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Vision Pro里的黑科技,中国即将占领技术高地!

大声Loud
京东方、三星、LG都被视为下一代Vision Pro微型显示屏的潜在供应商,打破索尼一家独大的局面。

苹果推出Vision Pro押注MR,给群龙无首的混合现实行业注入一道强心针。 

那两块由索尼独家供应的Micro OLED显示屏,也如同一剂定心丸,为激战正酣的微型显示器指明了一个清晰却又短暂的方向。

在与Fast LCD与Micro LED的激烈交锋中,Micro OLED赢得喘息之机。

Fast LCD比Micro OLED便宜得多,但技术规格不如后者。

Micro LED在技术规格上有比较优势,但全彩化和量产是老大难问题。

Micro OLED已稳定发展超过二十年,技术成熟,良率稳定。尽管全世界存在不少Micro OLED供应商,但索尼的技术和产能都相对较高,理所当然成为苹果Vision Pro的独家供应商。

micro LED

2019年前,索尼Micro OLED就已建立量产技术。头戴显示器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客户,最大客户反而是索尼自己的无反相机。当时无反相机正快速蚕食单反市场,除了体积小易携带外,使用Micro OLED的电子取景器部件使得相机即便不搭载反光镜,也能获得媲美光学取景器的效果。

2019年,索尼进一步引入微透镜技术(Micro Lens Array,对,就是今年LG G3使用的技术),将以往的1800nits亮度提升至3000nits的水平,2021年更达到5000nits(苹果Vision Pro同级别水平)。 

高精细度,高亮度,稳定产能,这是索尼受到苹果青睐的原因之一。

然而,Micro OLED并不是苹果的理想选择,库克心仪的是Micro LED。

2014年苹果显示技术研发总监张世昌,从友达光电(以下简称“友达”)带走50人的精英研发团队,全力主攻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 LED。 

对此,友达董事长彭双浪轻描淡写地表示——不太清楚,苹果在全球都有供应链,这(在中国台湾挖人)没什么奇怪的。 

友达并不是唯一被挖角的供应链厂商,在张世昌的名单上还有晨星、群创甚至是台湾大学有机光电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所有人员进驻距离台北27公里以外的桃园龙潭科学园区,由美国FBI前工作人员负责保护。其安保措施之严密,宛如苹果在中国台湾的一块飞地。为什么是中国台湾?得从一家叫LuxVue的美国公司开始说起。这家创立于2009年的小公司致力于将LED小型化,并以此量产制造显示设备。这一想法当年听来遥不可及,却吸引了众多中国台湾厂商的注意——与韩国企业竞争中落后的他们,急需新的技术发力点。

友达、联发科、奇景光点、晶电等中国台湾龙头厂商陆续加码投资LuxVue,后者也将供应链设在中国台湾,帮助中国台湾培养新技术人才。这就是一段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故事。

可以说,中国台湾就是Micro LED梦开始的地方。

在桃园龙潭科学园区内,有台积电最先进的封装厂、友达的面板厂,随时可以为苹果研发团队提供测试与协助。再加上同年苹果以高出竞争对手4倍价格收购来的LuxVue技术,Micro LED一时风头无量,更传不日就会出现在苹果的产品列表上。

但有句俗话怎么说来着,当初的期望有多大,最后的失望就有多大。

近十年过去,龙潭的秘密特种部队在中国台湾和硅谷之间来回折腾,也并没有拿出库克想要的东西。

Micro LED的瓶颈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全彩化,目前量产的大多数Micro LED都以单绿色呈现,比如小米智能眼镜,至今红光LED仍然存在发光效率的问题。另外同时驱动RGB三色Micro LED所需的电流不同,驱动电路的设计存在相当大的挑战。

不过更难的还是巨量转移(Mass Transfer),这要求单颗Micro LED灯珠达到相当高的良品率。

Micro LED的工艺制法是在砷化镓(GaAs)基板上利用光刻技术实现的,它必须再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从砷化镓基板转移到硅基板上进一步加工。这一过程涉及到上百万颗Micro LED灯珠的迁移,所以称为巨量转移。

目前Micro LED灯珠的良品率可以达到99.9%,也就意味着1000颗灯珠中仅有1颗是次品。

听起来很美好是不是?

一块2K分辨率的Micro LED显示屏,需要600万颗灯珠,按照99.9%的良品率,那会产生6000个坏点!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句话出自《易经》。上千年前的咱中国老祖宗便已看破了当下Micro LED的量产困境,实在是高!

