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五点信号——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国君宏观董琦团队
国君宏观认为,这五点信号值得关注:“金融强国”信号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金融服务实体根本宗旨的体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方向、强监管延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内涵进一步扩展。

摘要

1、历数过去五次会议,金融工作的主线逐步从金融体系格局的建立与规范,转向金融系统的强监管与防风险。本次会议有五点信号值得关注:

1)一是会议从全国“升级”为中央,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释放“金融强国”信号。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与地方党委金融委的作用,在中央领导的同时强化属地责任,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此外,会议提出“金融强国”,在二十大后明确表达未来金融系统的重要性。

2)二是反复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的根本宗旨。金融政策支持国家战略,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有望进一步配合国家战略扩展内涵。

3)三是为后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金融资源配置方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在此背景下,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提升以及国有大型机构将进一步做优做强

4)四是表态金融强监管延续,未来金融监管“全流程从严”。

5)五是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含义有所拓展。一方面,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意味着“以时间换空间”的应对思路将得到加强,货币金融环境配合是长期导向,中央财政助力也将持续加码。另一方面,在应对房地产风险的同时,强调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意味着针对房地产领域宏观审慎角度的金融约束(例如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等)仍将依据行业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出现。

2、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侧重五大篇章、国有大型机构是压舱石。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列为货币政策需要重点做好的五大篇章;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3、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和今后金融工作的重点:首次明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多项重要原则,预计未来风险处置工作会更加稳健、科学;强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仍在路上;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态度从“严控新增”转向“长效机制”;释放了针对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融资的积极信号,并明确加快房地产“三大工程”建设;新增对跨境金融风险的关注,一方面是对近期外汇市场波动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金融扩大开放背景下的应有之义。

4、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慎扎实推进。强调吸引海外的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并充分利用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扩大我国金融影响力。本次会议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有变化,强调“稳慎扎实推进”,意味着当前安全性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考量。

5、风险提示: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暴露超预期;外部地缘政治风险挑战超预期。

正文

1.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整体理解

2023年10月30日-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金融领域最高规格会议,历次会议均对中国金融体系做出重要安排。历数过去五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工作的主线从整顿金融秩序到国有金融体系改革,从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到金融服务实体、金融对外开放等,主线逐步从金融体系格局的建立与规范,转向金融系统的强监管与防风险。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我们认为是在经济转型改革深化阶段,对金融体系系统性定位的会议。具体来讲,有五点信号值得关注:

一是会议“升级”,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释放“金融强国”信号。本次会议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升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核心体现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对应强调金融要提高政治站位。会议强调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与地方党委金融委的作用,旨在加强中央领导的同时强化属地责任,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此外,会议明确提出“金融强国”,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在二十大后明确表达未来金融系统的重要性。

二是反复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的根本宗旨。会议通稿在具体工作方向上第一点即强调了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特别提出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要求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未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工具有望进一步配合国家战略扩展内涵。

三是为后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通过战略支持,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围绕五大金融,打造现代化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在此背景下,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提升以及国有大型机构将进一步做优做强。

四是表态金融强监管延续,全流程从严。自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金融强监管被定调,严控地方债务、资管新规落地等均带来金融系统监管升级。本次会议继续强调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从机构、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等多方面提出监管要求。

五是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含义有所拓展。本次会议,核心强调了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金融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与上一次会议相比,新增了对房地产领域的重点强调。一方面,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意味着“以时间换空间”的应对思路将得到加强,货币金融环境配合是长期导向,中央财政助力也将持续加码。另一方面,在应对房地产风险的同时,强调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意味着针对房地产领域宏观审慎角度的金融约束(例如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等)仍将依据行业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出现。此外,提及加快三大工程建设,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构成,预计后续地产投资中三者的作用将逐渐加大。

上述五点信号,均给予会议提出的当前主要矛盾问题:金融风险隐患较多、服务实体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未来金融工作将着力应对上述问题。

除此之外,会议先后两次提及传统文化在金融工作中的结合运用。未来金融系统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将继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意味着未来监管方向上将不断引导,并且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与治理将与诚实守信、稳健审慎、求真务实等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

对于当前工作, 会议强调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稳内需稳外贸稳外资、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将在降准降息角度继续支撑经济修复,活跃资本市场政策也将持续出台提振市场信心。

总的来看,本次会议延续了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的总体定位,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新的目标任务,并对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从四个角度针对会议内容具体解读。

2. 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侧重五大篇章

本次会议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的定调更侧重“高质量”和“稳健性”。

首先,本次会议提到“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定调更加积极,对先进制造的提法是边际增量,并且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列为货币政策需要重点做好的五大篇章,充分体现了“高质量”特征。

其次,本次会议强调“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未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依然是以稳为主,总量性政策更多以配合为主,更加侧重结构性的引导。并且提出“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持续推进。

3.  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国有大型机构是压舱石

本次会议关于资本市场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关注点从前几次会议的“有没有”到如今的“好不好”,关键词从之前的“建立”、“完善”到现在的“走深走实”、“培育一流”、“做优做强”,体现了资本市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总路线。具体来看:

一是企业融资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这意味着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降低行政干预;本次会议首提“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这对于健全融资体系、优化融资结构至关重要;“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提高投资者信心、活跃资本市场的根本举措和应有之义。

二是金融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本次会议强化了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定位,其将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4.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内涵更为丰富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会议通稿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表述占据了较大篇幅,既有对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重要原则的认识,也包含市场关心的地方债务和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内容丰富,增量信息较多。

第一,首次明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多项重要原则,预计未来风险处置工作会更加稳健、科学。会议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金融风险化解执行力度和节奏的偏差导致一些新的风险发生,此次会议正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强调约束、又强调激励,既要快、又要稳,预计未来风险处置工作会更加稳健、科学。

第二,强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仍在路上。会议提出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2023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是重中之重。此次改革理顺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各自的监管职责,做到了权责统一(详见前期报告《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逻辑脉络》)。考虑到机构改革的复杂性和金融业态不断发展的创新性,预计未来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仍将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调整。

第三,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态度从“严控新增”转向“长效机制”。会议首次提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和“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与2017年会议强调“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相比,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态度明显更为缓和。债务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更为关键。我们预计未来可能对地方政府限额做更为科学合理的总量性控制,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激励约束相容。

第四,会议释放了对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融资的积极信号,并明确加快“三大工程”和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建设。房地产并不是金融工作会议的常规话题,以往金融工作会议中较少涉及房地产领域。本次会议将房地产置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框架下,总体要求是“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除再提“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之外,还强调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这将为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民营房企投资注入信心;同时明确加快“三大工程”建设,即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将是未来我国房地产和基建领域重要的增量投资。

第五,会议新增对跨境金融风险的关注。过去的会议在提及金融开放时,往往更强调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本次会议在之前的基础上新增了“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合理引导预期,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一方面,近期外汇市场波动较大,并呈现内外金融风险共振的倾向;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开放的扩大,更加重视跨境金融风险也是政策应有之义,有助于稳定跨境金融市场的预期。

5.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慎扎实推进

本次会议对于金融对外开放更加强调“高水平”和“安全性”。

首先,本次会议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同时强调吸引海外的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并充分利用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扩大我国金融影响力。

其次,本次会议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有变化,强调“稳慎扎实推进”,意味着当前安全性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考量。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预期、防超调”是近期外汇市场管理的主基调,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前提下,“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监管将更加积极。

6.风险提示

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暴露超预期;

外部地缘政治风险挑战超预期。

本文作者:国君宏观董琦团队,来源:宏观琦谈(ID:gh_84b4bce6b0ef),原文标题:《【国君宏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五点信号——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