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最近有点破罐子破摔了。10月19日,辉瑞宣布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将转为自费药,为期五天的疗程定价1390美元,此前,他们向美国政府收取的价格是529美元。
或许好多人都快忘记Paxlovid了。一年前,这款“抗新冠神药”还是奇货可居,药贩子将其炒到每盒15000元以上,转眼间不光是中国,连美国都几乎没有人再提起。辉瑞2023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二季度,Paxlovid全球销售额只有1.43亿美元。
由于疫情的消散,这款药也跌落神坛。
10月13日,辉瑞官网披露了一则公告,大体意思有两点:美国政府不再买单,退货了790万疗程的Paxlovid,辉瑞下调今年的营收预期,预计减少90亿美元的收入。按照计划,辉瑞将在2023-2024两年开展成本削减计划,计划全球裁员,而且很有可能波及中国。
辉瑞原本信誓旦旦地认为,2023年新冠药和新冠疫苗还有很大的市场,今年至少还能卖出215亿美元。但形势变化之快,超出了“宇宙第一大药厂”的预期。这也给所有开发新药的企业提了个醒。
曾预期今年P药需求量大于去年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去年的疫情期间吃过Paxlovid?
当时疫情防控刚刚放开,全国陷入了感染潮。一时之间,有着“抗新冠神药”之称的P药成为很多人争夺的资源,原本每盒2300元的Paxlovid被炒到15000一盒。
Paxlovid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种口服抗新冠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度都很高。辉瑞一手控制了新冠药,另一手拥有全球热销的新冠mRNA疫苗,可想而知业绩自然是炸裂的。
2022年,辉瑞总营收达1003亿美元,成为历史上第一家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药企。自然,其中一大半来自新冠疫苗和药物的贡献。辉瑞原本被称为“宇宙第一大药厂”,但一度阔别全球“销冠”宝座好多年,后来凭着新冠疫情中的优异表现又重回排行榜第一名。
辉瑞CEO艾伯乐,也就是那个坚决不同意在中国低价卖Paxlovid的老板,对公司2022年的表现自然十分满意。不过,他说了个大话:“2023年,我们希望能再次打破记录。因为我们从未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出如此多的新产品。”
在2022年底辉瑞给出的未来业绩指引中,公司承认2023年来自新冠产品的收入不可能如前一样,预计新冠疫苗收入可能下降64%,Paxlovid收入可能下降58%。但他们又莫名其妙地认为,当下疫苗接种率还低,公众免疫力下降后,新冠药还会有市场。
他们预计,服药人群的比例将在17%左右,而2022年才12%。预计2023年该产品的全球需求量为1700万疗程,2022年该数值为1200万疗程。
如今,疫情在全球已不构成威胁,辉瑞仍对Paxlovid维持很高的预期,让当时的投资界都无法理解。
事实也证明艾伯乐过于乐观。今年8月1日,辉瑞发布前半年业绩报告,上半年总营收310亿美元,同比下降42%,其中第二季度Paxlovid才卖了1个多亿美元,没有延续辉煌。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辉瑞仍然不放弃新冠业务的预期。在2023年中报里,辉瑞坚持年初设定的营收预期,尤其对两款新冠产品预期没有任何变动。
和众多流感疫苗厂商一样,辉瑞对秋冬寄予不少期望,认为全球疫情在今年秋冬仍有反复。
直到10月13日被美国政府退货,辉瑞才不得不直面需求骤减带来的经营问题。10月13日,辉瑞下调全年营收预期90亿美元,并计划实施节约35亿美元的“成本调整计划”,主要就是遣散员工,可能会包括中国区。
按计划,辉瑞今年年内就预计要“节约”10亿美元,明年预计“节约”25亿美元。可以想象,未来两个月里辉瑞员工的日子不太好过。
外资药企,往往一招就分高下
回过头看,宇宙第一大药厂的决策调整速度似乎太慢了一些。
在新冠产品热火之时,辉瑞曾多次扩充产能。2021年辉瑞公司曾提出“光速项目”,扩大新冠疫苗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2022年初,辉瑞表示未来5年将投资5.2亿欧元,在法国增加Paxlovid的产能;到2022年底,辉瑞还给2023年加了一笔预算:新冠相关药物的发布、收购等运营费用。
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赶在疫情期间开发新冠疫苗和药物,不过很多企业已经及时止损。如最早参与开发新冠疫苗的康希诺,在今年4月就传出疫苗停产的消息;康泰生物更早,去年8月就计提了新冠疫苗资产减值。更多的企业则是默默停掉了相关产品的开发。
不过,单纯用“船大不好掉头”的说辞很难解释辉瑞的一意孤行。
其实,辉瑞虽然号称“宇宙第一”,但这几年创新成果并不多,也没拿出过风靡全球的代表性产品。新冠药物和新冠疫苗挂着辉瑞仅剩的一点脸面。
10月20日,辉瑞430亿美元收购Seagen公司的计划终于获得欧盟的批准,这意味着辉瑞切入了ADC药物领域,这是有可能出现划时代产品的新领域,但辉瑞不得不靠重金收购,来保持他们在生物制药的新一轮技术战中不落下风。
不过,辉瑞依然是值得国内企业效仿的企业。今年1月,辉瑞CE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启动最激烈的改革:将剥离增收缓慢的消费保健品和非专利药业务,涉及到明星产品立普妥、万艾可等,都要被剥离。
外资药企的竞争通常一招就分高下。全球疫情时,国外主要就用两款疫苗。如今火遍全球的减肥药,也主要是诺和诺德一家的天下。就算是抗癌药PD-1,主流品种也只有两款。一旦发现缺乏市场前景,这些大药企都会坚决斩仓,就像这次辉瑞放弃对新冠产品的预期一样。
反观中国医药企业,每个品种上都有一堆竞争者,处处是红海,这些竞争者的实力都不强,很多“龙头”也是矮子里面挑将军,不得不在同质品种上惨烈竞争。
缺乏源头创新、一味跟随模仿,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红海无边,“中国的辉瑞”何时出现,依然遥遥无期。
本文作者:李方,本文来源:棱镜,原文标题:《新冠药彻底凉了!辉瑞认栽,将启动全球裁员 | 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