总之,一块Micro LED显示屏要实现可观的量产化,那巨量转移前的良品率得超过99.9999%,也就是100万颗灯珠最多只能有1颗次品才行,这还没算上巨量转移的成功率。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至于那些没法用钱解决的,都变成了历史难题。

在Micro LED的量产难题面前,苹果的钞能力也失效了。

于是,苹果转而与索尼接触,采购后者的Micro OLED面板。行业内频传的一份VisionPro拆解报告显示,这块屏幕成本预估高达300美元,占总成本的近两成。

索尼的技术力并不是最强大的,其Micro OLED结构为白光+滤光片的形式,这种方案有两个缺点:

第一,白光OLED所需的蓝光OLED材料发光效率低,寿命较短;

第二,至少2/3的原始亮度会被滤光片吸收,导致整个光学系统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亮度表现。

亮度,对于MR尤其是AR设备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AR(增强现实)需要引入环境光,这涉及到ACR(Ambient Contract Ration,环境光对比度)表现,而VR设备并没有这样的需求。

eMagin的dPd技术(Direct Patterned Display,直接图案显示)被寄予厚望,其使用真正的RGB三色OLED发光材料,无需借助滤光片,完全解放了亮度封印。

在工艺上,dPd技术不使用精细金属掩膜,直接在CMOS硅基上沉积RGB发光材料,摆脱了因受限于金属掩膜工艺而迟迟无法提升的精细度。

目前eMagin已开发出迄今为止最亮的全彩Micro OLED显示器,亮度高达15000nits。

eMagin的软肋是产能,其位于纽约州达奇斯县的工厂每年产能只有5万至6万片,远远满足不了苹果的需求。

苹果的胃口有多大?

一年90万片!

这是索尼给出的极限数字,苹果要求的数额远大于它,但索尼并不愿意扩大产能,看在库克的面子上也不行。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事实上,索尼Micro OLED的年产能原本预计只有不到80万片。Vision Pro那块MicroOLED显示屏为1.42英寸,3600×3200分辨率,拥有3400 ppi,然而纵览索尼给出的产品列表里并不存在相对应的规格。有理由相信,这块显示屏是苹果特意定制的。

定制化+爆产能上限,索尼已经是给足面子在干,毕竟是一份高达2.7亿美元的订单,约合376亿日元。相比之下,2022一整年索尼的净利润也才9371亿日元。

苹果手握超过2000亿美元的现金,爆不出Micro LED,还怕爆不了你个Micro OLED的产能?

索尼的竞争对手也正虎视眈眈。

中国厂商在Micro OLED领域同样经验丰富,技术水平并不弱于国外领先企业。

视涯科技有1.3英寸、3.5K分辨率、4000nits亮度的产品,且已掌握RGB Micro OLED工艺技术。其12英寸(晶圆切割尺寸,非产品尺寸,下同)生产线已达到7.2万片/年(指晶圆产能,根据官方数据可生产2000万片显示屏,下同),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京东方1.3英寸、4031ppi、5000nits的产品,且已拥有8、12英寸Micro OLED产线,合并产能可达3万片/年。

与Kopin、松下合作的湖畔光电,TCL旗下的华星光电,维信诺旗下的昆山梦显等国产顶流都在努力冲刺产能。 

一贯领先的韩国企业在该领域反应迟缓,三星与LG已有试作品却没有产线。前者通过收购eMagin来获得技术,预计2024年打入苹果供应链。后者则与Meta、 SK海力士合作,以获得资金与晶圆产线。

京东方、三星、LG都被视为下一代Vision Pro微型显示屏的潜在供应商,打破索尼一家独大的局面。

苹果从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除非没得选。

别忘了,苹果还有Micro LED这个终极选项,亮度、功耗、寿命都优于现有的MicroOLED技术。

老牌家电巨头索尼、三星、LG都已下场布局,互联网巨头苹果、Meta、谷歌各自通过收购手段获得相关技术。

鸿海集团也对此抱有极大兴趣,已联合夏普、群创、容创一同入股美国Micro LED公司eLux,这一决定与夏普在该领域的突破密不可分。

夏普于2019年开发出全彩化Micro LED展示品,0.38英寸、1053ppi、1000nits。这一产品利用蓝光Micro LED,经量子点转换出红光与绿光,再经滤光片提纯,有望于2023或2024年实现量产。

另外,eLux与夏普也颇有渊源,其执行长与技术长均出自夏普美国实验室。借助这层关系,鸿海或许也想利用Micro LED技术再接一份苹果大单。

Fast LCD在VR领域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占比高达98%,为Oculus Quest 2以及字节跳动Pico 4所采用。

AR领域则是Micro OLED占优,份额达64%,LCD紧随其后只有9%。

Micro OLED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它在VR领域几乎没有存在感,而AR领域虽一时风光无二,却也面对Micro LED奋起直追的威胁。

苹果亲自下场做Micro LED,说明这对库克而言是最优解。

Micro OLED要想生存,既是与时间赛跑,也是与苹果赛跑。

 

本文来源:大声Loud,作者:alsed,原标题:《苹果Vision Pro里的黑科技,中国即将占领技术高地!》,部分内容有删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