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新增信贷同比少增,反映的是经济的“参差”

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东吴宏观指出,金融数据提示当下存在“制造业强、基建稳、地产弱”,以及企业与居民借贷意愿的分化的经济温差。

3月金融数据的成色并不算差,但反映了经济结构中的一些“分叉”。与此前一致向好PMI数据不同,3月金融数据的长短板都很明显——信贷投放总量达历史次高的同时M1同比探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认为3月总量平稳的金融数据一定程度上辅证了一季度良好的经济开局,但同时也提示当下存在“制造业强、基建稳、地产弱”,以及企业与居民借贷意愿的分化的经济温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新增信贷总量不低,投放脉冲回归正常水平。一季度新增信贷总量同比少增,但绝对值仍是历史次高水平,政策上在保证了年初金融支持经济“开门红”力度的同时,也为后续投放留出了空间。

二是对公贷款或更侧重制造业。年初企业再次承担起加杠杆的主力,但这次与2023年不同的是,年初制造业PMI与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反弹,意味着资金投向或更多投向了制造业而非传统的基建与地产,这也与近期加大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力度的政策基调匹配。

三是相比之下居民借贷意愿仍然保守。3月新增居民贷款在近五年仅高于2022年同期,除了假期的火热数据,居民消费与购房的意愿尚待提振。

一季度经济开局的成色无虞,宏观政策基调在短期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变,不过3月结构分化的通胀、金融数据也提示了经济复苏的后续走势可能并不稳固:年初经济的抓手——制造业的强能否弥补基建与地产开局的弱势,可能成为4月政治局会议后的政策加码的线索。

3月信贷在总量和结构上均延续了央行开年以来的“均衡、平滑”思路: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900亿元,总量方面虽同比少增8000亿元,但仍高于近五年新增均值,同时一季度信贷增量占全年比重回落至约42%,综合反映今年一季度在盘活存量的调控下,增量资金的投放景气并不算弱,且为年内后续投放留出了空间。结构方面,对公贷款依然领先居民端,受益于年初设备更新与制造业领域的政策导向,企业端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依旧是今年加杠杆的主力。具体来看:

亮眼的企业中长贷是一季度经济的“底气”。3月对公长贷同比少增4700亿元,但1.6万亿的新增量也处于历史次高水平。但与2023年不同的是,观察3月制造业PMI的超预期反弹与建筑业PMI“旺季不旺”的特点,这次资金或更多流向的是制造业,这也与年初制造业强、基建地产开工偏缓的经济温度一致。

防资金空转指引下票据继续压降。3月表内票据融资减少2500亿元,但压降力度不及去年。从存量角度来看(图9),票据的压降力度已经接近2021年实体需求高涨时期,后续票据压降的可持续性也要关注有效融资需求的好转。

相对表现不足的是居民贷款的成色。3月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少增3041亿元,一方面是去年疫情放开后的需求释放的高基数,另一方面是地产“小阳春”行情温和、节后消费也进入传统淡季。其中居民中长贷,同比少增1832亿元,一是3月新房交易量同比偏弱,二是春节后居民房贷早偿现象可能回升,压降按揭贷款读数。

社融方面,政府债依旧偏缓,验证了年初基建的“逆风”。3月政府债同比少增1373亿元,临近二季度特别国债发行窗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发债处于“观望”状态,发债节奏慢于历史同期。

进一步走低的M1同比是年初基建与地产回落的缩影。走出春节扰动M1在2023年12月低位的基础上继续回落0.2pct至1.1%。从来源上看M1与财政力度与居民消费行为有关,进入3月,财政资金到位偏缓叠加企业开复工意愿不足,和居民保守的购房及消费心态,共同拖累了3月M1同比增速。

本文作者: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陶川 执业证书:S0600520050002),本文来源:川阅全球宏观,原文标题:《3月金融数据背后的经济温差(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