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长压倒高股息,A股估值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沧海一土狗
融资导向把高股息率变成了一个弱点。

引子

在a股有一对十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国内投资者们时刻强调企业的成长属性,给了成长属性以很高的溢价;另一方面,他们又给了传统的大型企业以过低的估值,使得沪深300指数(ps:可以视为中国头部大公司的集合)的动态PE长期保持在12倍附近。

如果观察工商银行等超大型国企的估值,这个情况更加突出,它的PB中枢自1附近持续下滑,近些年跌到了0.5附近。

对于这个现象,市场上流行的解读套路是,

1、银行的业务模式风险很高;2、四大行缺乏成长性。 诚然,高业务风险对应低pb,但是,为什么要低到0.5?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缺乏成长性就是原罪?我们追逐成长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先上答案,a股的市场取向偏向于融资,投资者们的成长偏好完全是被融资取向塑造出来的——很多价值偏好的投资者都被淘汰了。

这篇文章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市场取向如何影响股市的估值体系”。

现金分红和搭便车

我们从现金分红开始讨论,现金分红是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增量资金,是股市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但是,这部分资金不会全部回流到本公司的股票中,一部分会流出股市,更重要的是,还有一部分会流到其他股票

于是,就有了一个搭便车的现象,一些公司现金分红多,会被现金分红少的公司蹭;对称的,一些公司现金分红少,可以蹭到其他公司所带来的增量资金。

为什么要斤斤计较这个搭便车现象呢?因为现金分红要除权,被搭便车得越狠,越容易填权填不回来

于是,我们就可以构造出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景,个股股息率偏离平均股息率越远,填权难度越大,越容易掉入估值陷阱

也就是说,高股息率反而会成为一个弱点,真是咄咄怪事。

市场导向的重要作用

如果一切都是均匀的,估值陷阱这个词的确有些危言耸听,因为小股东也拿到了现金,享受到了企业经营的成果,填权未必是什么难事。

注意,在这个推论里有一个重要假设:一切都是均匀的。

然而,现实非但不是均匀的,还存在重大扭曲

市场的融资导向会把更多的分红资金“拐到”其他股票里面。

在那些“明星”股票上,产业资本会不断地做初期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出——估值,市场资金也乐得跟风。当然,产业资本也不是活雷锋,他们最终目的当然是减持套现

这会聚合成一个隐蔽的链条:减持越容易,产业资本越愿意做初期投入,就有更多的分红资金被拐跑,高股息率的股票填权就越难

最终,逻辑形成了闭环,融资导向把高股息率变成了一个弱点。只要你业绩增速低,高股息率就是原罪。

为什么工行的pb跌跌不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股息率太高了ps:注意前置条件——业绩增速低),股息率越高,填权越难,pb就要跌;pb下跌又会导致股息率进一步提升,填权更难;形成了恶性循环。

重要的永远是大环境,因为市场的核心运行机制是筛选。

大环境既会让好事一直好下去,也会让好事变坏事,你经营越稳定,分红越高,就被揩油得越狠,估值就会越低。

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分歧

那么,有没有制度上的办法对抗大环境呢?有,改变自身分红制度,加强回购

事实上,港股的流动性环境更加恶劣,现金分红所带来的流动性更容易被大环境所蒸发,因此,很多大公司选择了回购。

之所以腾讯能在如此严酷的流动性环境下保持合理的估值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持续的大批量的回购

回购最大的好处就是,彻底避免了被其他股票搭便车,无论是在a股的融资导向环境下,还是在港股恶劣的流动性环境中,都可以做到——“是我的,就是我的”

回购情形下,上市公司的股票完全不存在填权的问题,只有上市公司所提供的纯粹的增量资金。

那么,为什么a股还是以现金分红为主呢?一种可能性是大股东更喜欢现金分红这种形式;另一种可能性是大股东纯粹无所谓,历史上怎么分红后续就怎么分。

无论是哪种可能性,其内核就是,公司是大股东的,只要经营ok,大股东不在乎估值

但是,小股东十分在乎估值,因为小股东不可能无限期地持有公司股票,他们随时需要卖股票变现。

于是,就有了一对十分激烈的利益冲突:

