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蚂蚁1亿种树真能挡住沙尘暴吗?  

树林也许会有雾,但你知道的,雾中也会有树林。——汉内莱.霍维

前NASA数据科学家张弓展示着一张卫星图,绿色区域标记过去几十年中,地球植被恢复最快的土地。他骄傲地表示,其中最醒目的一片绿色就是中国。

张弓不仅在中国数过树,也数过欧洲和非洲的树,通过卫星俯瞰地球的褐色伤疤如何被人类的种植行为抚平。

“我们每种一棵树,就为这片土地添加了一道纹理,人在大地上的规划是横平竖直的,自然会添加它的色彩,形成树种生长的趋势,正是人类和自然一起配合,大地上才有了这些绿色。”张弓用诗意的语言来传达“种树”的意义。

4月22日,蚂蚁森林的“春种”则在实际行动层面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平添了几抹新绿:4.4万棵沙地云杉。

蚂蚁集团宣布将在三年内再捐资1亿元,用于当地林草生态的修复保护、沙化土地的治理。据蚂蚁集团可持续绿色公益部总经理蒋琤介绍,2016年至今蚂蚁森林已在全国种树4亿多棵,约一半种在了内蒙古。

然而,当“内蒙”和“沙地”两个词并列出现,似乎同时也指向了可持续发展这盘磁带的B面:刚刚横扫过中国的沙尘暴。公众不禁要问:蚂蚁森林在北方参与修复的绿色屏障,真的可以阻挡漫漫黄沙吗?

沙尘源治理

科学为沙尘暴的成因提供了解释。“冷空气剧烈活动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源则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国家林草局规划院荒漠化监测处处长孙涛对华尔街见闻解释,“从动力条件看,有可能从2021年开始又进入了冷空气活跃期,造成沙尘暴增加,而局地热力条件也是人类不能控制的,地面的尘土有上升的过程,太阳晒下来首先是地面升温快,空气往上流动,产生上下流动循环的过程,容易将地面的沙尘带到高空中,这就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孙涛表示,三个成因中仅有沙尘源是可以通过人类活动进行干扰的要素。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修复工程,以及蚂蚁森林等生态类公益项目,其实都是在进行沙尘源的治理。

“容易导致沙尘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活动,比如说耕地和工矿建设,每年春季的时候,3、4、5月份有些地要翻地播种,把地下细微层里面翻到地表之上,去年冬天和现在的春天都没有下雨,干燥加剧了沙尘。”孙涛对华尔街见闻介绍道。

据悉,在沙尘源的治理方面,国家发布了《全国防沙治沙方案》,不仅仅是林草部门,山水林天湖草沙各个部门都在协同治理,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荒漠生态系统修复和植树种草固沙。

“沙尘源区大多是裸露的尘土,要阻止这些尘土被风吹走,可行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植被、固土。植被对防治土壤风蚀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沙生植物,由于根系发达,固沙能力强,水分蒸发少,在旱地容易存活。通过在沙尘源区植树种草,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的释尘量和地表风速,阻止沙化土地扩张,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孙涛告诉华尔街见闻。

据内蒙古林草局统计,自2016年在内蒙古种下第一棵梭梭树开始,蚂蚁森林为内蒙古各地的生态治理累计捐资超过10亿元。在内蒙古9个盟市的35个旗县区里,共计2亿多棵树已经种下,总面积超过200万亩。

“在荒漠区进行造林种草并不会减少沙尘的次数,但是会降低沙尘的影响程度,让空气中更少一点沙尘,因为地面有植被、树根,沙尘更不容易起来,降低危害的程度。”孙涛如是说。

生态共生

张弓告诉华尔街见闻,最初了解到蚂蚁森林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心里第一个产生的问题是“它是不是能够可持续?”

“我们当年在全球范围做了很多事,发现都不可持续。一个生态系统破坏很容易,但是进入一个新的生态位却很困难,不仅包括种,也包括如何经营,当我看到在沙漠里面打一个钻,直接在里面插上树苗,我也怀疑过树苗是否能够存活。”张弓坦言道。

然而,在蚂蚁森林的项目地,他表示自己看到的不仅是树,还是在区域内形成的人和自然的新的关系。“比如说用户们通过低碳行为在线上收集能量,通过蚂蚁捐赠推动线下种植,而当一片梭梭林建立了林下植被,苁蓉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就形成了老乡可以获益的价值链,人可以在链条中不断推动一种更好的生态关系。”

内蒙古阿拉善花棒种植户梁存新从2017年开始参与蚂蚁森林的种植,累积种植面积接近5万亩、200多万株。“我从小在沙漠里生活,对沙情很了解,现在一天能拿到差不多200元。”他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作为蚂蚁森林APP的用户,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刘双明已经贡献了2000棵树,种树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蚂蚁森林于2016年8月上线,内置于支付宝客户端中。用户通过步行、使用支付宝做一些线上支付,如缴纳生活费用、购置线上电影票等,就可以得到能量。从前端界面来看,线上积攒的这些能量会被视作树的养料,达到一定数额后,用户便可以领取树苗,并获得一张编号唯一的植树证书,而在后端,就有一棵树在线下被种植。

“每天我都在坚持产生蚂蚁森林的能量,现在支付宝的好友大概是400多个人,每天早上通过技能卡收他们的能量,每天早上可以收两三公斤左右,另一方面是通过自己的低碳生活,比如骑自行车、跳绳、运动,还有钉钉上的无纸化办公等方式来收集能量。”

而在《碳路森林》导演、资深记者周轶君看来,蚂蚁森林的这种模式在国际上也是罕见、富有创意的。“除了蚂蚁森林以外,我还采访过国际上的一些组织,的确也有一些项目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来促进减排,比如在欧洲的超市购物,有时单据上会显示一件物品的碳排放,用这种方式来推动每个人消费意识的改变,但是没有哪个项目是像蚂蚁森林这样打通整个生活的环节,虽然联合国自己也做了一个平台,希望普通人通过碳排放的意识去改变生活,但是活跃量非常低。”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