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超低利率”后,市场终于开始关注“美国高赤字”

在过去的低利率时代,美联储不断买进政府债券,高赤字率不会引起市场注意,但如今美联储不仅停止购买债券,在某些情况下正在减持债券,高赤字的影响开始凸显。

当美国利率不断上升,投资者开始关注并担心美国的高财政赤字了。

分析指出,美国财政部成为一个风险来源,虽然美国不会违约,也不会在下次国债拍卖中卖不出足够的债券,但美国债务的规模和上升轨迹,以及缺乏政治纠正措施,现在对美国市场和经济构成了至少一代人未曾有过的威胁。

这是最近几周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然大幅上升的结果,否则无法解释这一点:通货膨胀情况略有好转,美联储已暗示其加息工作已接近尾声。

长债收益率高于短债收益率被称为期限溢价,最近相比短期国债,美国长债收益率上涨更快,这与通胀或短期利率无关。影响期限溢价的因素有很多,不断上升的政府赤字是一个主要因素。

问题来了,多年来美国财政赤字一直都很大,为何这个影响到现在才显现?

幸福的25年结束了

长期以来,赤字增长推高长期利率一直是经济学的正统观点。但前美联储经济学家、现经营自己的研究公司的Riccardo Trezzi指出,在过去20年里,纳入财政政策的利率模型并不奏效。

这不难理解。由于美联储担心通胀过低以及经济增长停滞,所以在持续购买政府债券(即量化宽松)的同时将利率维持在零附近。而私人信贷需求疲软,这压倒了对赤字的任何担忧。

贝莱德高级董事总经理Mark Wiedman表示:

“我们度过了幸福的25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然而今天,美联储担心通胀过高,已经停止购买债券,在某些情况下正在减持债券(即量化紧缩)。突然间,财政政策又变得重要起来。

市场有时会突然波动

分析指出,赤字可以逐渐或突然地影响利率,被要求购买更多债券的投资者,通过减少购买股票等其他资产,逐渐在投资组合中腾出空间。最终,这些资产的风险调整收益会趋于平衡,这意味着债券收益率会更高,股票的市盈率会更低。这种情况在过去一个月一直在发生。

不过,市场有时会突然波动,比如1994年墨西哥威胁违约,十年后希腊事实上违约。与墨西哥或希腊不同,即使在以自己控制的货币借款的国家,利率也可能受制于赤字,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的加拿大,以及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意大利。

美国不是加拿大或意大利,其控制着世界储备货币,它的通胀和利率主要是由国内因素而不是国外因素驱动的。但另一方面,美国也利用这些优势积累了巨额债务和赤字,规模远远超过其他经济体。

目前还没有太多迹象表明这已经造成了反噬。投资者仍预计美联储将把通胀率降至2%的目标。经通胀调整后的美国国债实际收益率为2.4%,与本世纪头十年中期相当,低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美国政府的债务和赤字都要低得多。

不过,有时坏消息会在投资者的眼皮子底下积累起来,直到有什么事情引起他们的集体注意。“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头条新闻都是关于美国财政的不可持续性?”Wiedman如此问道。

他说:

“我今天没有听到全球投资者这么说。但是否可能发生?当然,这种模式转变是可能的。这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购买美国国债,而是他们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美债收益率上升之际,惠誉评级下调了美国信用评级,美国财政部增加了债券拍卖规模,分析师开始上调美国今年的财政赤字,美国国会差点因未能通过支出法案而不得不关闭政府。

削减赤字难上加难

巴克莱分析师上周指出,在扣除与学生债务相关的会计因素后,2023财年美国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超过7%。这比1930年以来除战争和衰退期间外的任何一年赤字都要大。

巴克莱补充说,高债务率发生在低失业率、经济增长强劲的时期,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赤字可能会高得多”。

在国外,财政政策显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去年秋天,英国提出的减税方案引发英国债券收益率飙升,最终政府取消了这项提议,首相也被迫辞职。而上周自意大利政府推迟将赤字削减至欧洲指导方针以下以来,该国国债收益率一直在上升。

前文中的Trezzi表示,在过去十年中,欧洲央行购买了超过100%的意大利政府债券,但这种情况即将结束。

Trezzi表示,担心通胀和赤字的外国投资者一直在抛售意大利债券,而意大利家庭一直在买入。

“在经济走弱的情况下,目前还不清楚……家庭能在多长时间内抵消外国人的抛售。”

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现任总统拜登都签署了削减赤字的法案,但他们所在的政党都承诺不会削减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最大的支出项目,也不会对大多数家庭增税。

投资者还会注意到,共和党众议院议长刚刚被他自己党内的反叛者赶下台,因为他通过了一项两党开支法案,以防止政府关闭。

诚然,共和党强硬派希望减少开支。但巴克莱指出,政府关门代表着“对治理的侵蚀”,这不是一个试图安抚债券市场的国家的做法。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