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站到了聚光灯下

全球13.36亿人都在玩微信。

作者 | 黄昱

作为BAT中姿态最松弛、业绩最稳健的公司,腾讯2023年的三季报还是传递了不少新的信息,有些令人振奋。

以张小龙团队为核心的微信业务生态,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成为本季以及未来腾讯最耀眼的业务之一。

11月15日,腾讯控股(00700.HK)交出2023年第三季度成绩单。本季实现营业收入1546.25亿元,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约为361.82亿元,同比下降9%,Non-IFRS(非国际会计准则)归母净利润为449.21亿元,同比增长39%。 

1546亿总营收中,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至25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6%至520亿元,和广告业务一同成为腾讯目前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游戏和社交网络虽然仍是占腾讯收入近一半的支柱业务,但目前都遇到了一些增长瓶颈,其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增长14%至133亿元,排除汇率变动影响后增幅为7%;本土市场游戏收入增长5%至327亿元。

腾讯三季度在国内市场推出的《无畏契约》(《VALORANT》国服)与《命运方舟》两款重磅头部端游,并未为其带来明显的业绩提振。

腾讯游戏急需下一款接棒《王者荣耀》的产品。毕竟,《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分别于 2015 年、2019 年上线,目前面临着爆款后继乏力的窘迫局面。

此外,从游戏收入占比来看,海外依旧接近30%,国内接近70%;要达到“国内、海外市场各占游戏收入一半”的战略目标,腾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已经12岁的微信,则显露出了自己的锋芒。其用户数在高基数上仍保持增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3.36亿,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0.7%。

值得关注的是,业绩说明会上,腾讯管理层重点强调了微信生态的商业化价值。

腾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直言:“视频号和小游戏等新兴业务为我们贡献了高利润率的收入来源。因为视频号、小程序游戏、搜索和电子商务的存在,即使在某个给定的三个月期间没有发布大型游戏,我们的业务实际上也能够维持相当健康的收益增长率。”

对于今年第三季度广告收入的强劲增长,腾讯表示,也是得益于对视频号、移动广告联盟及微信搜索广告的强劲需求,其中本地服务及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增长尤为显著。

也就是说,微信生态为腾讯广告业务注入了新活力。微信泛内循环广告收入(指以微信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和企业微信为落地页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0%,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微信广告收入。

“微信泛内循环广告收入”这个概念是腾讯在此次财报中首次提出。有投资者认为,该概念的出现,几乎就是微信生态可持续性进化的一种水到渠成的名牌,意味着微信的商业化价值开始加速释放了。

三年前上线的视频号,则是腾讯打造微信生态商业闭环的重要一步,主要在广告、直播服务和电商三个路径上演进。

腾讯管理层表示,视频号是个封闭循环机会。考虑到小程序、落地页、视频号以及腾讯支付基础设施,腾讯处于进一步提升自身闭环、泛内循环能力的理想位置。

在经过一年多的商业化探索后,视频号今年已然站在腾讯业务中的C位。

在今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腾讯首次披露视频号带来广告收入超过30亿元。到第三季度,腾讯开始隐藏这部分的具体数据了,但仍着重笔墨夸了视频号对各项业务收入的拉动作用。 

腾讯财报指出,视频号第三季度广告收入显著。得益于创作者社区的进一步繁荣以及日益提升的用户心智,视频号总播放量同比增长50%。

视频号广告增长空间还很大。目前视频号上运行的广告加载率不到3%,而国内短视频同行的广告加载率超过10%。

随着视频号时长和变现的进一步提升,视频号广告是未来几年腾讯业绩的主要推手。国盛证券研究所预测,2025年视频号的广告贡献收入将达到230亿元左右。

视频号的商业化从最容易变现的信息流广告切入,但显然不会是终点。在中长期,随着商业生态的繁荣,视频号的直播电商业务也将为腾讯带来业绩增长。 

腾讯从今年初开始向在视频号上直播的电商收取佣金,以开发新的收入来源。这部分视频号带货技术服务费收入已计入腾讯企业服务收入,并助力企业服务收入实现了更快的增长。

在直播带货这一激烈的战场,视频号不仅需要建立强大的运营团队、品类团队,还需要把整个生态系统整合到腾讯广告系统中,另外还要建立一个KOL系统,这是能否在直播带货走闯出来的关键。

从短视频到直播再到直播电商,视频号承载着马化腾一直以来的电商梦,以及在微信与抖音的商业模式对决中,是否能有胜算。

全球科技浪潮风起云涌,老牌科技公司也需要不断进化如对抗周期,获得增长。 

对腾讯而言,短视频社交及电商发展提速,基于大模型与云的To B业务等,都是其未来的增长点和看点。

在马化腾、刘炽平、张小龙这些人的带领下,腾讯未来或将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