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2024年是伴随着“裁员”“降薪”等一系列传闻开启的。从一则基金公司的变相裁员消息开始,到某头部公司的大手笔降薪优化,相关消息在行业内不断流传发酵。
近日某社交平台又有用户发帖称,自己是一名有着10年工作经验的北京公募投研人士,也在近期被裁员了。对于评论中对于是哪家公司的猜测,该用户亦表示“其实啥都不重要,行业要开始收缩的”“慢慢看就知道了,都挡不住的”。
有公募人士向每经记者坦言,目前行业内不少公司都在换权益基金经理,“业绩太差了,优胜劣汰”。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各家都在换基金经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换个人试试,不行就清盘”。
事实上,面对一系列降薪、裁员的传闻,具体要确认是哪一家似乎已经意义不大。对于正处在“转型阵痛期”的公募行业来说,这些情况俨然已经不是个例,而是逐步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如何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才是摆在每家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公募裁员传闻再起,投研岗人员也曝出被裁
近日,在某社交平台上,一则来自公募投研人士的“自曝”引发广泛关注。
该人士表示,自己有着10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在北京某公募基金任职投研岗,最近正因为被裁员在跟公司人力沟通。
有人在评论中称,一般都拣贵的开始裁,该用户坦言“两头,贵的和新来的”。而对于评论中对于是哪家公司的猜测,该公募人士都没有回复,而是表示“其实啥都不重要,行业要开始收缩的”“慢慢看就知道了,都挡不住的”。
近段时间以来,公募行业裁员降薪的传闻频频出现。先是有消息称,某基金公司设立了再就业中心,让表现不佳的员工重返岗位,但期间只发最低工资,被指变相裁员,该公司否认称“传闻不实”。后又传出北京某头部公募开始裁员降薪,“研究员底薪立减25%,基金经理立减30%,24年1月份生效”,再加上公募基金经理薪酬限制的传闻,一时间消息可谓满天飞,在行业内也不断流传发酵。
对此,有公募人士向每经记者坦言,无论是通过递延、自购等方式“限薪”,还是所谓优化,都不是个例。“听说有公募中后台人员去年10月被裁员,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
投研岗位也并不完全“安全”。上述人士表示,目前行业内不少公司都在换权益基金经理,“业绩太差了,就是优胜劣汰”。
另一位公募人士则指出,当前各家都在换基金经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换个人试试,比如让新人冲一下,不行就清盘。”
根据Wind数据,每经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22家公司的25名基金经理离任。同时,除了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以外,已有共191只基金发布了增聘或更换基金经理的公告,频率之高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公募人士的说法。
“限薪之后,权益明年可能会有更多人流失。”该人士告诉每经记者。
“修复投资者信任的关键,还是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事实上,公募基金行业的限薪不是新鲜事,早在2022年就已经开始启动。
当年5月,多地监管部门通知各公募机构要在月底前报送薪酬机制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抑制薪酬过高、增长过快、少数冒尖等情况。6月,中基协正式出台《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对薪酬结构、薪酬支付、绩效考核、薪酬内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彼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通过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行为,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促进基金管理公司的稳健经营以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之后,公募行业限薪就在稳步推进中,有公司奖金递延3年,也有机构要求基金经理拿出奖金的约30%来自购权益产品等等,每家公司都做出了不同标准的绩效方案来执行。
而在近年来公募基金赚钱效应下降、投资者获得感不足的背景下,公募行业的降薪、裁员等传闻往往引发关注与热议。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对每经记者表示,公募基金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人员的流动本是常态;近年来,市场在调整周期,各家公司会面临经营压力,降本增效也是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优化团队,裁减冗员,也可以激励团队积极创新,提高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正处在“转型阵痛期”的公募行业来说,降本增项的操作并不是个例,要确认是哪一家似乎已经意义不大。相比之下,如何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才是摆在每家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正如一位公募基金总经理此前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所说,公募基金一肩担着服务居民理财,一肩担着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幸福感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而要修复投资者信任,关键还是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一方面,要通过专业投研,努力发现市场机遇,为投资者赚取收益,降低投资波动。另一方面要做好投资者陪伴,做好心理按摩,向投资者传递市场信息,与投资者风雨同舟,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原文标题:《公募基金裁员传闻再起,投研岗也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