出口数据预测中国出口的逻辑如下:
其一,中国与韩国、越南出口增速相关性较高,走势较为相似。剔出春节效应,中国与韩国出口增速相关系数为72%,与越南出口增速相关系数为44%。
其二,中国与韩国、越南出口商品有重叠。例如我国与韩国均出口汽车(含配件)、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等),且在出口结构中占有一定比重;我国与越南出口结构中,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均占有较高比重。
其三,韩国、越南出口数据公布时间早于我国。韩国、越南当月进出口数据一般下月初公布,而我国在下月中旬公布,这为简单类比预测提供了前提条件。
尽管我国与韩国、越南出口商品有重叠,但出口结构仍有较大区别,进而导致出口增速有所差别。相较来看,韩国与越南出口结构较为单一,单个商品占比过高。
3月韩国出口结构中,半导体占比15.6%,同比下降34.5%,拖累韩国出口下降7.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国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所占比重较低,仅为2.2%。
3月越南出口结构中,电脑手机(含配件)共占比28.8%,而电子零件、电脑及备件同比下降7.8%,电话及零配件同比下降35.6%,共同拖累越南出口下降7.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国电脑手机(含配件)占比相对较低,仅为7.9%,同比下降对出口拖累较小。
与韩国、越南相比,我国产业链较为齐全,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不易出现类似韩国、越南的出口集聚现象。
因此,出口结构的较大差异下,用韩国和越南出口数据预测中国出口难免出现大幅预测偏差。
本文作者:孙付、丁俊菘,来源:华西证券,原文标题:《关于出口的几个常见理解误区》,原文有删减
孙付SAC持证编号:S11205200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