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合伙开私募,迟迟未见“化学反应”?百亿规模成了一道“坎儿”

李语妍
大牌基金经理“该行”

2022年曾有多位明星人物参与私募创业。

王国斌、董承非、管华雨、周应波、林森、崔莹······

这些大佬迎来了创业的“一周年”,但投资业绩与管理规模差距明显。

其中,由一家云集多位“公转私”人物的平台型私募,遭遇了“长不大”的烦恼,受托资产规模显著落后。

明星投资人“搭伙”创业,罕见地没有碰撞出“化学反应”。

业绩规模参差不齐

据渠道信息:截至6月16日,2022年“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中,年内业绩最高的是运舟资本周应波,收益率7.03%,其次是勤辰资产崔莹(年内收益率6.14%),再次是睿郡资产董承非(年内收益率为5.47%)。

2022年新创私募的其他知名私募(包括私募性质的产品),还有管华雨的合远基金,王国斌泉果基金专户,后两者产品基本打平,或小有负收益。

其中,勤辰资产与其家同期成立的知名私募不同,这家机构旗下有多位基金经理,并独立管理不同产品。

勤辰资产内部,除了崔莹(华安基金前明星基金经理),林森的私募产品年内收益为3.17%,另一位基金经理张航,年内收益仅为-12%。

截至2022年末,运舟资本、合远基金成立后均已突破百亿元规模,两家私募均属于单一创始人模式。此外,董承非单只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

相比之下,勤辰资产有多位公募派明星基金经理,但管理规模迟迟未超过百亿元大关,最新处于50亿元-100亿元区间(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

大牌基金经理“改行”

2022年“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中,林森的身份最为“特殊”——他的“出身”并非权益投资,其职业生涯起步于固定收益投资,发光于混合资产投资(固收+)领域。

他早年在海外工作,曾任道富银行风险管理部、外汇利率交易部,并在国际债券巨头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担任过基金经理。

2015年,林森回到中国加盟公募基金公司,并迅速做出业绩,他曾和张清华搭档管理“固收+”系列明星产品,比如易方达安心回报,至林森卸任,该基金累计收益率约134%。

林森离任前,他操盘的公募基金资产近700亿元人民币。

当市场传出林森加盟勤辰时,一时间解读为“固收+”领域最高级别的“公转私”,甚至认为他将开辟私募领域的偏债混合产品。

然而,林森管理产品后让外界“大出意外”。

林森的首只私募产品主打股票多头策略,而非此前预期的股债混合策略,而且资金投向以A股、港股和美股为主,比例较为平均。

股权架构背后的“不对称”

据天眼查,勤辰资产有两个股东,第一大股东为“上海礼聚辰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90%。

勤辰资产的多位核心人物是上海礼聚辰的自然人股东。穿透之后,鹏华基金前基金经理张航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29%以上。

基金经理林森和崔莹的持股比例一样,均为23%,紧随其后的是研究总监郑博宏(曾在华夏基金任职)。

另一位基金经理陈超持股5%,加盟勤辰前她曾任职于宏观私募凯丰投资。

勤辰的市场部负责人邓安娜持股比例为5%,她先后曾于大岩资本和凯丰投资任职。

总体来看:勤辰资产核心人物均持有股份,但主要呈现为“三人格局”(张航、林森和崔莹)。但三人的持股比例与他们曾经的简历、或现在对应的管理规模并不呈现“正相关”。

据渠道人士的信息:勤辰资产内部崔莹与林森的规模不相上下,其次是张航。

同样是基金经理的陈超,所持的股权比例显得“更少”。

换言之,一家拥有四位”单独管钱”的基金经理,各自管理规模与所占股权并不“对称”。

为何不见“化学反应”?

诸多人士有如下疑问:勤辰资产的平台化运作为何没能“迅速长大”?

毕竟内部有着华安基金前“台柱子”崔莹、易方达多资产“扛把子”林森,这两位基金经理相当有人气。

然而,勤辰资产最大股东是张航,他的从业经历要稍逊于上述两位明星基金经理,真正独立管理产品始于2018年。

据中基协备案信息,张航是勤辰资产的实际控制人,其他基金经理则并不在高管信息中。

明星基金经理搭台创业,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团队配合和股权架构,是个悠久的话题。而在过去半年,这个话题有了新的讨论的意义。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