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版QE要来了?美财政部季度发债规模再次持平,但意外宣布明年回购

美国财政部同时公布,可能最早8月适度增加发债规模,比交易商预期时间提前。财政部明年将启动二十年来首次定期回购旧券项目,称旨在加强债市流动性、减少现金余额和债券发行波动,无意明显改变债券总体的久期状况。

在债务上限的压力下,美国财政部连续第三次公布的季度期间内长期债券标售规模保持不变,和交易商的预期规模一致。令市场意外的是,财政部同时公布,将从2024年、即明年的某个时候开始回购原有的证券。

美东时间5月3日周三,财政部公布,将发债960亿美元,额度和去年11月和今年2月的前两季再融资规模相同,其他较长期债券的发行节奏也保持稳定。按周三公布的计划,最新一批发债将为今年5月15日到期的约752亿美元债券再融资,还将向私人投资者募集新增资金约208亿美元。

具体的发债计划是:5月9日,财政部将发行400亿美元3年期债券,5月10日发行350亿美元10年期债券,5月11日发行210亿美元30年期债券。

同时,财政部表示,可能最早8月就适度增加标售债券的规模。媒体指出,这一时间比很多交易商预期的提前。财政部声明称:

“基于对中长期借款需求的预测,财政部可能需要在今年晚些时候适度增加招标规模,最早可能会在2023年8月公告再融资时。”

本次财政部公布的通胀保值债券(TIPS)发售规模也和前一季度持平。但财政部称,将“继续监控TIPS市场环境,考虑未来几个季度是否适合增加发债规模。”

华尔街见闻上月提到,在今年报税季截止日4月18日,财政部收到的可支配付款现金仅增加约1010亿美元,远低于预期,可能导致提前触及联邦政府债务上限限制。

有评论指出,也就是因为税收远低于预期,美债管理经理普遍预计,今年晚些时候,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规模会增加。

本周一,美国财长耶伦在致信国会领袖时发出了债务违约的最新警告,称财政部的最佳估计是,若国会未能提高债务上限或暂停上限,到6月初,财政部将无法继续履行政府的所有义务,最早可能在6月1日。

本周三财政部再次提到债务上限问题,称无法确定财政部具体哪个日期将无法为政府开支买单,财政部将在未来几周继续向国会更新可用的信息,而鉴于当前的预测,“国会务必尽快采取行动,以提供政府将继续付款的长期确定性的方式,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

财政部警告

“除非暂停或提高债务上限,否则,与债务上限相关的限制将导致,基准美债的发行和现金管理票据的大量使用出现超过正常情况的变动。”

这是财政部在两党将要进行重要磋商之前发出的最新警示。美国总统拜登本周二邀请国会领袖于5月9日下周二召开会议,商讨债务上限问题。共和党领袖、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已同意参会。

二十年来首次定期回购旧券 旨在加强债市流动性 减少现金余额和债券发行波动

同在周三,美国财政部在另一份公告中宣布,经过数月的考量,决定将于公历2024年启动回购计划。这将是约二十年来财政部的首次定期回购项目。公告称:

“财政部期望设计一项回购计划,将定期以可预测的方式实施,起始的(回购)规模是保守的。”该计划“无意实质性改变有价未偿还债券的整体久期状况。”

“包括财政部借款咨询委员会(TBAC)和一级交易商在内,根据广泛的市场参与者的反馈,财政部认为,出于现金管理和流动性支持的目的进行定期回购操作,将是有益的。”

有评论称,虽然财政部说回购的用意不是明显改变债券的久期分布,但市场当然会将此举解读为,财政部要开展自己版本的QE,至少在美联储因为下一次市场崩盘而加入QE行动以前,就是如此。

据财政部介绍,回购项目将侧重于两个债务管理目标:

  • 一是流动性支持,它旨在增强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包括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可预测的机会,出售证券旧券;
  • 二是现金管理,减少财政部的现金余额和国债发行的波动。

财政部为回购设计的参数包括以下两方面:

  • 在流动性支持方面,包括各种久期的名义息票和TIPS证券,按距离到期的期限划分六到八种证券回购,每个季度对每种证券进行一到两次回购操作,每周操作约一次。
  • 现金管理方面,可能侧重于短期的名义票息和TIPS的证券旧券。

本周三财政部披露的TBAC周二会议纪要显示,美债管理经理Kyle Lee透露,财政部还在考虑多种突出的问题。比如,一级交易商对每月50亿到100亿美元是否会“显着改善流动性”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财政部有意为流动性支持而进行回购的信号将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和流动性,有人则认为,财政部还需要表明回购规模较大,以此安抚投资者。

有交易商指出,由于前端供需失衡,在购买短债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其他交易商则表示,投资者对短期票据的偏好将使财政部能对短债进行更大规模的回购。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