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转型的浪潮中,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和复星医药等国产巨头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其通过不同的策略,努力实现从传统药企向创新药企的转型。
回顾 2023 年,部分传统药企的创新转型已见成效,为其他尚在转型中的药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恒瑞创新药收入破百亿,先声、翰森转型成果斐然
作为「医药一哥」的恒瑞医药,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2023 年,恒瑞医药交出了可观的成绩单,实现总营收 228.2 亿元,同比增长 7.26%,其中创新药收入更是达到了 106.37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46.61%。
2023 年新获批了阿得贝利单抗,多地普惠性惠民保已将其纳入特药报销目录,收入快速增长。 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 3 款创新药正式执行医保价格,平均价格降幅达 65%,收入贡献进一步扩大。 此外,由于适应症的拓展以及上市后研究积累的详实循证医学证据,硫培非格司亭、海曲泊帕等存量创新药临床优势及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销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当前恒瑞已经获批的 16 款 1 类创新药和 4 款自研 2 类新药,涵盖了抗肿瘤、镇痛麻醉、代谢性疾病、感染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2023 年 NDA 受理项目
来自:恒瑞财报
与此同时,创新转型也是中国生物制药发展的关键词。其创新产品收入(包含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在 2023 年实现收入增长 13.3% 至近百亿元(98.9 亿元),收入占比提升至 37.8%,产品数量也从 2015 年的 2 个增至 11 个。
在创新转型的道路上,翰森制药和先声药业的成果尤为显著。
其中,翰森制药在 2023 年的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占比提升至 67.9%,得益于已获批的 7 款创新药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先声药业也有 6 款创新药进入商业化阶段,助推创新药业务实现收入 47.56 亿元,占总收入的 72%。
复星医药作为主营业务多元化的药企,其制药业务中的创新药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2023 年共有 6 个创新药的 8 项适应症获批上市。
2. 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在研项目超百项
研发投入是药企创新能力的试金石,更是传统药企向创新药转型的成败关键。
恒瑞医药在 2023 年的研发投入高达 61.5 亿元,占总营收的 26.95%。而且,凭借「多元化创新」战略与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管线,目前已有 100+ 个自主创新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含获批上市),近 300 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同时还建立了 PROTAC、分子胶、ADC、双/多抗、AI 分子设计等一批技术平台。
从关键里程碑来看,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恒瑞当前有 10 款新药(含改良新)处于上市申请阶段,其中,PCSK9 单抗瑞卡西单抗、JAK1 抑制剂艾玛西替尼和 IL-17A 单抗夫那奇珠单抗,有望在今年获批上市。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石药集团,目前已打造了 8 个创新研发平台,包括纳米制剂、mRNA、siRNA 和 ADC 等,拥有在研创新药项目约 130 项,其中大分子 40 余项、小分子 40 余项、新型制剂 30 余项,预计未来 5 年将有近 50 款创新药申报上市。
在研发投入上,石药集团也是毫不吝啬,2023 年研发费用达 48.3 亿元,同比增加 21.2%,约占成药业务收入的 18.8%,且目前已有超过 60 个重点在研药物已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 7 个已递交上市申请,18 个处于注册申报阶段。
复星医药在制药业务的研发投入上也是大手笔,2023 年投入了 51.72 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 17.11%。
与恒瑞、石药一样,复星医药也打造了多个核心技术平台,包括小分子、抗体/ADC、细胞治疗、RNA 等,并专注更多 FIC 与 BIC 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
在研发策略上,复星医药通过自研、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持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目前主要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项目超过 70 项(按适应症计算),其中已在国内申请上市的创新药主要以许可引进的为主。
复星医药制药业务销售额过亿的制剂或系列
来自:2023 年财报
