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稳增长政策发力之下,本周市场有边际回暖迹象。不过本轮是08年以来唯一一轮基金始终保持高仓位运行的弱市,可能意味着来自公募基金的增量资金难度较大。
历史每轮弱市基金均会减仓予以应对(08年/10-12年/15年/18年),这也为触底反弹提供了增量资金,使得熊牛切换相对顺畅。但是本轮不同,基金于22-23年始终保持高仓位运行,最新四季报显示基金仍高仓位承受下跌,这使得后续增量资金相对有限。
●但是,随着A股市场的资金结构更加多元化以后,即便公募基金持续高仓位,A股市场也可能出现中等级别的反弹机会。
以22年4月、22年10月的反弹来看,前者万得全A反弹2个月,上涨24.7%;后者万得全A反弹3.5个月,上涨15.1%。在这两次市场中等级别反弹的过程中,公募基金的权益仓位都保持在高位运行,但事后看市场反弹幅度还是比较可观的。反弹的触发因素都来自基本面预期的变化。
● 另一方面,基金四季报还是有很多结构性亮点。
1. 连续6个季度减仓,新能源(剔除产业基金)已回到低配。历史典型产业浪潮来看,迈过成长期后仓位都面临下行,超配幅度至少要到平配才看到配置底。从这个角度来看,风电光伏的配置比例已经回到或接近平配,新能源车内部结构分化。2. “杠铃策略”(尤其是红利)仍难言筹码拥挤;3. 基金围绕“供给侧”的三个确定性进行加仓:供给出清、供给出海、供给创新。
● 24年已经过了1个月,开年“高股息”与“央国企”延续强势,似乎市场风格与基金加仓方向并不吻合。但是,复盘来看历史上1月即能明确全年主线的情形并不多见(仅15年、17年),我们认为今年的产业主线大概率还没出来。
从过去12年的经验来看,1月即能明确全年主线的情形并不多见,除非前一年已看到了非常明确的产业趋势(13-14年移动互联网&互联网+、16年供给侧改革)。在总需求指向意义不明的背景下,当前仍难找到很明确的产业主线,因此今年的主线大概率还没出来,建议等待市场右侧、风险偏好修复之时布局。
●最后,回到市场短期情况,随着本周包括货币、地产、资本市场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依靠于大盘股搭台,市场情绪得到了初步稳固。下周是上市公司年报预期有条件强制披露的最后窗口期,可能与2019年1月类似,随着一些年报预告暴雷的靴子最后落地,最近几个月跌幅较大的TMT和中小股票可能也会迎来不错的反弹机会。
在此逻辑下,建议寻找一些前期跌幅较大(最近2-3年,或者最近一个季度),并且后续可能有进一步变化的细分板块,比如:氢能源、AI、卫星等。
●风险提示:地缘冲突,流动性缓和不及预期,增长不及预期等。
报告正文
(一)维持年度策略《新范式回眸,中资股启航》的观点:
长期市场依然处于中美利差倒挂走阔的“新范式”,指向中长期“杠铃策略”配置方法的有效性;短期24年存在中美利差收窄的喘息期,静候中资股的启航机遇。
外部的“逆全球化”与内部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均是长期约束,形成了“美债利率higher for longer,中债利率lower for longer”的格局,这种新范式对应着“反脆弱”思路仍是最佳应对,即构建“杠铃策略”(类债券+类彩票)仍是长期资产配置的最优解;24年短期将迎来中美利差收窄、中美ERP之差收敛的窗口期,无论是美债利率回落(宽松预期)、还是中债利率回升(经济企稳预期)均是促成利差收窄的催化剂,中资股启航,港股弹性更大。
(二)稳增长政策发力之下,市场有边际回暖迹象
不过本轮是08年以来唯一一轮基金始终保持高仓位运行的熊市,可能意味着来自公募基金的增量资金难度较大。
历史来看,每一轮熊市基金均会减仓予以应对,这也为触底反弹提供了增量资金,并使得熊牛切换相对顺畅。08年、10-12年、15年、18年四轮弱市来看,公募基金仓位均会降到80%以下,即通过择时应对市场冲击。市场底之后,基金仓位会顺应抬升,促使熊牛相对顺差的切换,09年、13-14年(结构牛)、16年-17年、19-20年,市场均迎来新一轮牛市。但是本轮与历史不同,基金于22-23年弱市中始终保持高仓位运行,最新四季报显示基金仍高仓位承受下跌,这使得后续增量资金相对有限。
(三)即便公募基金持续高仓位,A股市场也可能出现中等级别的反弹机会
以22年4月、22年10月的反弹来看,前者万得全A反弹2个月,上涨24.7%;后者万得全A反弹3.5个月,上涨15.1%。
在这两次市场中等级别反弹的过程中,公募基金的权益仓位整体都在高位运行。反弹的触发因素都来自基本面预期的变化:
22年5月开始,市场对海外储能需求、国内汽车销量需求的预期推动了新能源等成长板块的反弹。
22年11月开始,市场对消费复苏、出行复苏、地产需求改善的预期推动了大金融、大消费、港股互联网的反弹。
