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怒砸1000亿

提升智能化,继续在下半场称王。

作者 | 周智宇

拿下2023年销冠的比亚迪,却在近期遭遇花旗等机构下调目标价和销量预期,不够智能化的比亚迪,持续遭到市场和投资者的质疑。

比亚迪意图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甚至想要在智能化下半场继续称王。

1月16日,比亚迪梦想日上,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宣布,接下来会在“整车智能”领域投资超1000亿元,引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加速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

当日,比亚迪集中展示了其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储备,大秀了一把智能化肌肉。

这也是王传福用实际行动,对外界认为比亚迪“不智能”的一个回应。

他也顺便回应了此前“无人驾驶是忽悠”的言论,称此前说的是无人驾驶在法规和技术上都极不成熟,不具备落地条件。比亚迪很重视智能驾驶,要给用户安全、可靠的产品,智能驾驶时代已经到来。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则直言,过去行业对智能化过于狭义化,把它等同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智能化。在比亚迪看来,从整车架构到智能座舱再到智能驾驶都属于智能化范畴。 

基于这种理念,比亚迪发布了璇玑智能化架构,通过该架构实现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打破不同系统间的壁垒。 

璇玑智能化架构的目标,是要让汽车成为一个“高级智慧生命体 ”,拥有智能化的“大脑”和“神经网络”,并精准地在底盘系统、智能座舱系统等“手与脚”上执行指令,提升整车的驾驶安全和舒适性。

比亚迪试图借此,彰显出自身在汽车技术上的领先性。在电动化能力领跑行业后,还能够继续在智能化,以及两者融合能力上领先领跑。

随着电动智能汽车重塑汽车工业,过去动辄集纳数百个ECU(电子控制单元),组成庞大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也在向域集中式架构再到中央集中式架构转变。甚至未来还会通过汽车与云计算的结合,将车内架构进一步简化,最终彻底实现“软件定义汽车”。 

特斯拉在2017年靠着Model3开启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大变革,初步构建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器框架,领先行业6年,引领着着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 

如今,比亚迪率先抛出璇玑智能化架构,通过整合一脑、两端、三网、四链,用中央大脑(中央主控芯片)集纳车、云两端的AI,透过车联网、5G网和卫星网延展链接边界,协调传感链(全车感知系统)、控制链(协同控制系统)、数据链(车端大数据训练)、机械链(驾驶操控系统)。这也是朝着中央集中式架构、汽车云计算的未来演变。

包括华为等公司,也试图通过对汽车架构重构,用技术颠覆汽车行业,同时则是对过去的行业利益蛋糕“重新分配”。

王传福认为,比亚迪全栈自研、垂直整合带来的战略优势以及在电动化领域的积累,让比亚迪成为目前行业里少数能够做到整车智能的车企。 

璇玑智能化架构,是比亚迪对智能化下半场答卷的提笔。

至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能力,在发布会之前,华尔街见闻也乘坐了包括腾势N7、仰望U8等在内的多款车型,对比亚迪融合泊车、城区与高速NOA有直接体验。

从高阶辅助驾驶的体验来说,搭载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的腾势N7,在应对占道、后车强加塞等异常路况时,反应迅速、动作利索,像老司机开车。以至于比亚迪规划院工作人员不断地解释,“我没有介入,这都是系统的判断”。 

按照比亚迪方面规划,未来比亚迪高阶智驾系统会在20万元以上车型提供选装,30万元以上车型全面标配。 

泊车能力上,除了已经比较常见的自主泊车、代客泊车,搭载着易四方技术的仰望U8这次直接在现场大秀了一把“神龙摆尾”,在没有经过复杂转向的情况下,直接一个侧摆进入停车位。

搭载了与“头部供应商”定制芯片的智能座舱DiLink,体验感也进一步提升,300ms级极快速语音唤醒相应,对自然语言的语义理解也很准确。华尔街见闻在宋L上体验的量产版本,体验与新势力也处于一个队列。加上璇玑AI模型上车,消费者也能有其他新势力上车体验,在车上有位私人助理。

王传福强调,比亚迪的智能化能力,尤其是智能驾驶实力处于第一梯队,

过去,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行业爆发初期迅速崛起,在于它扛着“油电平价”大旗,快速推出丰富产品,吃下了燃油车的市场份额;现在,则是智能化下半场到来后,比亚迪要与其他电动车在智能化上硬碰硬,这是技术之争,未来之争。

无论是传统车企巨头丰田,还是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特斯拉,他们的成功在于用技术颠覆了行业,并一直引导着行业变革的方向。行业也因此认可他们的领头羊地位。

过去两年股价与业绩的背离,则是投资者对比亚迪用脚投票。比亚迪需要证明自己的“整车智能”,不仅能够在智能化体验上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更要能够处于领先水平,带着中国汽车行业往更高处走。 

通往王者之路,遍布荆棘,想要在下半场成为“世界第一”,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还要给外界带来更多惊喜。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