1、对大股东而言,公司经营稳定,持续现金分红,就很好,估值什么的无所谓—— 别人抢不走ps:参考宝万之争);

2、对小股东而言,虽然公司经营稳定,也有持续有现金分红,但是,只要股票的估值持续掉,就没挣到钱

没有野蛮人的约束,在分红问题上,小股东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于是,市场的自发结果就是小股东集体用脚投票

生态系统的第一因

还是那句话,环境很重要,因为它是靠筛选起作用

市场的融资取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变量,它不断地筛选&吸引其他因素,一大批因子和它聚合,最终,构筑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站在融资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分红制度和它绝配:

如上图所示,一方面传统大公司通过高现金分红出借了自身的部分估值,构成了一个估值池;另一方面,各种小公司凭借各种“概念”从这个估值池内借入估值,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借多少算多少。

这种“大公司出借,小公司借入”的估值机制,导致了IPO更容易享受到高估值,即新股发行变得容易。

换言之,并不是因为a股流动性好得要命,而是因为我们有特殊的估值机制,才使得炒新盛行

于是,我们就能推导出一个有趣的聚合图:

市场的融资导向筛选出大公司出借估值的机制;大公司出借估值的机制回过头反哺市场的融资导向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制度的伟力。

成长偏好的本质

搞清楚市场取向对估值体系的重大影响之后,就不难理解成长偏好的本质了。

其内核有两点,1、迎合融资导向,有题材、有噱头、有前景的被追捧;2、厌恶被搭便车,避免被搭便车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去搭别人的便车,此外,客观上,高业绩增速也具备很强的抵抗力。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泾渭分明的格局:大公司估值低,成长性低,但股息率高; 小公司估值高,成长性高,但股息率低。

高成长的重要性碾压了经营稳健条件下的高股息率。

事实上,成长性是一个十分tricky的东西,因为它是自我实现的:股价涨了自然就有成长性了。然而,股价的上涨需要资金的推动,增量资金又需要一个买入的理由。 这段循环论证告诉我们,股价上涨的本质是资金抱团,而资金抱团需要一个支点。

那个支点才是一切的根本。

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显而易见,站在外资的立场,这个体系是十分奇怪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惯例的,是具备中国特色的。

一方面,某些上市公司经营得十分稳健,股票估值也特别便宜,但是,它们的估值却在持续下滑,演变成估值陷阱。

外资也是小股东,无福消受这种便宜。很少有市场资金有能力完成遍历,等待大周期的轮回,很多价值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早就下岗了。

另一方面,具备成长性的公司享用了过高的估值——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市场的估值。外资很难认可这么高的估值,他们把这类投资视为投机,只有交易性的机构愿意参与。

一些股票遭遇估值陷阱,一些股票估值太高,那么,刚刚好的股票就没那么多了。

因此,从a股国际化的角度来看,融资导向所带来的扭曲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外资的流入。

长此以往,外资的成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配置资金的比率会越来越低,投机资金的比率会越来越高

最终,进出的资金只剩下热钱,外资的进出和美元周期的相关性越来越强,显著提高了a股的波动性。

说实话,这个局面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因为某些外部参与者被我们的游戏规则踢出去了

还是筛选,还是聚合,只要我们保持某个支点不动,整个生态都会被这个支点同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制度或者取向总有其时代性,是时代选择了它们。当某个重大因素发生了变化,它所对应的时代也结束了,新的制度和取向会应运而生。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积极的转变:

1、减持规则的修正——压制融资取向;

2、鼓励分红——提高平均股息率;

未来可以期待的转变有:

3、鼓励回购——减少搭便车现象;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认为这些转变是应对本轮熊市的权宜之计,而是时代变了,我们不得不做出某些变化以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会有新时代的证券市场。

本文来源:沧海一土狗 (ID:canghaiyitugou),原文标题:《关于市场取向如何影响股市的估值体系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