事后看,两次反弹的幅度,在公募基金都没有大幅降仓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可观的。
(四)基金四季报还是有很多结构性亮点
连续6个季度减仓,新能源(剔除产业基金)已回到低配;“杠铃策略”(尤其是红利)仍难言筹码拥挤;基金围绕“供给侧”的三个确定性进行加仓:出清、出海、创新。
泛新能源产业链经历了连续6个季度的减仓,23Q4仓位为12.6%,较顶峰时期22Q2的27%已回落一半。剔除新能源主题基金后,电力设备已经回到了低配。我们复盘了历史上典型的五轮产业浪潮的八个典型行业,结果发现历史上的新兴产业迈过成长期后都会面临仓位的下行,一般超配幅度从1.4X以上至少要下行到平配才实现配置比例的再次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已相对于白酒率先实现了筹码压力的消化,风电光伏的配置比例已经回到或接近平配,新能源车内部结构分化。其余新兴产业筹码压力来看,CXO也已接近平配;创新药、消费电子加仓,但筹码压力还不大;半导体加仓至大幅超配。
“杠铃策略”(红利+AI)的筹码仍难言拥挤,尤其是红利资产。红利策略加仓幅度低预期,还未到筹码拥挤的时刻。Q4配置比例非但没抬升、反而有所下降,且指数仍在大幅低配区间。典型的红利行业来看,只明显加了最核心煤炭和水电,广谱的其他红利行业并未明显加仓、甚至很多是减仓。数字经济AI产业链整体连续两个季度减仓,配置拥挤度和产业兑现的顺序高度挂钩。光模块、电子元器件等算力端/硬件端的仓位一直比较稳定、甚至Q4还在逆势加仓。此外服务器、AI芯片等自高位经过了较大幅度的减仓,但当前筹码压力已边际消化,接近平配;AI应用端大多仍在低配。
需求指向意义不明的阶段,“供给”的确定性仍构成行业配置的关键词:供给出清、供给出海、供给创新。基金的四季度增持方向与这三条线索不谋而合。1. 供给出清最彻底:供给出清、自由现金流改善的出清期成长复苏资产是加仓最显著的方向(半导体设计/封测/消费电子链/安防/机器人/化学制药/生物制品)。2. 优势供给出海:23年加速探索出海之路,基金也开始散点加仓布局(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医疗设备/医疗耗材/IVD/纺织/服装/黑电等)。3. 创新供给脱敏于传统需求。24年AI向手机/PC/XR/汽车等赋能的趋势逐渐清晰,基金加仓AI算力和硬件环节。
(五)今年的产业主线尚未明确
24年已经过了1个月,开年“高股息”与“央国企”延续强势,似乎市场风格与基金加仓方向并不吻合。但是,复盘来看历史上1月即能明确全年主线的情形并不多见(仅15年、17年),我们认为今年的产业主线大概率还没出来。
从过去12年的经验来看,1月即能明确全年主线的情形并不多见,除非前一年已看到了非常明确的产业趋势。下表可见,开年1月领涨行业与全年领涨行业的重合度较低,仅2015年、2017年的开年领涨行业能够贯穿全年(下表标黄),其共性在于前一年已看到了非常明确的、可延续的产业趋势:13-14年移动互联网浪潮方兴未艾,“互联网+”也不断赋能各产业(金融、钢铁、电视、商贸等多行业已见落地),叠加双创等产业政策支撑,TMT牵引的产业主线十分明晰;16年供给侧改革抬升供需缺口并带来周期品涨价和行业“龙头化”,叠加外资定价权不断抬升,17年初市场也就找到了周期股和价值白马股。
在总需求乏力的背景下,当前仍难找到很明确的产业主线,因此很难说开年的“高股息”与“央国企”的强势会牵引全年主线。今年的主线大概率还没出来,建议等待市场右侧、风险偏好修复之时布局。
(六)最后,回到市场短期情况,随着本周包括货币、地产、资本市场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依靠于大盘股搭台,市场情绪得到了初步稳固。下周是上市公司年报预期有条件强制披露的最后窗口期,可能与2019年1月类似,随着一些年报预告暴雷的靴子最后落地,最近几个月跌幅较大的TMT和中小股票可能也会迎来不错的反弹机会。
在此逻辑下,建议寻找一些前期跌幅较大(最近2-3年,或者最近一个季度),并且后续可能有进一步变化的细分板块,比如:氢能源、AI、卫星等。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冲突超预期使得全球通胀上行压力超预期;美国经济韧性使得全球流动性缓和(美联储降息时点、美债利率下行幅度)低于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使得经济复苏乏力及市场风险偏好下挫等。
本文来源:广发策略研究,分析师:郑 恺,SAC 执证号:S0260515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