中国生物制药主要专注抗肿瘤、肝病、呼吸和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的新产品研发,而且为了聚焦核心业务,还于今年 2 月出售了正大青岛的控股股权。2023 年研发总开支约 47.04 亿元,占公司收入比率为 18%,其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 77%。
目前,中国生物制药共有在研产品 145 个,其中抗肿瘤用药 60 个、肝病用药 9 个、呼吸用药 31 个、外科/镇痛用药 15 个,共涉及 I 类创新产品 67 个,并已步入创新成果的密集收获期,未来三年预计将推出 10 余款创新产品,另有 30 余款在研创新产品有机会在 2030 年或之前上市。
3. 恒瑞一年达成 5 起 BD 交易,翰森就 ADC 药物牵手 GSK
在药企的创新转型过程中,「出海」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这不仅可以帮助药企应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还可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出海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 License out、在海外开展新药临床试验、打造国际化团队等。
以 License out 模式为例,2023 年恒瑞医药共达成了 5 项授权合作,交易总金额超过 40 亿美金,包括 EZH2 抑制剂 SHR2554、TSLP 单抗、HER1/HER2/HER4 靶向药物吡咯替尼、PD-1 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肝癌联合疗法、PARP1 小分子抑制剂 HRS-1167 和 Claudin 18.2 ADC 药物 SHR-A1904,均为恒瑞的自研产品。
翰森制药从早前的 License in 转变为 License out,尤其 2023 年与跨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了两笔重要的 BD 合作:接连将 B7-H4 ADC 药物 HS-20089、B7-H3 ADC 药物 HS-20093 授予 GSK,合计总交易额超过 32 亿美元。
2023 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 out 交易 TOP10(按总金额计,单元:亿美元)
来自:Insight,浙商证券研究所
复星医药践行的国际化战略,包括全球化的双向许可合作,一边许可引进产品,一边将自身产品授权海外,目前已主要覆盖美国、欧洲、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去年 4 月,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将利妥昔单抗在亚非 16 个新兴市场的独家权益授予 Boston Oncology;之后又将 PD-1 抑制剂斯鲁利单抗在中东北非区域的 12 个国家以及欧洲、印度的权益分别授予海外药企。
中国生物制药也在第 42 届 JPM 大会上表示,外部合作是公司最重要的增长动力之一,2024 年目标完成 5 笔 BD 交易。
相较之下,石药集团则主要偏向于在海外开展新药临床试验、打造国际化团队,目前在新加坡建立了国际总部及制剂海外市场事业部,加快脂质体等高端复杂制剂、单双抗体等生物制剂在欧、美、日韩等市场的拓展工作,并建成了一支超过 2000 人的国际化研发团队,以及分别位于石家庄、上海、北京及美国的重点研发中心。
4. 恒瑞、复星频频引进管线,中生制药、石药整合资产
为了加速创新转型的步伐,国产巨头还采取了引进创新药和资产整合等策略。
例如,恒瑞引进了多款创新药,包括中国首个全新一代高选择性 PI3Kδ抑制剂林普利塞、新型口服四氮唑结构抗真菌药物奥特康唑、治疗干眼病的无菌滴眼液 SHR8058,以及环孢素 A 眼用溶液 SHR8028。
复星医药也频频地从外部引进创新药来丰富自身的产品线。今年 1 月,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从 Sermonix 公司中引进了 lasofoxifene 至少两项 ER+/HER2-乳腺癌适应症在中国境内及港澳台地区的权益,另一家控股子公司复锐医疗科技(Sisram)与 Prollenium 达成合作,获得后者采用先进玻尿酸技术的 Revanesse 注射填充产品系列于德国、奥地利等多个主要市场的独家分销权。
中国生物制药则是一边剥离资产、聚焦创新转型,一边通过收购 F-star 完善双抗药物研发版图,并通过引进鸿运华宁的双靶点减重创新药 GMA106,进军百亿减重市场。
前不久,中国生物制药还与 MNC 巨头勃林格殷格翰牵手合作,共同在中国内地研发和商业化后者的肿瘤药物管线,包括具备 FIC 和 BIC 潜力的 MDM2-p53 拮抗剂 Brigimadlin、高选择性 HER2 抑制剂 Zongertinib 和 DLL3/CD3 双抗 BI764532。
石药集团也对其创新药平台新诺威进行了资产整合,以提升其在创新药物市场的地位。
5. 结语
综上,国内 BigPharma 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各显神通、大招频出。不仅加大了研发投入、丰富了研发管线,还积极出海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创新药并整合资产。
这种转型不仅体现了国内 BigPharma 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更是深知只有不断通过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到底谁将成为下一个「创新药之王」?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本文作者:粽哥2025,来源: Insight数据库,原文标题:《医药巨头混战:谁将成为下一个「创新药之王」?》