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正成为A股主流投资策略

中邮证券分析认为,从中长期视角看,高股息策略将逐渐成为A股市场最不容忽视的主流策略。

今年以来,全球价值投资者都比较偏好高股息策略,典型的代表是“股神”巴菲特两次增持日本五大商社

国内投资者对高股息策略也显示出相对偏好,“中特估”概念此前大火;沪深300年初至今回报率下跌1.3%,而上证红利和中证红利指数分别上涨4%和2.5%,中证红利低波指数上涨了8.5%。

中邮证券分析师杨柳、曲虹宇在7月19日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这种策略的流行反映了全球价值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趋势。

分析师还指出,过去五年基金公司重点布局赛道、热门科技行业和宽基指数产品,高股息类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尤其是红利指数跟踪基金之外的红利增强或主观高股息策略相对稀缺。

高股息策略的核心逻辑是套利

中邮证券分析师指出,高股息策略的核心逻辑是套利,即股息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之差。这是任何资本市场中套利资金或价值资金永远在寻找的机会,无论市场风险偏好或预期回报率如何变化。

今年以来,以巴菲特为代表的全球价值投资者,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这样的机会。日本股市长期零利率、估值低波动、股息率稳定的市场恰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老爷子的操作是,通过日元低成本融资,然后投向经营质量好,并且高股息和高回购率的股票。

反观美股,现在显然不是价值投资者最好的实践市场,其股息率和融资成本之差正处于历史最极端的水平。一方面是,科技股反弹估值上升,拉低整体股息率;另一方面,美联储为降低通胀大举加息。

分析师指出,实际上,早在2010年,当日本股市平均股息率开始超过长期无风险利率,日经也正式终结了1989年开始的二十年漫长熊市。

高股息策略在A股市场中正变得不可忽视

中邮证券分析师从高股息套利空间的确定性和可行性角度分析认为,从中长期视角看,高股息策略将逐渐成为A股市场最不容忽视的主流策略。 

主要有三点:

一是,绝对收益资金的规模正在显著增长。

今年,保险资管规模已经超过25万亿,在公募产品发行持续遇冷的情况下,保险资产规模增速今年开始首次超过了公募产品,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是险资规模上升的主要原因。

而这正体现了在利率长期下行的预期影响下,居民部门正在将存款长期化和定期化。因此,目前为止我们观察到的固收市场的“资产荒”不仅来自经济弱复苏,也来自绝对收益资金规模的显著增长。

这种债市“资产荒”对于权益市场的意义是,越来越多的“固收+”资金将不得不下沉到权益市场中的类固收资产。

二是我们将很可能进入长期的利率下行趋势中,股债利差的趋势性走阔将持续提高权益资产中高股息股票的配置价值。

三是“中特估”背景下,相当一部分资产拥有了贡献稳定分红的保障机制。

实际上,过去十年以沪深300为代表的价值股整体股息率一直在2%以上,显著高于日本股市,A 股红利低波指数股息率更是长期稳定在 4%以上。

但相对日经指数的表现,红利低波指数在股息率显著高于日经225的条件下,涨幅却相对滞涨(2012年至今年化收益率约10%),日经股息率不足2%,2012年至今化收益率超过13%。

二者的涨幅差异集中体现在估值水平的变化,A股高股息资产长期估值下降相当大程度削弱了分红的贡献。

而“中特估”的出现极有可能解决这种“估值没有安全垫”的问题,即使不能简单提估值,至少为估值提供了估值底。

尤其是在“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的杠杆约束条件下,提高分红比例(能够直接降低净资产)几乎是提高ROE的最合理途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缓解当下实控人的财政压力。

高股息策略将逐渐成为主流策略

除以上三点之外,中邮证券还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从价值投资者方法论角度看,A股中大量高股息资产本身符合价值投资者偏好的长期现金流贴现估值法(DCF),过去这种估值方法被广泛实践在以“茅指数”为代表的消费行业,并在投资人心中根深蒂固,当前A股中高股息的类固收资产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践DCF法的资产。

从上市公司角度看,一方面地产链和出口链公司长期盈利预测难度上升,另一方面减持诉求下市值管理动机更强,价值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和交易对手方博弈难度上升。相比之下,高股息可以将实际控制人和其它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

从基金产品角度看,今年上半年公募发行规模和数量均出现显著下滑,超过170只延期结束募集、6只发行失败,相比之下,“一日售罄”的基金超过60只,大多数是指数和债基,高分红优势的REITs也受到欢迎。过去五年基金公司重点布局赛道、热门科技行业和宽基指数产品,高股息类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尤其是红利指数跟踪基金之外的红利增强或主观高股息策略相对稀缺。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中邮证券研报《高股息将逐渐成为主流价值策略》

分析师:杨柳 S1340523040002

分析师:曲虹宇 S1340523060001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