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房企”大变阵

寻找新方向。

作者 | 周智宇

重返一二线、组织大变革,“宇宙房企”碧桂园在新舵手杨惠妍的掌舵下,驶上了一条和过去截然不同的航线。

华尔街见闻获悉,碧桂园集团在5月31日发文,对碧桂园控股集团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新成立了地产集团,与去年刚成立的科技建筑集团平级,同时还设立了新业务事业部、创投事业部两大业务板块。碧桂园控股集团业务也随之大变阵。

有别于过去碧桂园抱着“归零”心态对区域调整,此次变阵,是碧桂园寻路未来的一次重要变革。

碧桂园方面解释,此次调整,是将强地产属性的组织架构迭代升级为适配多元业务协调发展的新架构。在稳住地产基本盘同时,支持科建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新的战略目标。

有资管公司人士指出,碧桂园一直说想转型成高科技公司,然而即便2018年成立博智林,投资人对它的认知还是一家房企。此次拆分过后,地产和多元化业务更加独立,也能够让投资者对碧桂园重新审视,对其各业务板块重新估值。

碧桂园这次大变阵,其实是对旗下业务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也是对杨惠妍上任后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在组织架构、人事上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碧桂园的“一体两翼”,指的是以房地产主营业务为主体,科技建筑和代管代建为“两翼”。

眼下碧桂园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地产,去年营收4303.71亿元,97%依旧来自于物业销售。同期,万科、华润置地等同行靠着卖房而来的收入已经逐渐降低至9成,与在经营业务上耕耘多年,开发业务和经营业务收入占比相近的港资开发商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这也让碧桂园在稳住地产业务,提升一、二线土储、销售占比的同时,需要思考自己的未来。

在今年3月的业绩会上,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就曾明确提出,目前自己除了把重资产做好外,大部分精力放在代管代建和科技建造上,这两块是碧桂园现在新业务的重点,也会形成碧桂园未来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如何把代管代建和科技建造做好,成了碧桂园面对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着重思考的命题作文。

起初,碧桂园把代管代建放在了科技建筑集团下。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碧桂园代管代建承接项目超150个,累计在管面积近1300万平米。

此次调整后,代管代建被纳入地产集团,地产集团也将聚焦房地产开发及代管代建业务。这类似于龙湖划出地产航道、万科成立开发经营本部。

在人事上,则是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煜担任碧桂园地产集团CEO。这并不意外,从今年2月起,程光煜就已经主管了地产业务的具体条线。

去年6月新成立的科技建筑集团,意在推动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装配式建筑等技术落地。随着此次组织架构变化,科技建筑集团在控股集团内地位得到提升。

除了原博智林机器人公司董事长、广清区域总裁丁杰任科技建筑集团总裁外,碧桂园控股集团总裁莫斌兼任了科技建筑集团董事长。

可以看到,此次变动在人事上,其实碧桂园高管队伍没有大变化,但每位高管都有了自己具体负责的业务条线或者部门。这颇有让集团高管下到一线,担起具体多元化业务发展重任的意味,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地产一盘棋。

此外,在控股集团下,碧桂园设立了财务资金中心、招采管理中心、人力与行政中心、品牌与社会责任中心、风控审计监察中心、数字化管理中心6个职能部门。

这使得碧桂园控股集团成为一个中台,负责战略管控。地产集团、科技建筑集团和新业务事业部、创投事业部两大业务板块则是具体业务推进的抓手,能够进一步独立管理、决策,也有利于这些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

过去碧桂园的组织架构变动多局限在区域公司上,各区域间分分合合,却总跳不开地产的圈子;代管代建和科技建筑等多元化业务,投资者更多认为它们是地产的附属业务,而非一个个可以独立运营、决策的业务。自然,对于碧桂园要转型成高科技公司的口号,也只是笑笑而已。

如今,则是碧桂园做出了与龙湖、万科等房企类似的调整,将多元化业务拆分,让自己多元化业务更加有辨识度,有利于投资对其重新认识、估值,甚至有了分拆上市的可能。这也是龙头房企们,在探索行业发展新模式上的思考。

在数十家A股、港股房企排队退市的当下,碧桂园的此次大变革,也多了几分告别过去的意味。旧模式的玩家被淘汰,新模式下的玩家还在纷纷入场。

新旧模式的转换是个漫长的过程。组织架构调整、专人专事只是个开始,但唯有破开地产开发的茧,才能飞向灿烂多彩的新世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